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
虚而泻之
虚而泻之为误刺之一。意谓正气不足的虚证,反而使用泻的方法,可使经脉空虚,气血枯竭,病情会更加严重。出《黄帝内经灵枢·根结》。
-
辟
《素问·调经论》:“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块然而不痛。”《灵枢·根结》:“虚而泻之,则经脉空虚,血气竭枯,肠胃(亻聂)辟,皮肤薄著,毛腠夭焦,予之死期。”见“辟积”。《素问·气交变大论》:“筋骨并辟,肉瞤瘛,”张介宾注:“并,拘挛也。《三国志·华佗传》:“太尉黄琬辟,皆不就。”
-
重虚
指虚证误用泻法,使虚证更虚。《灵枢·终始》:“虚而泻之,是谓重虚,重虚病益甚。”指虚脉重见。《素问·通评虚实论》:“脉气上虚尺虚,是为重虚。”③司天之气虚,人与之相应的脏气也虚。《素问遗篇·刺法论》:“只如厥阴失守,天以虚,人气肝虚,感天重虚。”
-
(亻聂)(niè,音聂)辟
(亻聂)(niè,音聂)辟软弱无力,邪气充塞。或作“(衤聂)襞”,谓松弛起皱纹。《灵枢·根结》:“虚而泻之,则经脉空虚,血气竭枯,肠胃(亻聂)辟,皮肤薄著,毛腠夭膲,予之死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