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夹脊
夹脊穴的别名:华佗夹脊(《中国针灸学》)华佗穴(《针灸学简编》)佗脊(《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脊旁(《针灸学简编》(第二版))夹脊穴的定位:夹脊穴在背腰部,当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
-
华佗穴
夹脊穴的别名:华佗夹脊(《中国针灸学》)华佗穴(《针灸学简编》)佗脊(《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脊旁(《针灸学简编》(第二版))华佗穴的定位:夹脊穴在背腰部,当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
-
脊旁
夹脊穴的别名:华佗夹脊(《中国针灸学》)华佗穴(《针灸学简编》)佗脊(《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脊旁(《针灸学简编》(第二版))脊旁穴的定位:夹脊穴在背腰部,当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
-
佗脊
夹脊穴的别名:华佗夹脊(《中国针灸学》)华佗穴(《针灸学简编》)佗脊(《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脊旁(《针灸学简编》(第二版))佗脊穴的定位:夹脊穴在背腰部,当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
-
华佗夹脊
夹脊穴的别名:华佗夹脊(《中国针灸学》)华佗穴(《针灸学简编》)佗脊(《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脊旁(《针灸学简编》(第二版))华佗夹脊穴的定位:夹脊穴在背腰部,当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俯卧位,在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处取相应腧穴。
-
冲道
概述:冲道为经穴别名。俯伏或伏卧取穴。布有第五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五肋间动脉后支。冲道穴的功效与作用:神道穴具有宁神安心、清热平喘的功效。神道穴主要用于心神及外感疾患等:如心痛、惊悸、神经衰弱、癔病、小儿惊痫、瘈疭、心脏病、身热汗出、咳嗽气喘、风寒汗不出、疟疾及项强背痛、肋间神经痛等。
-
脊俞
脊俞穴主治病证:脊中穴主要用于脾胃及腰脊疾患:如急性胃肠炎,腹胀,腹泻,呕吐,胃溃疡,胃神经痛,小儿痢下赤白,黄疸,肝炎,腰脊强痛,小儿疳积,风痫癫邪,精神分裂症,泄泻,癫痫,脱肛,腰脊强痛,胃痛,不嗜食,反胃,吐血,痢疾,便血,痔疮,不得俯仰,腹满,感冒,增生性脊椎炎,胃肠功能紊乱等。
-
脏俞
概述:脏俞:1.位于背部的五脏背俞穴;2.经穴别名。布有第五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五肋间动脉后支。神道穴主要用于心神及外感疾患等:如心痛、惊悸、神经衰弱、癔病、小儿惊痫、瘈疭、心脏病、身热汗出、咳嗽气喘、风寒汗不出、疟疾及项强背痛、肋间神经痛等。神道配少海,有行气清热养心的作用,主治心悸,多梦。
-
神宗
神宗穴主治病证:脊中穴主要用于脾胃及腰脊疾患:如急性胃肠炎,腹胀,腹泻,呕吐,胃溃疡,胃神经痛,小儿痢下赤白,黄疸,肝炎,腰脊强痛,小儿疳积,风痫癫邪,精神分裂症,泄泻,癫痫,脱肛,腰脊强痛,胃痛,不嗜食,反胃,吐血,痢疾,便血,痔疮,不得俯仰,腹满,感冒,增生性脊椎炎,胃肠功能紊乱等。
-
藏俞
概述:藏俞:1.腧穴归类名;位于第五胸椎棘突高点。布有第五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五肋间动脉后支。神道穴主要用于心神及外感疾患等:如心痛、惊悸、神经衰弱、癔病、小儿惊痫、瘈疭、心脏病、身热汗出、咳嗽气喘、风寒汗不出、疟疾及项强背痛、肋间神经痛等。神道配少海,有行气清热养心的作用,主治心悸,多梦。
-
藏输
概述:输,通俞,藏输即藏俞。位于第五胸椎棘突高点。布有第五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五肋间动脉后支。神道穴主要用于心神及外感疾患等:如心痛、惊悸、神经衰弱、癔病、小儿惊痫、瘈疭、心脏病、身热汗出、咳嗽气喘、风寒汗不出、疟疾及项强背痛、肋间神经痛等。神道配少海,有行气清热养心的作用,主治心悸,多梦。
-
肺底
概述:肺底为经穴别名:1.至阳;深层有胸神经后支和肋间后动脉背侧支分布。灵台穴主要用于胸肺、脊背和外科疾患等:如咳嗽气喘,身热,脊背强痛,痈疽,疔疮,胸胁胀满,胃痛,疟疾,咳嗽,气喘,疗疮,气喘不得卧,背痛,项强,疔疮,现代又用灵台穴治疗支气管炎,哮喘,肺炎,肺结核,胆道蛔虫症,蜂窝织炎等。
-
脊中
脊中穴主要用于脾胃及腰脊疾患:如急性胃肠炎,腹胀,腹泻,呕吐,胃溃疡,胃神经痛,小儿痢下赤白,黄疸,肝炎,腰脊强痛,小儿疳积,风痫癫邪,精神分裂症,泄泻,癫痫,脱肛,腰脊强痛,胃痛,不嗜食,反胃,吐血,痢疾,便血,痔疮,不得俯仰,腹满,感冒,增生性脊椎炎,胃肠功能紊乱等。伏卧取穴。黄疸,刺脊中。
-
中枢
中枢穴主要用于脊背、脾胃疾患等:如腰痛脊强,胃脘痛,食欲不振,呕吐,发热,黄疸,胃炎,肝炎,胆囊炎,视力减退,腹满,腰脊强痛,胃痛,不欲食,腹胀满,腰背疼痛,不能俯仰,发热恶寒,腰背痛,寒热,感冒,腰背神经痛,视神经衰弱等。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十肋间动脉后支。
-
陶道
陶道穴在督脉的位置陶道穴在胸椎的位置陶道穴在胸椎的位置陶道穴在胸椎的位置(肌肉)陶道穴在胸椎的位置(骨骼)陶道穴的取法:俯伏或俯卧,于后正中线,第一胸椎棘突下凹陷处取穴。浅层主要布有第一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有人研究针刺大椎、间使、陶道等穴,治疗间日疟,治愈率为83.5%。
-
神道
俯伏坐位或俯卧位,先取约与两肩胛骨下角平齐的第7胸椎棘突,再向上摸1个胸椎棘突,于其上方凹陷中取穴。布有第五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五肋间动脉后支。神道穴主要用于心神及外感疾患等:如心痛、惊悸、神经衰弱、癔病、小儿惊痫、瘈疭、心脏病、身热汗出、咳嗽气喘、风寒汗不出、疟疾及项强背痛、肋间神经痛等。
-
灵台
灵台穴主要用于胸肺、脊背和外科疾患等:如咳嗽气喘,身热,脊背强痛,痈疽,疔疮,胸胁胀满,胃痛,疟疾,咳嗽,气喘,疗疮,气喘不得卧,背痛,项强,疔疮,现代又用灵台穴治疗支气管炎,哮喘,肺炎,肺结核,胆道蛔虫症,蜂窝织炎等。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深层有胸神经后支和肋间后动脉背侧支分布。
-
至阳
又称“三阳”。俯伏坐位或俯卧位,当两肩胛骨下角平齐的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深层有胸神经后支和肋间后动脉背侧支分布。督脉并行脊中,故本穴可治疗脊强、腰背痛。至阳穴主要用于胸肺、肝胃疾患等:如胸胁胀词、咳嗽气喘、腹背相引痛、腰背强痛、四肢重痛、疟疾。镇痛作用:针刺至阳能够缓解胆道蛔虫所致的腹痛。
-
智利毛
智利毛穴主治病证:身柱穴主要用于胸肺、外感及心神疾患等:如咳嗽,气喘,肺炎,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百日咳,感冒,身热头痛,癫,狂,痫症,小儿抽搦,惊厥,神经衰弱,癔病,胸脊强痛,脊背强痛,胸中热,瘛疭,中风不语,腰脊强痛,疔疮发背,身热,疔疮,癔病,喘息,小儿风痫等。癫疾,怒欲杀人,身柱主之。
-
知利气
知利气穴主治病证:身柱穴主要用于胸肺、外感及心神疾患等:如咳嗽,气喘,肺炎,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百日咳,感冒,身热头痛,癫,狂,痫症,小儿抽搦,惊厥,神经衰弱,癔病,胸脊强痛,脊背强痛,胸中热,瘛疭,中风不语,腰脊强痛,疔疮发背,身热,疔疮,癔病,喘息,小儿风痫等。癫疾,怒欲杀人,身柱主之。
-
知利介
知利介穴主治病证:身柱穴主要用于胸肺、外感及心神疾患等:如咳嗽,气喘,肺炎,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百日咳,感冒,身热头痛,癫,狂,痫症,小儿抽搦,惊厥,神经衰弱,癔病,胸脊强痛,脊背强痛,胸中热,瘛疭,中风不语,腰脊强痛,疔疮发背,身热,疔疮,癔病,喘息,小儿风痫等。癫疾,怒欲杀人,身柱主之。
-
身柱
身柱穴主要用于胸肺、外感及心神疾患等:如咳嗽,气喘,肺炎,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百日咳,感冒,身热头痛,癫,狂,痫症,小儿抽搦,惊厥,神经衰弱,癔病,胸脊强痛,脊背强痛,胸中热,瘛疭,中风不语,腰脊强痛,疔疮发背,身热,疔疮,癔病,喘息,小儿风痫等。布有第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三肋间动脉后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