-
精窠
精窠指眼。五脏六腑的精气汇集于眼,故名。《灵枢·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参目条。
-
脏腑之风
脏腑之风病证名。指风邪中伤五脏六腑。《素问·风论》:“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府之风。”
-
目者,宗脉之所聚也
“目者,宗脉之所聚也”出自《灵枢-口问》。杨上善:“手足六阳及手少阴、足厥阴等诸脉凑目,故曰宗脉所聚。”又张景岳:“宗,总也。凡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故目为宗脉之所聚。”二说可互参。
-
脏腧
脏腧指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脏腑背俞穴。《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输刺者,刺诸经荥输脏腧也。”脏腧亦作“脏输”。指五脏六腑在背部的俞穴。
-
虚无妄想
虚无妄想又称否定妄想,系指患者坚信自己体内某些脏器或整个自身,甚至自己周围的部分或整个世界均不复存在。如某患者称自己的胃肠都没有了,身躯不过是一个“皮囊”而已,所有五脏六腑均消失得无影无踪,现在之所以还能讲话,只是脑壳内还有分子的“布朗运动”。多见于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胞器质性精神障碍等精神疾病。
-
否定妄想
虚无妄想又称否定妄想,系指患者坚信自己体内某些脏器或整个自身,甚至自己周围的部分或整个世界均不复存在。如某患者称自己的胃肠都没有了,身躯不过是一个“皮囊”而已,所有五脏六腑均消失得无影无踪,现在之所以还能讲话,只是脑壳内还有分子的“布朗运动”。多见于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胞器质性精神障碍等精神疾病。
-
身形
身形即身体的外表形态。为五脏六腑的外卫,通过察看身形肢节,就可测知内脏精气的盛衰,是望诊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师传》:“身形支节者,藏府之盖也,非面部之阅也。”
-
五脏别论篇
《五脏别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本篇中心是讨论奇恒之府与五脏六腑的功用。它所讨论的与《六节藏象论》和《五脏生成篇》有别,故名别论。文中还阐明诊脉取寸口的道理,并指出医生诊病时,必须详细询问及耐心检查,然后加以鉴别和分析,才能达到确切诊断治疗的目的。
-
清脏腑热剂
清脏腑热剂(formulaforclearingheatinviscerae)是指以清解内热药为主配伍组成,治疗五脏六腑里热证的清热剂。
-
浊者为卫
浊者为卫生理学名词。水谷精微中浓浊部分化生为卫气。《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
-
(月囷)肉
(月囷)肉同“(月囷)”。《灵枢·五禁》:“著痹不移,(月囷)肉破,身热,脉偏绝,是三逆也。”《灵枢·师传》:“本脏以身形支节(月囷)肉,候五脏六腑之大小焉。”
-
水宗
水宗指肾精。即水生之原。《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黄帝内经素问·解精微论》:“水宗者,积水也。积水者,至阴也。至阴者,肾之精也。”
-
内脏
内脏为人体器官名。泛指胸腹腔中的五脏六腑。《黄帝内经灵枢·本藏》:“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
-
封藏之本
封藏之本人体器官名。意指封闭储藏的根本。即肾。《素问·六节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有储藏五脏六腑之精,供身体生长发育的机能,宜固密不宜耗泄,故称。
-
肺为华盖
肺为华盖生理学名词。华盖,古代帝王的车盖。肺居体腔脏腑最高位,覆盖诸脏,故称。《灵枢·九针论》:“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素问·痿论》:“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王冰注:“位高而布叶于胸中,是故为脏之长,心之盖。”
-
神采
神采望诊术语。人体五脏六腑功能健全,气血充足,表现为面色红润,色彩鲜明,目光有神,称之为有神采。
-
上气不足
上气不足为病机,指五脏六腑上升于头部的精气不足。《黄帝内经灵枢·口问》:“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
三秽液毒
三秽液毒为古痘疮的病因学名称。出自《小儿痘疹方论》。三秽液毒所指的病因有三:1.五脏六腑秽液之毒,发为水泡疮;2.皮膜筋肉秽液之毒,发为浓水泡疮;3.气血骨髓秽液之毒,发为脓血水泡疮,三毒既出,则发为疹痘疮。
-
目泪出不止
目泪出不止为病证名。指目无赤痛,亦未受风,只因脏气不足而频频泪出之症。《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夫五脏六腑皆有津液,通于目者为泪。若脏气不足,则不能收制其液,故目自然泪出。亦不因风而出不止,本无赤痛。”应详辨其属于何脏何腑亏损而致病,对证治疗。
-
肺为娇脏
肺为娇脏肺为清虚之体而居高位,为五脏六腑之盖,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外感六淫之邪自口鼻皮毛而入,多先犯肺,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而发病,故称。
-
胆绝
胆绝病证名。为一种危重证候。《脉经·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病人胆绝,七日死,何以知之?眉为之倾。”
-
本藏
《本藏》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本篇从体表形态探讨本脏腑的情况,故名。主要论述人体五脏六腑在性质、形态和位置方面存在的差异说明其对健康的影响。同时又指出五脏配合六腑、外与体表皮毛等名有相应的关系。
-
肠绝
肠绝六腑危重证候之一。《脉经·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病人肠绝,六日死……发直如干麻,不得屈伸,白汗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