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蠲痹汤
蠲痹汤功能益气和营,祛风除湿。寒郁久化热者,去肉桂,加黄柏三分风气胜,更加秦艽、防风;出处:《医学心悟》卷三《魏氏家藏方》卷八方之蠲痹汤:处方:当归(去芦,酒浸)半两,羌活半两,甘草半两(炙),白术(炒)1两,芍药1两,附子(生,去皮脐)1两,黄耆(蜜炙)3钱,防风(去芦)3钱,姜黄3钱,薏苡仁3钱。
-
臂痛
《证治要诀·臂痛》:“臂为风寒湿所搏,或饮液流入,或因提挈重物,皆致臂痛,有肿者,有不肿者…若痰饮流注而臂连肩背酸痛者,宜二陈汤、星香散合用。若挈重伤筋,以致臂痛,宜琥珀散、劫劳散,或和气饮。如臂前廉痛属阳明,宜升麻、白芷、葛根;臂后廉痛属太阳,宜藁本、羌活;臂内廉痛属厥阴,宜柴胡、当归、青皮;
-
众痹
概述:众痹为病证名。病因病机:因风寒湿邪侵入皮肤、经络所致。《黄帝内经灵枢·周痹》:“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医学正传》卷五:“因气虚而风寒湿三气乘之,故周身掣痛麻木并作者,古方谓之周痹。”症状:症见周身疼痛,上下游行,或沉重麻木,项背拘急,脉濡涩等。
-
蠲痹通络
蠲痹通络是一种治疗风、寒、湿邪痹阻关节、肌肉或经络的治法。症见身体烦疼、项背拘急、举动艰难及手足麻痹等。针灸临床上常选用肩髃、曲池、合谷、环跳、阳陵泉、悬钟等穴。并酌配膈俞、大椎、脾俞及阿是穴等。即祛除湿痹、活血舒络的治疗方法。常用方如蠲痹汤。
-
风寒湿痹
风寒湿痹的病因病机:因风寒湿三气杂至,使气血郁滞所致的身重而痛,四肢拘挛,甚则走注疼痛,或手足麻木等。关于三痹:三痹指行痹、痛痹、著痹三种痹证。治痛痹温寒为主,兼疏风渗湿,参以益火,辛温解凝寒也,加减五积散。治著痹利湿为主,兼去风逐寒,参以补脾补气,土强可胜湿也。
-
手气
手气为病证名。亦称手肿痛。见《证治要诀》卷三。指手指肿痛或连臂膊作痛。多因脾虚风湿或风热夹痰,内阻经络所致。宜用五痹汤、蠲痹汤等方。因肿疡所致者,宜按痈肿论治。
-
风寒湿凝滞筋骨证
风寒湿凝滞筋骨证为证候名。因风寒湿三气杂至,使气血郁滞所致的身重而痛,四肢拘挛,甚则走注疼痛,或手足麻木等。指行痹、痛痹、著痹三种痹证。风胜脉必浮,寒胜脉必涩,湿胜脉必缓。治痛痹温寒为主,兼疏风渗湿,参以益火,辛温解凝寒也,加减五积散。治著痹利湿为主,兼去风逐寒,参以补脾补气,土强可胜湿也。
-
失颈
见《伤科补要》卷二。又名失颈、落枕、项强。症见颈部酸痛不适,俯仰转动不灵;重者疼痛延及患侧肩背及上肢,头向一侧歪斜,并有患侧颈部压痛。治疗以按摩、针刺为主,并可配合热敷、温熨。因外邪所致者可内服蠲痹汤;外伤所致者,宜复元活血汤;日久不愈者,宜六味地黄丸。
-
周痹
《黄帝内经灵枢·周痹》:“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医学正传》卷五:“因气虚而风寒湿三气乘之,故周身掣痛麻木并作者,古方谓之周痹。”用蠲痹汤等方。亦可用针法及其他外治法综合治疗。本篇主要叙述周痹的症状、治法及其与众痹的区别,故名。
-
失枕
失枕为病名。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又名失颈、落枕、项强。症见颈部酸痛不适,俯仰转动不灵;重者疼痛延及患侧肩背及上肢,头向一侧歪斜,并有患侧颈部压痛。治疗以按摩、针刺为主,并可配合热敷、温熨。因外邪所致者可内服蠲痹汤;外伤所致者,宜复元活血汤;日久不愈者,宜六味地黄丸。
-
手肿痛
《杂病源流犀烛·肩臑肘臂腕手病源流》:“手肿痛,或指掌连臂膊肘腕俱痛,为手气也。”见《证治要诀》卷三。多因脾虚风湿或风热夹痰,内阻经络所致。宜用五痹汤、蠲痹汤等方。因肿疡所致者,宜按痈肿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