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化汤
概述:生化汤同名方剂约有六首,其中《傅青主女科》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全当归24g、川芎10g、桃仁6g、炮姜2g、炙甘草2g,具有活血化瘀,温经止痛。现代常用于产后诸疾,如产后子宫复旧不良、产后子宫收缩痛、胎盘残留、人工流产后出血不止等,亦多用治宫外孕、子宫肌瘤等病辨证属于血虚受寒,瘀血阻滞者。
-
活血剂
概述:活血剂(blood-activatingformula)是指以活血化瘀药为主配伍组成,治疗瘀血证的理血剂。复元活血汤与血府逐瘀汤均治胸胁瘀积疼痛,但前者偏于荡涤胁下凝瘀败血,导瘀下行,主治跌打损伤,瘀留胁下为主;生化汤活血祛瘀、温经止痛,多用于产后恶露不行,少腹疼痛而血虚有寒之证,是产后常用方。
-
产宝
概述:《产宝》:1.清·倪枝维撰,许琏校订;书成于1728年。本书论产后诸病的证治,并以生化汤为主方,化裁为若干方。收刊于《韡园医书六种》中。唐·咎殷撰于852年。卷上论妊娠期杂病及难产诸疾;本书后又有宋代附刻的《续论》1卷,内载唐、宋间周翅、郭嵇中等人的产科方论,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块痛
块痛病名。见倪枝维《产宝》:“产后腹有血块作痛,名曰块痛。生化汤治之。”即儿枕痛。详该条。
-
产后怔忡
概述:产后怔忡为病证名。产后血去过多,心气不足则心中惕惕然跳动不安,谓之怔忡。辨证论治:如产后血块未净,恶露流行不畅,治宜祛瘀生新,方用生化汤;如无瘀血残留,宜调和脾胃,补气养血,方用人参养荣汤。
-
产后类伤寒二阳症
概述:产后类伤寒二阳症为病证名。病因病机:由气血两虚,阴阳不和所致,与外感的病证不同。辨证论治:赵贞观《绛血丹书》:“产后七日内外,有发热头痛恶寒,勿专作太阳证治之以麻黄汤;发热头痛胁痛,勿专做少阳证治之以柴胡汤。且产妇脱血之后,而重发其汗,则虚虚之祸,不可胜言。仲景云:亡血之家不可发汗。
-
产后汗出不止
病因病机及治疗:清·王实颖《新产证治》云:“产后汗出不止。若汗多而阴竭阳微,以致筋脉拘急,项强口噤,牙禁发搐,类伤寒痉症者,慎勿作伤寒治,宜加味生化汤,随证加减。汗虽有自汗盗汗之分,治当兼理血分药品,并宜加味生化汤。若大汗淋漓,汗出如珠,是真阳已衰之象,方内宜加附子、牡蛎粉等回阳救逆。
-
产后忿怒
概述:产后忿怒为病证名。出清·王实颖《广嗣五种备要》。病因病机:多因产后失血,肝血不足或情志不遂所致。症状:症见胸膈不舒,多怒等。治疗:治宜生化汤去桃仁加木香末二分。若轻产重气,偏用香附、乌药、枳壳之类,则元气反损,满闷益增。
-
半产胞衣不下
半产胞衣不下为病证名。半产即小产。指由于小产造成的胞衣不下。出《经效产宝》。又名胞衣不出、息胞、息胎、胎衣不出、胎衣不下、儿衣不出、胞胀不下。气虚者治宜大补气血,方用人参养营汤;若气血凝滞或作胀不下者,治宜养血逐瘀,方用生化汤合益母膏。同时可结合针灸合谷、三阴交等穴或手术处理。
-
理血法
指用具有调畅血行、散除瘀血,以及止血作用的方药,治疗血瘀或出血证的治法。血热妄行出血者,宜凉血止血,常用四生丸、十灰散、小蓟饮子、槐花散等;气虚不能摄血而出血者,宜益气止血,常用归脾汤、黄土汤、胶艾四物汤等。常用药如三七、白及、小蓟、藕节、白茅根、槐花、艾叶、阿胶、血余炭、棕榈炭等。
-
儿衣不出
儿衣不出为病名,出自《外台秘要》卷三十三。即《经效产宝》记载之胞衣不下。胞衣不下又名胞衣不出、息胞、息胎、胎衣不出、胎衣不下、儿衣不出、胞胀不下。气虚者治宜大补气血,方用人参养营汤;若气血凝滞或作胀不下者,治宜养血逐瘀,方用生化汤合益母膏。同时可结合针灸合谷、三阴交等穴或手术处理。
-
宁坤秘籍
《宁坤秘籍》为书名。实际上是题名《竹林寺女科》的传本之一。清代刊行。卷上载妇科91症,79方;卷中、下为产后生化汤论及经验良方。本书另有收载妇科110症或110症等多种传本,书名亦有所改动,而内容则以91症本为基础。现存初刻本等多种清刻本。
-
竹林寺女科
概述:《竹林寺女科》为书名。《竹林女科证治》全文在线阅读:/guji/273/zhulinnvkezhengzhi/index.html《竹林寺三禅师女科三种》:《竹林寺三禅师女科三种》为女科丛书。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卷中、下为产后生化汤论及经验良方。又名《妇科秘传》、《妇科秘方》,1卷。书中记述月经40症、胎前38症、产后15症的证治。
-
子宫复旧不全
有时能见到坏死的残留胎盘组织和(或)胎膜组织随恶露一起排出。2.确诊为部分胎盘残留或大部分胎膜残留所致子宫复旧不全时,因常伴有子宫内膜和(或)子宫肌层轻度感染,故应先口服头孢氨苄1g和甲硝唑0.2g,4次/d,口服,连服2天后再行刮宫术,以免发生感染扩散。术后应给予子宫收缩剂促进子宫收缩,并继续应用广谱抗生素1~
-
生化夺命汤
处方:川l芎6克当归12克干姜(炙黑)1.5克甘草(炙)0.9克桃仁(去皮、尖,研)11粒肉桂0.9克(服二剂后去此味)功能主治:活血散瘀,温经止痛。治产后阳虚血瘀,血崩血晕,形脱气促,或有汗晕厥,牙关紧闭,昏乱将绝。用法用量:上药加黑枣1枚,用水230毫升,煎至150毫升,稍热服。汗多,加人参6克、生黄耆6克;
-
产后汗出
概述:产后汗出为病证名。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清·王实颖《新产证治》:“产后汗出不止。凡产毕,先服生化汤两帖,以消块,继服调卫止汗汤(黄芪、麻黄根、当归、桂枝、炙甘草、枣)。若汗多而阴竭阳微,以致筋脉拘急,项强口噤,牙禁发搐,类伤寒痉症者,慎勿作伤寒治,宜加味生化汤,随证加减。余方俱非产后盗汗所宜。
-
产后胁痛
概述:产后胁痛为病证名。出清·寄湘渔父《达生保赤编》。病因病机:多因气血瘀滞,或因产后失血过多,肝脉失养所致。古人认为病在左者多属血,病在右者多属气。辨证论治:属血瘀者痛过于胀,治宜活血祛瘀止痛,方用生化汤去炮姜加延胡索。属气滞者,胀过于痛,治宜理气止痛,方用四君子汤加柴胡、青皮。
-
产后两胁胀痛
概述:产后两胁胀痛为病证名。见《陈素庵妇科补解》。即产后胁痛。病因病机:多因气血瘀滞,或因产后失血过多,肝脉失养所致。古人认为病在左者多属血,病在右者多属气。辨证论治:属血瘀者痛过于胀,治宜活血祛瘀止痛,方用生化汤去炮姜加延胡索;属气滞者,胀过于痛,治宜理气止痛,方用四君子汤加柴胡、青皮;
-
宁坤秘笈
《宁坤秘籍》为书名。实际上是题名《竹林寺女科》的传本之一。清代刊行。卷上载妇科91症,79方;卷中、下为产后生化汤论及经验良方。本书另有收载妇科110症或110症等多种传本,书名亦有所改动,而内容则以91症本为基础。现存初刻本等多种清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