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志
《中药志》为药学著作。第1册根与根茎类,第2册种子果实类,第3册花、叶、皮、藤木、全草类及其他,第4册动物与矿物类,共收500余种药物,每种均分别记述原植物、药材、效用及附注四项。书中将原植物与药材紧密结合,对药材的混杂品种也试作了初步澄清,是结合现代药学成就整理中药材的一部著作。
-
粘鱼须
出处:《救荒本草》拼音名:Ni nY Xū别名:龙须菜(《救荒本草》),鲇鱼须草(王安卿《采药志》),金岗薛(《简易草药》),鲢鱼须(《湖北志》),倒钩刺(《中药志》),粘鱼须菝葜(《山西中药志》)。2毫米,拘挛不直,散布少数更细的须根及细刺,刺尖微曲,触之刺手。茎含替告皂甙元、新替告皂甙元和拉肖皂甙元。
-
碧桃干
《*辞典》:碧桃干:出处:《饮片新参》拼音名:B T oGān别名:桃枭(《本经》),鬼髑髅(《雷公炮炙论》),桃奴、枭景(《别录》),干桃(《圣惠方》),气桃(《草木便方》),阴桃子(《分类草药性》),桃干(《现代实用中药》),瘪桃干(《中药志》)。(《圣惠方》)⑤治妊娠下血不止:桃枭烧存性,研,水服。
-
九香虫
治胃脘气滞,胀痛痞闷,胃寒胀痛,肝胃气痛,脾肾亏损,腰膝酸痛乏力,肾虚阳痿。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黄等。九香虫的性味归经:九香虫味咸,性温。九香虫的功效与主治:九香虫具有理气止痛、温中助阳的功能。①《本草纲目》:治膈脘滞气,脾肾亏损,壮元阳。性状:本品略呈六角状扁椭圆形,长1.6~
-
栀子花根
出处:《分类草药性》拼音名:ZhīZiHuāGēn来源:为茜草科植物山栀的根。②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苦,寒。治黄疸型肝炎,蚕豆黄,感冒高热,菌痢,肾炎水肿,鼻衄,口舌生疮,乳腺炎,疮疡肿毒。治疗30例,平均在2天内尿量明显增多,症状好转或消失,食欲转佳,腹部胀痛明显改善,呕吐便泄逐渐减轻,体温下降;
-
马甲子根
《*辞典》:马甲子根:出处:《植物名实图考》拼音名:MǎJiǎZǐGēn来源:为鼠李科植物马甲子的根。原形态:马甲子,又名:铁篱笆(《草木便方》),竻仔、雄虎刺、石刺木、乌刺仔、刺盘子、狗骨竻、秤锤竻。②《分类草药性》:治一切跌打损伤,散瘀血,消肿。(《广西中药志》)②治风湿痛:马甲子根浸酒,内服外擦。
-
薜荔
化学成份:本植物乙醇浸出液中分离得5种晶体:内消旋肌醇、芸香甙、β-谷甾醇、蒲公英赛醇乙酸酯和β--香树脂醇乙酸酯。治凤湿痹痛,泻痢,淋病,跌打损伤,痈肿疮疖。治丝虫病,跌打损伤,腰痛,热痢,水泻,热淋,肚胀气坠。(《湖南药物志》)⑦治先兆流产:薜荔鲜枝叶(不结果的幼枝)一两,荷叶蒂七个,薴麻根一钱。
-
山甘草
小枝被柔毛。治感冒,中暑,发热,咳嗽,咽喉肿痛,暑湿泄泻,痢疾,疮疡脓肿,跌打,蛇伤。"③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表。(《泉州本草》)⑦治断肠草、砒霜、磷化锌中毒:玉叶金花鲜叶三至四两捣汁,调鸡蛋白三至五个,大蓟根粉、天门冬粉各五分,先探吐后灌服,每十五分钟服一次。
-
菟丝
治吐血,衄血,便血,血崩,淋浊,带下,痢疾,黄疸,痈疽,疔疮,热毒痱疹。④杜文燮《药鉴》:利水,治湿热。煎汤外用治阴疮,阴肿,阴痒,阴痛及阴道滴虫病。(《慈惠小编》)②治阳萎遗精,腰膝酸痛,小便淋漓,大便溏泄,妇女白带:金灯藤鲜全草三至四钱。(《圣惠方》)⑥治小儿头疮及女人面疮:菟丝汤洗。
-
苦石莲
《*辞典》:苦石莲:出处:《增订伪药条辨》拼音名:KǔSh Li n别名:石莲子(《生草药性备要》),老鸦枕头(《药材资料汇编》),土石莲子、青蛇子(《南宁市药物志》),猫儿核(《广西中药志》),广石莲子(《四川中药志》)。雄蕊10,不等长,花丝分离,下部密被柔毛,花药丁字着生;治哕逆不止。煎水洗头癞。
-
禹白附
性味:《四川中药志》:性大温,味辛甘,有毒。镇痉止痛,祛风痰,治面部病,中风失音,心痛血痹,偏正头痛,喉痹肿痛,破伤风。附方:①治跌打损伤,金疮出血,破伤风:生禹白附十二两,防风一两,白芷一两,生南星一两,天麻一两,羌活一两。④治三叉神经痛,偏头痛,齿痛:独角莲根、细辛、白正、藁本研末蜜丸。
-
八仙草
《*辞典》·八仙草: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BāXiānCǎo别名:猪殃殃(《野菜谱》),小锯藤、锯子草(《贵州民间方药集》),小茜草、小飞扬藤、红丝线、血见愁(《广西中药志》),细茜草(《云南中草药》)、拉拉藤。①《滇南本草》:"治湿热,诸经客热,虚痨,童痨,筋骨疼痛,热淋,赤白便浊,玉茎痛。
-
大茶药根
根、茎、叶三部分均有剧毒,主要毒性成分为钩吻碱子、钩吻碱寅、钩吻碱卯等。①《福建民间草药》:"治手生蛇头疔,足生天蛇毒,痔疮,气性坏疽,煎水熏洗。附方:①治无名肿毒、痰核:大茶药根二两,狼毒二两,铺地锦三两,吸脓膏一两,假菊花根二两,鸡骨香五钱,九干菜三两,了哥王一两,生油一斤四两。
-
小金钱草
别名:荷包草、黄疸草、肉馄饨草、小金钱草、螺丕草来源及产地:旋花科植物马蹄金DichondrarepensForst.的全草。1.治黄疸型肝炎,胆囊炎,痢疾,胆结石,泌尿系结石,肾炎水肿,淋浊,尿血,扁桃体炎,风火眼痛。(《百草镜》)④治全身水肿(肾炎):鲜马蹄金捣敷脐上,每日一次,七日为一疗程,或五钱至一两煎服。
-
慕荷
出处:《四川中药志》拼音名:M H 别名:黄药子、索骨丹、老汉求(《陕西中药志》),猪屎七、秤杆七、老蛇盘、天蓬伞、红苕七、麻鹞子、红药子、金毛狗(《陕西中草药》)。干根茎含淀粉42.5~叶含鞣质。功能主治:清热化湿,止血生肌。③治白浊、带下:慕荷、石莲子、芡实、萆薢、马鞭草、白果根、金樱子、大车前草。
-
铧头草
《*辞典》:铧头草:出处:《草木便方》拼音名:Hu T uCǎo别名:地黄瓜(《分类草药性》),青地黄瓜(《四川中药志》),烙铁草、犁头草(《重庆草药》)。叶基出丛生;花茎长于叶,微紫红色,有短毛,中部具2枚线状披针形的小苞片;花期早春。治肠痈,疔疮,红肿疮毒,黄疸,淋浊,目亦生翳。治阳黄,肠痈,疔疮,热毒。
-
石荠苎
⑥《广西中药志》:祛风,散瘀,破结,消毒。治伤寒头痛,中风口噤,衄血,肠风,崩中,血痢,痈肿,跌打。治感冒,中暑,痱子,无名肿毒,蜈蚣咬伤。(《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临床应用:治疗慢性气管炎:用石荠苎与虎杖、鸭跖草、萹蓄、葎草组成4个不同的复方:㈠石荠苎鲜全草3两(干草1两),虎杖鲜品1.5两(干品5钱);
-
栝楼皮
《*辞典》:栝楼皮:出处:《雷公炮炙论》拼音名:GuāL uP 别名:栝楼壳(《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瓜壳(《四川中药志》)。治咽喉疼痛,大便燥结及乳痈。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御药院方》发声散)③治肺热咳嗽、咳吐黄痰或浓痰,肺痈:瓜蒌皮二至四钱,大青叶三钱,冬瓜子四钱,生苡仁五钱,前胡一钱五分。
-
樟树子
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ZhānɡShùZǐ别名:樟梨(《纲目拾遗》),香樟子、大木姜子(《贵州民间方药集》),樟木子(《中药志》),樟扣(《广西中药志》),樟子、樟太蔻(《广东中药》Ⅱ)。"功能主治:散寒祛湿,行气止痛。附方:①治头晕头痛,呕吐泄泻,腹痛:樟木子、千斤拔、牛大力、走马箭,水煎服。
-
石柑子
《全国中草药汇编》:石柑子:拼音名:Sh GānZǐ来源:天南星科石柑子属植物石蒲藤Pothoschinensis(Raf.)Merr.;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散瘀,消积,止咳。用于跌打损伤,晚期血吸虫病肝脾肿大,风湿性关节炎,小儿疳积,咳嗽;1两,酒泡服或水煎服。苞片卵形,长约5mm,纵脉多数;小毒归经:肝;治风湿骨痛,耳疮。
-
驴阴茎
出处:《纲目》拼音名:LǘYīnJīnɡ别名:驴鞭(《本草新编》),驴三件(《河北药材》),驴肾(《山西中药志》)。来源:为马科动物驴的雄性外生殖器,雄驴杀死后,割取其阴茎及睾丸,剔除残肉及油脂,洗净,悬挂于通风处阴干或晒干。性味:甘咸,温。①《纲目》:强阴壮筋。③《吉林中草药》:强筋,壮骨,滋阴扑虚。
-
川防风
《*辞典》:川防风:出处:《中药志》拼音名:ChuānF nɡFēnɡ别名:竹节防风(《四川中药志》),毛前胡、西风(南川《常用中草药手册》)。茎单一,圆柱形,有纵直沟纹,基部光滑,顶端近花序处密生白色柔毛。30朵,小总苞数片,呈披针形,密生刺毛;治外感表症,头痛昏眩,关节疼痛,四肢拘挛,目赤疮疡及破伤风。
-
荷苞花根
《*辞典》:荷苞花根: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拼音名:H BāoHuāGēn别名:红苓蔃(《岭南采药录》)。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赪桐的根。9月采收,晒干。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治肺热咳嗽,痔疮出血,痢疾,风湿骨痛。④《广西中药志》:清热祛湿,治热咳,火燥筋骨,疮疡。治带症,痔疮,疝气,失眠。
-
分心木
《中医大辞典》·分心木:分心木为中药名,出自《山西中药志》。主治遗精,滑精,腰痛,耳聋,遗溺,尿频,尿血,崩中,带下,泻痢,噎膈。花单性,雌雄同株,与叶同时开放,雄葇荑花序腋生,下垂,长5-10cm,花小而密集,雄花有苞片1,长圆形,小苞片2,长卵形,花被片1-4,均被腺毛,雄蕊6-30;2.陈念祖:收涩精气。
-
橘红珠
《*辞典》:橘红珠:出处:《中药志》拼音名:J H nɡZhū别名:橘珠、橘胎(《广西中药志》)。来源:为芸香科植物化州柚的未成熟幼小果实。原形态:植物形态详化橘红条。性状:干燥幼果近球形,径4~性味:《广西中药志》:味酸苦,性温,无毒。功能主治:《广西中药志》:止渴,助消化,除胸中气滞。治食积,症瘕。
-
挂金灯
归经:①《陕西中药志》:入肝、脾二经。②《别录》:治烦热,定志益气,利水道。⑤《滇南本草》:利小便,治五淋、玉茎痛。攻疮毒,治腹痈,破血,破气。(《江西中医药》(3):22,1953)②治喉炎:天泡果研末一钱,加冰片一分,吹喉部。(《贵阳民间药草》)④治天泡湿疮:天泡草铃儿生捣敷之,亦可为末,油调敷。
-
红毛五加皮
《*辞典》:红毛五加皮:出处:《中药志》拼音名:H nɡM oWǔJiāP 别名:川加皮,刺加皮(《药材资料汇编》),刺五甲、毛五甲皮、刺甲皮(《四川中药志》)。7月间,砍下茎枝,用木棒敲打,使木部与皮部分离,剥取茎皮晒干。枝黄棕色,密被刚毛状针刺。4片,无柄或近无柄,近基部背面通常簇生刺毛状针刺;浸酒或入丸剂。
-
海金沙草
③《四川中药志》:性寒,味甘淡,无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水通淋。治尿路感染,尿路结石,白浊带下,小便不利,肾炎水肿,湿热黄疸,感冒发热,咳嗽,咽喉肿痛,肠炎、痢疾,烫伤,丹毒。附方:①治热淋急痛:海金沙草阴干为末,煎生甘草场,调服二钱;(《夷坚志》)②治血淋:左转藤、小萹蓄,水煎服。
-
豆豉姜
《*辞典》:豆豉姜:出处:《南宁市药物志》拼音名:D uChǐJiānɡ别名:木浆子根(《分类草药性》),满山香(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澄茄根、木姜子根(《四川中药志》),过山香、枪子蔃(《广东中药》)。性味:辛,温。功能主治:祛风除湿,理气止痛。治感冒,风湿痹痛,胃痛,脚气。参见木姜子及木椒根条。
-
茨黄连
出处:《分类草药性》拼音名:C Hu nɡLi n别名:十大功劳根(《植物名实图考》),土黄连(《贵州民间方药集》),土黄柏(《福建民间草药》),石黄连(《陆川本草》),刺黄连(《四川中药志》)。来源:为小檗科植物阔叶十大功劳或华南十大功劳的根。治流感,热痢,腹泻,黄疸,吐血,目赤翳膜,喉痛,牙痛,疔疮。
-
大地棕根
《*辞典》:大地棕根:出处:《四川中药志》拼音名:D D ZōnɡGēn来源:为石蒜科植物大叶仙茅的根茎。头状花序或穗状花序曲垂,卵形或球形,直径2.5~治虚劳咳嗽,遗精,白浊,崩漏,带下,风湿痹瘫,跌打损伤。③治妇女月经不调:大地棕根、黄花根、女贞子、女儿红、益母草子、对叶草、红枣、金樱子。少数在服药后1~
-
竹叶防风
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Zh Y F nɡFēnɡ别名:鸡足防风(《昆明药植调查报告》),云防风(《中药志》),西防风(《四川中药志》)。茎生叶与基生叶相似,但叶片较小,叶柄基部抱茎,在顶端的叶几乎不为复叶而为单叶。功能主治:解表,祛风,胜湿。治外感表症,头痛昏眩,关节疼痛,四肢拘挛,目赤,疮疡及破伤风。
-
荷苞花
别名:又名赬桐花、合包花、真珠花、红龙船花、状元红。功能主治:治疝气,带下,痔疮。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赪桐的花朵。7月花开时采收,晒干。苞片丝状,被短毛;花萼红色,5深裂,裂片长披针形;生境分布:分布我国南部。性味:《四川中药志》:性温,味甘,无毒。②治血痔:荷苞花配天鹅蛋炖猪大肠服。
-
刺楸树皮
《*辞典》:刺楸树皮:出处:《四川中药志》拼音名:C QiūSh P 别名:丁桐皮、钉皮(《四川中药志》),刺楸皮(《陕西中草药》)。原形态:刺楸(《救荒本草》),又名:鼓钉刺、刺枫树、刺桐、云楸、棘楸、丁木树、鸟不宿、上山虎、丁皮树、丁桐树、鹅足板树、刺椿、鸭脚板叶。叶在长枝上互生,短枝上簇生;气弱,味苦。
-
香椿子
《*辞典》:香椿子:出处:《东北药植志》拼音名:XiānɡChūnZǐ别名:椿树子(《生生编》),椿芽树花(《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椿花(《四川中药志》),春尖花(《重庆草药》),香椿铃(《陕西中药志》)。治风寒外感,心胃气痛,风湿关节疼痛,疝气。②《四川中药志》:除风寒,治冷骨风及风湿关节痛。
-
樟树叶
《*辞典》:樟树叶: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ZhānɡSh Y 来源:为樟科植物樟的叶片,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②《南宁市药物志》:祛风,化痰,杀虫。治寒性风湿骨痛,胃痛。外治跌打扑伤,散毒,行气,止痛。外用:煎水洗或捣敷。附方:①治面黄虚肿:樟树叶、大血藤。(《湖南药物志》)②治钩虫病:樟树嫩梢半斤。
-
粘人花
《*辞典》:粘人花: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拼音名:ZhānR nHuā别名:饿蚂蝗、黄粘粑草(《贵州民间药物》),野豆子、牛巴嘴(《四川中药志》),山蚂蝗、过路黄(《云南中草药》),瓦子草(《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果期10月。③治风热火眼:野豆子、木黄连、寒水石、菊花、决明子、冬桑叶、夜明砂。
-
鸢嘴
《*辞典》:鸢嘴:出处:《四川中药志》拼音名:YuānZuǐ来源:为鹰科动物鸢的嘴。原形态:动物形态详鸢脚爪条。功能主治:磨水服,治小儿惊风。摘录:《*辞典》
-
樝子
《*辞典》:樝子: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ZhāZǐ别名:和圆子(《雷公炮炙论》),西南木瓜(《中药志》)。单叶,具柄,叶椭圆状披针形以至披针形,长3~圆锥状卵形至卵圆形,色微黄,味酸。性味:酸涩,平。②孟诜:主霍乱转筋,煮汁食之。③《本草拾遗》:去恶心酸咽,止酒痰黄水。
-
皂荚根皮
化学成份:同属植物山皂荚的树皮、根含少量生物碱三刺皂荚碱,即3-(3-甲基-2-丁烯基)腺嘌呤。性味:《纲目》:辛,温,无毒。功能主治:①《纲目》:根皮:治风热疚气,杀虫。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或研末,1~(《普济方》木乳散)②治产后肠脱不收:皂角树皮半斤,皂角核一合,川楝树皮半斤,石莲子(炒,去心)一合。
-
鸢油
《*辞典》:鸢油:出处:《四川中药志》拼音名:YuānY u来源:为鹰科动物鸢的脂肪油。原形态:动物形态详鸢脚爪条。功能主治:鸢油和烟油,搽癞子。摘录:《*辞典》
-
鸢胆
《*辞典》:鸢胆:出处:《四川中药志》拼音名:YuānDǎn来源:为鹰科动物鸢的胆。原形态:动物形态详鸢脚爪条。功能主治:治心胃气痛。附方:治心胃气痛:鸢胆、鸢心、鸢肚。共炕干,研末,兑开水服。摘录:《*辞典》
-
竹蜂
《全国中草药汇编》:竹蜂:拼音名:Zh Fēnɡ别名:乌蜂、熊蜂、象蜂来源:为膜翅目蜜蜂科昆虫竹筒蜂Xylocopadissimilis(Lep.)的干燥全体。注意:虚寒无火者禁用。各家论述:1.《陆川本草》:祛风化痰,行气消肿,治风痰闭窍,气喘腹胀,风水浮肿,小儿急惊。2.《广西中药志》:清热泻火,祛风。口疮,咽痛,小儿惊风。
-
竹节蓼
《全国中草药汇编》:竹节蓼:拼音名:Zh Ji Liǎo别名:扁竹蓼、飞天蜈蚣、百足草、蜈蚣竹、鸡爪蜈蚣来源:蓼科竹节蓼Homalocladiumplatycladum(F.Muell.)Bail.生境分布:广东、广西。托叶鞘退化成线状,分枝基部较宽,先端锐尖;性味:甘;性平归经:肝;肺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治痈疽肿毒,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
竹节香附
主治风寒湿痹,腰腿疼痛,四肢拘挛,痈肿。化学成分:本品含毛茛苷、多种竹节香附苷(Raddeanin)、多被银莲花素A(AnemaodeaninA)、葡萄糖、蔗糖。附方:①治慢性关节疼痛:两头尖八分,防风三钱,牛膝四钱,威灵仙四钱,松节二钱,鸡血藤五钱。(《山东中草药手册》)②治痈疽疮疡:两头尖八分,金银花一两,地丁一两。
-
竹林霄
《中华本草》·竹林霄:出处: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药》拼音名:ZhúLínXiāo英文名:RootofAxillaryflowerTwistedstalk别名:石竹根、竹林消、万花梢、黄牛尾巴、百尾笋、竹凌霄、白龙须、乌骨鸡、竹叶三七、牛尾笋来源:药材基源:为百合科植物宝铎草或长蕊万寿竹的根及根茎。性平功能主治:润肺止咳;主肺热咳嗽;
-
猪脑
猪脑不仅肉质细腻,鲜嫩可口,而且含钙、磷、铁比猪肉多。性味①《纲目》:"甘,寒,有毒。①《别录》:"主风眩、脑鸣及冻疮。"③《四川中药志》:"补骨髓,益虚劳,治神经衰弱,偏正头风及老人头眩。(《四川中药志》)②治老人头眩耳鸣:猪脑髓、明天麻、响铃草、枸杞,共蒸汤服。(《疡医大全》猪脑膏)摘录《*辞典》
-
紫花鱼灯草
来源:为罂粟科植物刻叶紫堇的全草或根。②《四川中药志》:杀虫,洗疮毒,搽癞子,治毒蛇咬伤。④治痒子:断肠草块根、铁篱笆叶、白地黄瓜。(《浙江天目山药植志》)⑥治发痧头痛,腹痛,小便刺痛:紫花鱼灯草全草一两,加仙鹤草、大叶乌梢(豆科翅茎胡枝子)、坚漆(金缕梅科檵木)各四至五钱,车前子三至四钱。
-
紫金牛根
出处:《本草图经》拼音名:ZǐJīnNi Gēn来源:为紫金牛科植物紫金牛的根,全年可采,洗净,晒干。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紫金牛条。性味:辛,平。②《纲目》:辛,平,无毒。功能主治:①《本草图经》:主时疾膈气,去风痰用之。②《纲目》:解毒破血。③《四川中药志》:治冷气腹痛。
-
紫荆丫
出处:《四川中药志》拼音名:ZǐJīnɡYā来源:为忍冬科植物通花梗的果实或花。叶对生,卵形、椭圆状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5~8厘米,先端尖锐或渐尖,基部楔形,边缘疏生小锯齿,绿色有光泽,背脉上疏生白色微毛;雄蕊4,2强;生境分布:生长山坡丛林中。性味:性平,味苦涩,无毒。功能主治:去风湿,解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