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医
食医是周代官方卫生机构中负责帝王饮食卫生专科及其医生。当时将医学分为食、疾、疡、兽四科。
-
猪肚
同时还介绍:男子虚弱遗精,猪肚一枚,入带心连衣红莲子,煮糜,杵丸桐子大,每淡盐汤下三十丸。①《别录》:"微温。治虚劳羸弱,泄泻,下痢,消渴,小便频数,小儿疳积。又和米,着五味,煮粥食之佳。上为末,入猪肚内,扎口,入瓶,童便、酒煮烂捣尤,米饮下五十丸。《日华子》主补虚损,苏颂主骨蒸劳热。
-
桃仁粥
功效:活血通经,祛瘀止痛。主治:咳嗽气喘,胸膈痞满,痃癖血癥,血瘀所致的心腹疼痛;妇女血滞经闭、痛经,及跌打损伤等。胸胁刺痛,以及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圣惠》卷九十六:方名:桃仁粥组成:桃仁21枚(去皮尖),生地黄1两,桂心1两(末),梗米3合(细研),生姜1分(并地黄、桃仁以酒3合,研绞取汁)。
-
薤白粥
功能主治:宽胸,行气,止痛。摘录:《食医心镜》《医方类聚》卷二三八引《食医心镜》:方名:薤白粥组成:薤白(切)1升,红米3合。主治:产后赤白痢,脐腰痛。用法用量:上除人参汤,3味同煮熟搅匀,然后与温热人参汤相和调,顿服,不拘时候,如恶食,即与粟米粥饮渐加糯米和之。主治:脾虚冷,下白脓痢及水谷痢。
-
杏仁粥
方出《证类本草》卷二十三引《食医心鉴》,名见《医方类聚》卷一八四:组成:杏仁1两(去皮尖)。五痔下血不止。《圣济总录》卷一八八:方名:杏仁粥组成: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细研后,入黄牛乳3合,搅和,滤取汁),大枣(去核)7枚,桑根白皮(锉)1两,人参1两,生姜(切片)半两,粳米(净洗)3合。
-
猪肚粥
处方:雄猪肚1具粳米100克豆豉葱椒姜各适量制法:先将猪肚洗净,煮取浓汤,去肚,入粳米煮作粥,再下豉、葱、椒、姜等调料。可治糖尿病。摘录:《食医心镜》《寿亲养老》卷二:方名:猪肚粥组成:白术2两,槟榔1枚,生姜1两半(切,炒)。主治:妇人腹胁血癖痛,气冲头面(火翕)(火翕),呕吐酸水,四肢烦热,腹胀。
-
赤小豆叶
《中医大辞典》·赤小豆叶:来源及产地:豆科植物赤小豆PhaseoluscalcaratusRoxb.或赤豆P.angularisWight的叶。功能主治:治小便频数,遗尿。①《别录》:主止小便数,去烦热。②《日华子本草》:明目。于豉汁中煮,调和作羹食之,煮粥亦佳。(《食医心镜》)②治漏,小便利,复非淋:小豆藿一把,捣取汁,顿服三升。
-
葱实
《*辞典》:葱实:出处:《本经》拼音名:CōnɡSh 别名:葱子(《日华子本草》)来源:为百合种植物葱的种子。生境分布:全国各地皆产。性味:辛,温。功能主治:温肾,明目。③《中药志》:治肾虚阳痿,目眩。㈡捣葱实和蜜丸如梧子大。(《食医心镜》)②治疔:蜂蜜一两,葱心七个,同熬,滴水成珠,摊绢帛上贴。
-
狗肝
性味:《医林纂要》:甘苦咸,温。功能主治:治脚气,下痢腹痛。(《食医心镜》)②治心风发狂:狗肝一具,硝石、黄丹各一钱半。上硝石、黄丹研匀,将狗肝批开,掺药在内,以麻缕缠缚,用水一升煮热,去麻,将肝药一顿细嚼,用煮肝药汁送下,不拘时侯。(《杨氏家藏方》黄石散)摘录:《*辞典》
-
鸡肠
(《圣惠方》)《*辞典》:鸡肠出处《本经》拼音名JīChánɡ来源为雉科动物家鸡的肠。功能主治治遗尿,遗精,白浊,痔漏。(《圣惠方》)③治痔漏生管:鸡肠子一挂(带粪),棉花子半斤,地龙半斤。后药装入鸡肠内,用阴阳瓦焙金黄色,研为细末,看药面多少,外加槐花若干,合匀。(《奇效良方》鸡肠散)摘录《*辞典》
-
苦竹笋
《*辞典》:苦竹笋: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KǔZh Sǔn别名:苦笋(《食疗本草》)。性味:①《纲目》:苦甘,寒。②《本草求原》:苦,寒,无毒。功能主治:清热,除湿,利水,明目。③《食医心镜》:理心烦闷,益气力,止渴,主消渴,利水道,下气,理风热,脚气,蒸煮食之。④汪颖《食物木草》:治出汗,中风失音。
-
驴头
功能主治:治中风头眩,消渴,黄疸。①《千金 食治》:头烧却毛,煮取汁,以浸曲酿酒,甚治大风动摇不休者。③《日华子本草》:头汁,洗头风,风屑。附方:①治中风头眩,心肺浮热,手足无力,筋骨烦疼,言语似涩,一身动摇:乌驴头一枚,挼洗如法,蒸令极熟,细切,更于豉汁内煮,着五味,调点少酥食。
-
马齿苋子
《中医大辞典》·马齿苋子:马齿苋子为中药名,出自《开宝重定本革》。功能主治:《开宝本草》:"明目。"附方:①治青盲白翳,除邪气,利大小肠,去寒热:马齿苋实一大升,捣为末,每一匙.(《食医心镜》)②治漏睛脓汁出,经年不绝:马齿苋子半两,人苋子半合。凡熨眼之时,须药热熨透眼三五十度,脓水自绝。
-
牛皮
头上有角1对,左右分开,角之长短、大小随品种而异弯曲无分枝,中空,内有骨质角髓。四肢较短,蹄较大。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其性格温驯,生长较快。性味:味咸;性平归经:肺;膀胱经功能主治:利水消肿;各家论述:《食医心镜》:主水气大腹浮肿,小便涩少,水牛皮煮熟,切于豉汁中食之。
-
牛蹄
牛蹄的食用建议小牛脚通常是整只或剁半出售,用来熬成浓稠的高汤、清炖肉汤或肉胶,也可以扒烤后搭配调味酱趁热吃,或加入肉冻和煨菜里以增加额外的粘稠度,并且可以淋肉胶冷食,或去骨塞馅料油炸。"附方治水浮气肿,腹肚胀满,小便涩少:水牛蹄一只,汤洗去毛,如食法,隔夜煮令烂熟,取汁作羹,蹄切,空心饱食。
-
水牛皮
出处:《食医心镜》拼音名:ShuǐNi P 来源:牛科动物水牛的皮。功能主治:《食医心镜》:主水气大腹浮肿,小便涩少,水牛皮煮熟,切于豉汁中食之。摘录:《*辞典》
-
水牛尾
《*辞典》:水牛尾:出处:《食医心镜》拼音名:ShuǐNi Wěi来源:牛科动物水牛的尾巴。功能主治:《食医心镜》:主水气大腹浮肿,小便涩少:水牛尾条,洗去毛,细切作腊,极熟吃之,煮食亦佳。摘录:《*辞典》
-
甜瓜皮
《*辞典》:甜瓜皮: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Ti nGuāP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甜瓜的果皮。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甜瓜条。功能主治:①《食医心镜》:治热,去烦渴,煎皮作羹亦佳。②《滇南本草》:泡水止牙疼。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
-
貒膏
《*辞典》:貒膏:出处:《唐本草》拼音名:Tu nGāo别名:貒脂(《本草拾遗》),貒猪膏(《食医心镜》),猪獾油(王玷桂《不药良方》),貒油(《纲目拾遗》),土猪油(《四川中药志》)。治脚生臁疮,牛皮顽癣,头生白秃。(《食医心镜》)②治头生白秃及牛皮癣:大枫子、木鳖子、牛耳大黄、木槿皮、花椒。
-
邪蒿
《*辞典》:邪蒿:出处:《千金 食治》拼音名:Xi Hāo来源:为伞形科植物邪蒿的全草。20厘米,二回羽状全裂,最终裂片线状披针形,长2~总苞片多数,丝状;性味:辛、温。功能主治:利肠胃,通血脉。①《千金 食治》:主胸膈中臭恶气,利肠胃。注意:孟诜:生食微动风气,作羹食良。不与胡荽同食,令人汗臭气。
-
熊肉
《*辞典》:熊肉: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Xi nɡR u来源:为熊科动物黑熊或棕熊的肉。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熊胆条。①《别录》:微温。③《医林纂要》:补中益气,润肌肤,壮筋力。附方:①治中风心肺风热,手足不随及风痹不仁,筋脉五缓,恍惚烦躁:熊肉一斤。(《食医心镜》)②疗脚气风痹不仁,五缓筋急:熊肉半斤。
-
野马肉
5条不十分明显的横纹;栖居于荒漠草原地带。以沙漠中的节节草、琐琐柴、艾草、野葱、芦苇等为食物。生境分布:分布内蒙古、甘肃西北部和新疆等地。性味:①《千金 食治》:辛,平,无毒。附方:治马痫动发无时,筋脉不收,周痹肌肉不仁:野马肉一斤,细切于豉汁中煮,着五味葱白调和,作腌腊食之,作羹粥及白煮吃。
-
仙灵脾浸酒
《圣惠》卷二十三:组成:仙灵脾1两,天麻1两,独活1两,天雄1两(炮裂,去皮脐),牛膝1两(去苗),桂心1两半,当归1两,五加皮1两,芎藭1两,石斛1两半(去根),茵芋1两,萆薢1两,狗脊1两,海桐皮1两,虎胫骨2两(涂酥,炙令黄),鼠粘子1两,苍耳子1两,川椒1两(去闭口及目,微炒去汗)。主治:风,腰膝疼痛。
-
茵陈羹
方出《证类本草》卷七引《食医心镜》,名见《本草纲目》卷十五:方名:茵陈羹别名:茵陈菜组成:茵陈。功效:除大热,利小便。主治:黄疸,伤寒头痛,风热,瘴疠。用法用量:细切,煮羹食之;生食亦宜。附注:茵陈菜(《绛囊撮要》)。
-
鹜粥
方出《类证本草》卷十九引《食医心镜》,名见《医统》卷八十九:方名:鹜粥别名:鸭粥组成:青头鸭、粳米。功效:补虚劳,滋阴血,健脾胃,消水肿。主治:十种水病。身体虚弱,骨蒸潮热。用法用量:用青头鸭1只,细切,煮极熟,入粳米,加五味作粥食。附注:鸭粥(《药粥疗法》)。
-
苍耳饮
别名:苍耳散、苍耳汤处方:苍耳3两。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风寒湿痹,四肢拘挛。用法用量:苍耳散(《得效》卷三)、苍耳汤(《赤水玄珠》卷十二)。摘录:方出《证类本草》卷八引《食医心镜》,名见《圣济总录》卷二十
-
中士
中士周代医生的一种职称。周代医师根据医疗水平和服务对象之不同分为上、中、下士三个等级。中士级别居中,一般担任食医和疾医。“中士”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天官冢宰》,详见医师条。
-
猪胰子
猪胰子是猪的胰脏,扁平长条形,长约十二厘米左右,粉红色,上面挂些白油。猪胰子别名猪胰脏、猪横利猪胰子适合的人群适宜肺痿、肺结核、肺不张等肺气虚弱者咳嗽、咯直者食用;根据清代食医王孟英的经验,肥胖妇人不孕者食之亦宜;
-
桃仁酒
方出《证类本草》卷二十三引《食医心镜》,名见《三因》卷十三:方名:桃仁酒组成:桃仁1升(去皮尖者)。主治:风劳毒肿疼,挛痛,或牵引小腹及腰痛。用法用量:熬令黑烟出,热研,捣如脂膏,以酒3升,搅令相和。主治:猝得咳嗽。制备方法:着器中,密封头,蒸之1饮,倾出晒干,绢袋贮,以纳2斗酒中6-7日。
-
白木耳粥
处方:白木耳30克薤白10克粳米10克制法:先将白木耳及薤白洗净细切,再与米相和煮作粥。功能主治:滋阴润燥,理气止痛。适用于痢久伤阴、腹痛下重者。用法用量:空腹食用。摘录:《食医心镜》
-
地骨皮粥
处方:地骨皮30克桑白皮15克麦冬15克面粉100克制法:先煎3味药,去渣,取汁,与面粉共煮为稀粥。功能主治:清肺,生津,止渴。适用于消渴(糖悄病)、多饮、身体消瘦。用法用量:渴即食之,不拘时。摘录:《食医心镜》
-
狗肉粥
功能主治:温补脾肾,去寒助阳,轻身益气。年老体衰,阳气不足,营养不良,畏寒肢冷,腰膝软弱。在服食狗肉粥时,忌吃蒜、菱以及中药杏仁、商陆。唐·孟诜《食疗本草》中说:狗肉补五劳七伤,益阳事,补血脉,厚肠胃,实下焦,填精髓。摘录:方出《证类本草》卷十七引《食医心镜》,名见《长寿药粥谱》
-
尚药局直长
尚药局直长古代医官名。隋代尚药局中始置直长一职,唐代沿袭,并定其官品为正七品上。宋代仍置,其位在食医、侍御医之上。尚药直长的职责为协助典御(奉御)掌管和合御药及诊候方脉之事。
-
羊脊骨汤
方出《证类本草》卷十七引《食医心镜》,名见《普济方》卷三十一:组成:羊脊骨1具(嫩者)。主治:肾脏虚冷,腰脊转动不得。用法用量:捶碎,烂煮,和蒜齑空腹食之,兼饮酒少许。
-
薯蓣酒
主治:诸风眩运。功效:充五脏,强阴,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主治:虚劳羸瘦,五脏烦热。主治:头风眩,不能食。用药禁忌:忌桃、李、雀肉等。方出《证类本草》卷六引《食医心镜》,名见《医方类聚》卷二十四:方名:薯蓣酒组成:生薯蓣(括去皮,以刀切碎,令细烂)、酒。主治:下焦虚冷,小便数,瘦损无力。
-
野鸡
野鸡,又名山鸡、雉,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山丘和岗地中,与野兔一样,是国人所食野味中最多的两种肉食品之一。野鸡肉还有健脾养胃、增进食欲、止泻的功效。野鸡的食疗功效野鸡肉味甘、酸、性温,入心、胃经;古医书《食医心镜》中曾有用野鸡肉炖汤治疗消渴、舌焦、口干及小便频数的记载,此病很可能是指糖尿病。
-
郎中
郎中古代南方对医生的一种称谓,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宋以前,对医生的称呼较为复杂,一般根据其专科进行称呼,如食医、疾医、金疮医等。宋代始,南方习惯称医生为郎中,北方则称医生为大夫。相沿至今。
-
荜茇粥
《圣惠》卷九十六:荜茇粥:处方:荜茇1分,胡椒1分,干姜(炮裂,锉)1分,槟榔1分,桂心1分,粟米3合。胃寒呕吐,食欲不振,脘腹疼痛,肠鸣泄泻。胡椒入胃及大肠经,功同荜茇,二者一并煮粥,其温中散寒之力颇强,且与米配合,煮粥食用,还能温中补虚,健脾暖胃,同时也能使荜茇、胡椒的散寒作用缓缓发挥,以提高疗效。
-
葱子粥
处方:葱实大半升(为末)。功能主治:理眼暗,补不足。主用法用量:每次取1匙头,以水2升,煮取1升半,滤去滓,入米煮粥食之。摘录:方出《证类本草》卷二十八引《食医心镜》,名见《医统》卷八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