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胎毒
概述:胎毒:1.在胎妊期间受自母体毒火;病因病机:胎毒的由来,指其父母恣食肥甘,或多郁怒,或纵淫欲,或患恶疾(如梅毒),其毒火蕴藏于精血之中。《幼幼集成》:“凡胎毒之发,如虫疥流丹,湿疮痈疖结核,重舌木舌,鹅□□疮,与夫胎热、胎寒、胎搐、胎黄是也。”遗毒:胎毒指遗毒。见《外科启玄》。即先天性梅毒。
-
保赤却病良方
《集成良方三百种》卷上处方黄栀子(研末)、鸡蛋清。制法上与白面掺和调匀,形如浆糊状。功能主治预防惊风,祛除胎毒。主小儿胎毒、惊热诸症。用法用量搽敷婴孩两脚心,用布包扎,每日1换。敷后数日,脚心必现青紫色,此乃胎毒引外。
-
延生膏
《仙拈集》卷三:别名:回生膏组成:脐带(焙焦烟尽为度,放地上出火气,研末)、朱砂(水飞)5厘,甘草1钱。功效:下胎毒,稀痘。用法用量:先将甘草熬膏1蚬壳,然后将前2味和匀,搽儿上腭及乳上,须1时服完。附注:回生膏(《经验广集》卷三)。
-
小儿梅疮
小儿梅疮为病名,即杨梅疮。《幼幼集成》卷四:“小儿患此者,实由父母胎毒传染而致,然非寻常胎毒可比。先以胡麻丸修制精细,每日服之,三七之后,内毒将尽,方用点药(杏仁霜一钱、轻粉八分、明雄黄一分,共研匀,外搽),不三日而疮尽愈矣。本病属先天性梅毒,治疗时可以中西医结合,彻底杀灭梅毒螺旋体,以期治愈。
-
燕泥散
《内外科百病验方大全》:方名:燕泥散组成:燕子窝(连泥带粪)。主治:一切热疮、恶毒肿痛,及小儿胎毒。用法用量:麻油调敷;小儿胎毒,先用米汤油(即米锅内浮面油)洗净后敷。加减:疮色赤者,加黄柏末调敷。制备方法:上为细散。用药禁忌:皮色不变,及先白后红勿用。
-
生熟解毒丸
《幼科发挥》卷一:组成:芩、连、柏(均半生用,半酒炒)、甘草(半生、半炙)各等分。主治:小儿胎毒,发为痈疽、丹疹、疥癣,一切恶疮。用法用量:淡豆豉汤送下。初生一腊内服之良。天行痘疹之岁,尤宜服之。制备方法:上为末,雪水为丸,如麻子大,朱砂、雄黄各二分之一(水飞)为衣。
-
涤秽免痘汤
《古今医鉴》卷十四:涤秽免痘汤:处方:丝瓜小小蔓藤丝(5-6月间取)。功能主治:去胎毒,预防痘症。主用法用量:阴干,约2两半重,收起,至正月初1日子时,父母只令一人知,将前丝瓜藤煎汤,待温,洗儿全身头面上下,以去其胎毒,洗后亦不出痘也;一方用葫芦藤蔓,如上法洗亦妙。
-
一扫光药膏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YisaoguangYaogao标准编号:WS3-B-1671-94处方:红丹200g轻粉100g铅粉100g松香100g石膏(煅)100g枯矾100g制法:以上六味,轻粉研成极细粉,过筛;性状:本品为橙黄色的软膏;检查:应符合软膏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19页)。用于小儿胎毒,湿疹,黄水疮及疥癣类疾病。贮藏:遮光,密闭。
-
扁鹊油剂
《普济方》卷四零三处方生甘草末。功能主治预解胎毒。主用法用量煎汤,入清油,用桃柳枝搅如蜜,量大小增减与儿服。微利为度。注意如痘疹已出见红点者,不可服。《普济方》卷四○三:方名:扁鹊油剂组成:生甘草末。用药禁忌:如痘疹已出见红点者,不可服。
-
二号化毒丹
处方:牛黄1.5g,轻粉3g。制法:先将牛黄研细,再加轻粉研细,以不见星为度,装瓶密封。功能主治:清化解毒。主胎毒,胎(疒敛)疮(婴儿湿疹),头面热毒,疖肿,大便干秘者。用法用量:量儿大小,每日服0.15g~0.3g,蜂蜜少许调服。注意:服药期间,忌食鸡蛋、花生、鱼腥发物。摘录:《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
喉疳化毒丹
处方:珍珠3分,血珀5分,飞滑石8分(新增西黄2分,大黄3分,轻粉2分,银朱2分,人中黄2分)。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小儿胎火、胎毒,臀赤无皮,音哑鼻塞,赤游丹。用法用量:每服3分,乳汁调下。
-
鹿儿膏
处方:赤铅华(即黄丹。水飞)4两,琥珀丝(即松香。制法:上为细末,贮葱管内,入于齑汁中煮数沸,去葱取药,再研细,加茅君散(即苍术)4两,水银蜡1钱,和匀外用。功能主治:胎毒头疳,脓血满头,腥臭,滋水淋漓,延及肢体,或痛或痒。摘录:《走马疳急方》
-
梅露
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M iL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梅的花蕾(白梅花)的蒸馏液。功能主治:①《百草镜》:蒸露点茶,止渴生津,解暑涤烦。②《纲目拾遗》:鲜绿萼初放花,采取蒸露,能解先天胎毒。六月未出痘小儿,和金银露食之极佳。
-
幼婴延龄解毒丹
《育婴秘诀》卷二:组成:胞衣余带(近胞者,不拘长短剪下,炭火上焙干,为末)1钱,甘草1钱,净黄连5分,朱砂(飞)3分。功效:解胎毒,预防脐风。用法用量:每日取1服纳儿口中,以乳送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用生蜜和匀,分作7服,豆大许。
-
磨风膏
《顾氏医径》卷六:方名:磨风膏组成:麻黄5钱,羌活1两,升麻3钱,白檀香2钱,白及2钱,防风2钱,归身2钱。制备方法:香油5两,将各药浸透五天,慢火熬枯,滤去滓,加醋5钱,再熬,去滓收膏,置地上出火毒。《朱氏集验方》卷十一:方名:磨风膏组成:蓖麻(去壳)、雄黄1钱。主治:赤肿胎毒在腮胫上。
-
活幼珠玑
《活幼珠玑》儿科著作。清·许佐廷撰。刊于1873年。为儿科诸病的证治歌赋;后编一卷,将儿科病证分为胎毒、变蒸、惊风等32门,详论儿科病的诊断及其辨证用药治法。补编一卷,集录前二卷中所用的方剂。全书有证有方,有论有辨,内容比较简要。
-
目胎赤
目胎赤为病证名。《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胎赤者,是人初生,洗目不净,令秽汁浸渍于眦,使睑赤烂,至大不瘥,故云胎赤。”属胎风赤烂。胎毒所致,产后三四月,两眼红赤湿烂、眵粘四眦;乳儿眼生湿烂,甚至面部亦生疵湿疮痒。治宜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可选用小防风汤或小菊花膏丸等加减。
-
摩脊法
摩脊法小儿推拿方法名。用以预防痘疹,明·张浩《仁术便览》卷四:“摩脊法:小儿痘疹未出之先宜以手蘸油摩儿背脊中间,痘疹出稀少,预解胎毒,或不生。”
-
育婴延龄解毒丸
《幼科发挥》卷一:方名:育婴延龄解毒丸组成:断脐带(连胞,不拘长短剪取,新瓦上焙干)1钱,生甘草末2钱,黄连末1钱,朱砂(飞)半钱。功效:解胎毒,初生小儿宜服。用法用量:每服1豆许,纳儿口中,以乳送下,1日1次,药尽而止。制备方法:上为末,生白砂糖调和,瓷罐收贮。
-
小儿秃疮敛疮油药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方名:小儿秃疮敛疮油药组成:轻粉8两,枯矾8两(上研为细粉,过罗),香油32两,黄柏3两,大黄3两,生栀子3两。功效:清血法毒,润肤杀虫。主治:小儿血热胎毒,秃疮起皮,干燥刺痒,经年不愈。制备方法:用香油将黄柏、大黄、生栀子3味炸枯,过罗去滓,再兑黄蜡4两,和前药粉搅匀即成。
-
胎风赤烂
是指初生婴儿洗眼不净,秽汁浸渍于眼,以眼睑红赤湿烂,眵黏,多泪为主要表现的眼病。胎风赤烂的病因病机:《银海精微》谓本证有三:初生时血露入眼,以致眼生赤烂;胎毒所致,产后三四月,两眼红赤湿烂、眵粘四眦;胎风赤烂的治疗:胎风赤烂治宜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可选用小防风汤或小菊花膏丸等加减。
-
清首汤
《洞天奥旨》卷九:方名:清首汤组成:玄参3钱,生甘草1钱,茯苓2钱,白芷1钱,山豆根5分,紫草1钱,黄柏1钱,蔓荆子1钱,白蒺藜1钱,半夏5分。主治:小儿秃疮,胎毒疮。用法用量:水煎服。服4剂后,以蜗蜂丹外治。
-
清痘引
《仙拈集》卷三:方名:清痘引组成:白芝麻5-6升(旋食旋炒)。功效:生儿不受胎毒,无痘可出,既出亦稀。用法用量:置于常出入处,令孕妇随便嚼食。
-
仁斋直指小儿附遗方论
《仁斋直指小儿附遗方论》为儿科著作。宋·杨士瀛(仁斋)撰于景定元年(1260)。本书卷一、二“初生”,述小儿噤风、撮口、脐风、惊风;卷四论伤寒、脾胃、丹毒;杨氏于小儿胎毒反对用朱砂、水银汞类药物;此书明嘉靖时徽州朱崇正为之补遗,附以插图。现有《杨仁斋著作三种》本及日抄本建国后福建科技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
惊丹
《活幼心书》:“婴儿生后,百日之内,半岁以上,忽然眼泡红晕微起,面带青黯色,向夜烦啼,或面如胭脂,此伏热在内,亦有面不红者。始因居胎之时,母受重惊,惊邪伤胎,递相传袭;初发之时,散生满面,状如水痘,脚微红而不壮,出没休息无定,次到颈项,赤如朱砂,名为惊丹。”《幼科发挥》:“先发搐后发丹,此名惊丹。
-
鹅口
鹅口病名。系指满口皆生白斑雪片,咽间叠肿,舌上有白屑如米的病证。本病多发于乳儿,其病因《备急千金要方》卷五上:“此由儿在胞胎中受谷气盛故也。”治宜清胎毒。本病即鹅口疮。详见该条。
-
保婴解毒丸
处方甘草(半生半熟)3钱,黄连(去枝梗)3钱,黄柏(去皮,蜜水炒)2钱,辰砂(水飞)2钱。制法上为细末,腊月雪水为丸,如芡实大。功能主治胎热,胎惊,胎黄,脐风,丹瘭疮疹,一切胎毒。用法用量未满周岁者半丸,周岁者1丸,灯心煎汤化下。各家论述方中甘草半生以解毒,半熟以温中;黄柏泻阴火;摘录《广嗣纪要》卷十五
-
蟾宫丸
处方:免2只(腊月8日刺血于漆盘内)。制法:以细面炒熟和兔血为丸,如绿豆大。功能主治:小儿胎毒,遇风寒即发痘疹,服此可免。主用法用量:每服30丸,绿豆汤送下。摘录:《本草纲目》卷五十一引《乾坤秘韫》
-
鸡腰膏
处方:大鸡腰子1对(蒸熟去皮),枯矾3分。功能主治:小儿胎毒及头、面、耳前、耳后一切湿疮,并羊须疮。用法用量:共捣融,加顶上冰片1-2分,敷之。摘录:《验方新编》卷十一
-
加减连翘饮
处方:连翘、瞿麦、滑石、牛子、车前子、木通、防风、炒栀仁、黄芩(炒)、荆芥、当归、北柴胡、赤芍、蝉退、炙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小儿胎毒。用法用量:加竹叶、灯心,水煎服。摘录:《医钞类编》卷十八
-
胶香散
处方:轻粉3克白胶香6克大枫子肉15个烟胶6克制法:上药研末。功能主治:治胎毒疮。用法用量:用煎鸡蛋黄调搽。如痒,加枯矾1.5克。摘录:《外科启玄》卷十二
-
结毒牛黄丸
处方:透明雄黄4两(研细)。制法:取芦柴截筒,将雄黄末装入,面塞筒口,将锅内放水,上用芦柴作架,取雄黄筒横放架上,离水2寸许,蒸4炷香足,火候方到;次早取出雄黄,每雄黄1两,入好牛黄4分,不可少,麝香5厘,配定研匀,老面糊为丸,如黍米大。功能主治:杨梅结毒,小儿胎毒,下疳。服至4两,痊愈。注意:忌虾、蛋。
-
金玉丸
处方:红花2钱5分,鼹鼠霜2钱5分,巴豆1钱5分,轻粉5分,牵牛子1钱5分,积雪草5钱,海人草3钱,大黄2钱5分。制法:上为末,糊为丸,如芥子大,辰砂为衣。功能主治:小儿杂病,蛔虫及胎毒。用法用量:自儿初出至3岁服6-7丸,空心白汤送下,1日3次。摘录:《名家方选》
-
经验安化汤
处方:黄连1钱,薄荷1钱,天花粉1钱,木通5分,甘草4分,菊花3分。功能主治:解初生儿胎毒。主用法用量:上用新汲水3盏,煎作1盏。孩儿初生,莫与乳食,以此大温灌儿3-5茶匙,咽下间歇,方与乳食。摘录:《医部全录》卷四○二引《慈幼选要》
-
九味解毒散
处方:黄连(炒)3分,金银花3分,连翘3分,芍药3分,山栀4分,白芷6分,当归8分,防风3分,甘草3分。功能主治:热毒胎毒,发为疮疡,未溃作痛者。用法用量:水煎,母子并服。摘录:《保婴撮要》卷十二
-
紫茸膏
处方:紫草白芷各6克归身15克甘草3克麻油60克功能主治:滋肝养血,祛风除湿。治眉风癣,因肝血枯燥,风湿外袭,初起作痒,搔之流脂,蔓延额上眼胞;及小儿胎毒疥癣,两眉生疮,或延及遍身瘙痒,或脓水淋漓,经年不愈者。用法用量:上药同熬至白芷黄色为度,滤清后再加白蜡、轻粉各6克。摘录:《疡医大全》卷十
-
苦瓜藤
《*辞典》:苦瓜藤: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拼音名:KǔGuāT nɡ来源:为葫芦科植物苦瓜的茎。性味:苦,寒。②《四川中药志》:性凉,味苦,无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治痢疾,疮毒,牙痛。治火牙痛,外洗疮毒。②《陆川本草》:治小儿胎毒。红痢煎水服,白痢煎酒服。(江西《草药手册》)摘录:《*辞典》
-
醉魂藤
《全国中草药汇编》:醉魂藤:拼音名:Zu H nT nɡ别名:野豇豆、老鸦花来源:萝藦科醉魂藤HeterostemmaalatumWight,以根、全株入药。生境分布: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药理作用:茎及叶显强心甙反应。功能主治:除湿,解毒,截疟。风湿脚气:根1条,水煎服;胎毒:根及花椒少许,用菜油煎后搽患处。
-
牛黄解毒散
《保婴撮要》卷十二:组成:生甘草1两,牛黄5钱(膏粱之子必用之),金银花1两。主治:胎毒,头面生癞,或延及遍身,痒痛不安,浸淫不愈,及眉炼疮,疔肿。用法用量:每服2-3分,乳汁调服。或用甘草煎膏为丸,如芡实大。每服1丸,白汤化下。外敷清金散亦可。制备方法:上药各为细末。
-
延生方
《医学入门》卷六:别名:延生第一方组成:初生脐带、辰砂、生地、当归。功效:预解胎毒,免痘。若脐带有5分,入飞过辰砂2分半(为末),用生地、当归煎浓汁调匀抹儿上腭间及乳母乳头上,1日至晚取尽为度。次日遗下秽浊之物,终身永无痘疹诸疾。附注:延生第一方(《古今医鉴》卷十四)。
-
周钟琪
周钟琪清代医家。字采山。江苏吴县人。以医游北京,擅长儿科。尝集三十余年目睹及手验之方药,辑成《保赤正要》(1896年)。书中提出初生儿应速清胎毒及护理宜忌,并论及小儿惊痫等急症救治法。
-
片玉心书
《片玉心书》为儿科著作。明·万全撰。约刊于16世纪中期。本书主要介绍治疗儿科病的临床经验。3总论儿科病证的诊断、治法,并附歌赋和望诊图;5记述胎毒、变蒸、惊风等32类疾病的证治。现有《万密斋医书十种》本等。
-
胎疾
胎疾病证名。又名胎证、胎中病。①《幼科全书》指婴儿满月以内有病者;②《幼科发挥》指小儿周岁以内有病者。多由胎禀不足,或儿母妊娠时调摄失宜以及胎毒等引起。前人在医籍文献所载如胎寒、胎热、胎肥、胎弱等,均属胎疾范围。
-
舌殿风
舌殿风为病证名。出明·周慎斋《幼科指南》。为初生儿舌上发黄泡出水,乃胎毒所致。治用大螺丝炒研,拌入雄黄、灯心灰涂之。
-
猴枣化毒丹
处方:珍珠3分,血珀5分,飞滑石8分。功能主治:幼孩遍体胎火胎毒,臀赤无皮,音哑鼻塞,或赤游丹毒。用法用量:每服3分,乳汁调下。摘录:《疡科心得集·家用膏丹丸散方》《疡科心得集 家用膏丹丸散方》:方名:猴枣化毒丹组成:珍珠3分,血珀5分,飞滑石8分。制备方法:上为末。
-
胡桃饮
处方:胡桃肉(连皮)3个,橄榄核3个(烧存性),雄黄(水飞)3分,甘草(浓煎汁)、生蜜数匙。功能主治:解胎毒。主用法用量:上和匀,搅去滓,时时温服数匙。摘录:《卫生鸿宝》卷三
-
三朝浴儿
三朝浴儿是指婴儿降生后第三天洗浴称为“三朝浴儿”,俗称“洗三”。《备急千金要方》载用桃根汤;《小儿药证直诀》用青黛、天麻·麝香等;《医宗金鉴》用五枝汤(桃、槐、桑、梅、柳枝)各适量,煮水洗浴小儿。谓有解胎毒,除邪气,利关节,祛风湿、防病、护肤的作用。
-
胎毒散
处方:五倍子9克(焙黄)白芷9克花椒9克(去子)枯矾3克制法:共研细末。功能主治:治小儿胎毒,浑身湿烂。用法用量:香油调搽。摘录:《揣摩有得集》
-
黔桂醉魂藤
出处:《广西植物名录》拼音名:Qi nGu Zu H nT nɡ别名:野豇豆、老鸦花(《贵州民间药物》)。来源:为萝藦科植物黔桂醉魂藤的根或全草。原形态:黔桂醉魂藤,又名:贵州醉魂藤。生境分布:生于山野。功能主治:除湿,解毒。附方:①治风湿脚气:野豇豆根一条煎水服。②治胎毒:野豇豆根及花椒少许,用菜油煎后搽患处。
-
云雀
拼音名:Y nQu 别名:阿鹨来源:雀形目百灵科云雀AlaudaarvensisL.,以肉入药。生境分布:东北、内蒙古。功能主治:解毒,缩尿。主治胎毒,赤痢,遗尿等。治遗尿:云雀肉烧焦,研面,每服1钱,服3次。治痢疾,肺结核:云雀肉烧焦吃,连续服用。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