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溪
又名中水、中溪、中洒、水中病、溪温。《诸病源候论·水毒候》有如下记载:流行于三吴以东及南(现江、浙、皖、粤一带);初病可见恶寒,头微痛,目眶疼,心内烦懊,腰背骨节皆强,两膝疼,或翕翕热但欲睡,旦醒暮剧,手足指逆冷至肘膝,或可有下部生疮,不痛不痒,脓溃,湿热下注,不食狂语,下血物如烂肝等。
-
水中病
《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五:“水毒病…水毒指水中的一种邪毒及其所致的病证。又名中水、中溪、中洒、水中病、溪温。初病可见恶寒,头微痛,目眶疼,心内烦懊,腰背骨节皆强,两膝疼,或翕翕热但欲睡,旦醒暮剧,手足指逆冷至肘膝,或可有下部生疮,不痛不痒,脓溃,湿热下注,不食狂语,下血物如烂肝等。
-
水毒病
又名中水、中溪、中洒、水中病、溪温。《诸病源候论·水毒候》有如下记载:流行于三吴以东及南(现江、浙、皖、粤一带);初病可见恶寒,头微痛,目眶疼,心内烦懊,腰背骨节皆强,两膝疼,或翕翕热但欲睡,旦醒暮剧,手足指逆冷至肘膝,或可有下部生疮,不痛不痒,脓溃,湿热下注,不食狂语,下血物如烂肝等。
-
水毒
水中的一种邪毒及其所致的病证:水毒(schistosomecercarialdermatitis)为病证名。又名中水、中溪、中洒、水中病、溪温。初病可见恶寒,头微痛,目眶疼,心内烦懊,腰背骨节皆强,两膝疼,或翕翕热但欲睡,旦醒暮剧,手足指逆冷至肘膝,或可有下部生疮,不痛不痒,脓溃,湿热下注,不食狂语,下血物如烂肝等。
-
扁鹊陷冰丸
《肘后方》卷八处方雄黄1两,真丹砂(别研)1两,矾石(熬)1两(将生矾石3两半烧之),鬼臼1两半,蜈蚣1枚(赤足者,小炙),斑蝥(去翅足)7枚,龙胆7枚,附子(炮)7枚,藜芦7分(炙),杏仁40枚(去尖、皮,熬)。功能主治腹内胀病,中恶邪气,飞尸游走,积聚坚结,并蛊注、中恶,蛇蜂百毒,中溪毒、射工。
-
青龙汤
《医心方》卷十八引《范汪方》:方名:青龙汤组成:升麻2两,龙胆1两,萎蕤1两,大青1两。《女科旨要》卷三:方名:青龙汤组成:白茯苓2钱,白芍2钱,杏仁2钱,半夏2钱,当归2钱5分,桔梗2钱5分,桂枝2钱,川芎2钱,五味2钱,干姜2钱,陈皮2钱,麻黄1钱,细辛7分,甘草1钱。加减:如虚肿,加大腹皮、瞿麦各1钱;
-
中水
见《诸病源候论·水毒候》。即水毒病。又名中水、中溪、中洒、水中病、溪温。因中山谷溪源处恶虫毒所致;初病可见恶寒,头微痛,目眶疼,心内烦懊,腰背骨节皆强,两膝疼,或翕翕热但欲睡,旦醒暮剧,手足指逆冷至肘膝,或可有下部生疮,不痛不痒,脓溃,湿热下注,不食狂语,下血物如烂肝等。
-
中洒
又名中水、中溪、中洒、水中病、溪温。《诸病源候论·水毒候》有如下记载:流行于三吴以东及南(现江、浙、皖、粤一带);初病可见恶寒,头微痛,目眶疼,心内烦懊,腰背骨节皆强,两膝疼,或翕翕热但欲睡,旦醒暮剧,手足指逆冷至肘膝,或可有下部生疮,不痛不痒,脓溃,湿热下注,不食狂语,下血物如烂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