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暑丸
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消暑丸:处方:半夏(醋煮.半斤)炮制:上为细末,用生姜汁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伏暑引饮,脾胃不和。《医学纲目》卷三十三:方名:消暑丸组成:绿豆粉4两,石膏4两,白矾(枯)1两,硫黄1两。主治:头痛,恶心,烦躁,消渴,霍乱。用法用量:用姜汁、醋点,新汲水化开服之。
-
消毒黄龙丸
《鸡峰》卷五:方名:消毒黄龙丸别名:消暑丸、消毒丸、黄龙丸、消暑丹组成:半夏半斤,茯苓2两,甘草(生)2两。主治:中暍烦躁,汗出身热,头疼,痰逆恶心,口燥多渴,胸膈不利,饮食减,昏困嗜卧;用法用量:每服20丸,生姜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生姜汁作糊为丸,如绿豆大。
-
中暑眩晕
概述:中暑眩晕为病证名。宜用人参白虎汤、香薷饮、黄连香薷饮、消暑丸等方。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为风晕、湿晕、痰晕、中暑眩晕、燥火眩晕、气郁眩晕、肝火眩晕、虚晕等。本病症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内耳性眩晕(美尼尔氏症、晕动症等)、脑性眩晕(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等)、神经官能症及贫血等病中。
-
暑中
病因病机:因夏季酷热,猝中暑邪所致。症状:症见面垢,闷倒,昏不知人,冷汗自出,手足微冷,或吐,或泻,或喘,或满,或渴。《医学心悟·类中风》:“暑中,暑气逼迫,卒然昏倒,自汗面垢,昏不知人。急用《备急千金要方》消暑丸灌之…灌醒后,以益元散清之,或以四味香薷饮去厚朴加丹参、茯苓、黄连治之。
-
湿痰
湿痰为湿浊内停日久而产生的痰证。又称痰湿。症见痰多而稀白、胸闷或恶心、喘咳、舌体胖而苔滑腻等。《医学入门》卷五:“生于脾,多四肢倦怠,或腹痛、肿胀、泄泻,名曰湿痰。”当予化痰利湿,宜山精丸、三仙丸,或以二陈汤加苡仁、竹茹、杭芍、山药。挟暑,宜消暑丸;由此可见,湿痰其病重在脾经,故又有脾经湿痰之称。
-
中暍
《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并治》:“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治当移患者至凉爽通风处,法当清暑、解热、开窍,先用辟瘟丹、消暑丸灌服,后用益元散、白虎汤、清营汤等。《证治准绳·诸中门》:“中暍者,乃阴寒之证,法当补阳气为主,少佐以解暑,故先哲多用姜桂附子之类,此推《内经》舍脉从证之良法也。”
-
感暑眩晕
概述:感暑眩晕为病证名,即中暑眩晕。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为风晕、湿晕、痰晕、中暑眩晕、燥火眩晕、气郁眩晕、肝火眩晕、虚晕等。本病症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内耳性眩晕(美尼尔氏症、晕动症等)、脑性眩晕(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等)、神经官能症及贫血等病中。
-
黄连消暑丸
处方:消暑丸(半夏、茯苓、甘草)1两,黄连2钱。功能主治:伏暑烦渴而多热痰。摘录:《医方集解》
-
中热
1.中暑病;以暑邪中人先从太阳开始,故称太阳中暍。《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喻昌《医门法律》:“暍者,中暑之称。”治当移患者至凉爽通风处,法当清暑、解热、开窍,先用辟瘟丹、消暑丸灌服,后用益元散、白虎汤、清营汤等。《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中热,肩背热。”
-
冒暑眩晕
概述:中暑眩晕为病证名。宜用人参白虎汤、香薷饮、黄连香薷饮、消暑丸等方。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为风晕、湿晕、痰晕、中暑眩晕、燥火眩晕、气郁眩晕、肝火眩晕、虚晕等。本病症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内耳性眩晕(美尼尔氏症、晕动症等)、脑性眩晕(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等)、神经官能症及贫血等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