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羚角钩藤汤
概述:羚角钩藤汤同名方剂约有两首,其中《通俗伤寒论》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羚角片(先煎)4.5g、双钩藤(后下)9g、霜桑叶6g、菊花9g、生地15g、生白芍9g、川贝母12g、淡竹茹15g、茯神木9g、生甘草3g,具有凉肝熄风,增液舒筋之功效。钩藤清热平肝,熄风解痉,共为君药。及肝经热盛,热极动风,孕妇子痛,产后惊风。
-
平肝剂
平肝剂的定义:凡以熄风止痉的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平熄肝风内动的作用,治疗阳亢风动的方剂,统称平肝剂。由于热极生风,邪热亢盛,又易伤津灼液,煎熬成痰,故常配清热、滋阴养血以及化痰之品以为辅助。大定风珠为滋阴熄风之剂,适用于温病后期,热灼真阴,虚风内动,手足瘈疭之证。
-
平息中风剂
平息中风剂适用于内风病证。如阳邪亢盛,热极动风。常见高热不退、神志昏迷、四肢抽搐等症;肝阳偏亢,肝风内动,常见眩晕、头部热痛,甚则碎然昏倒、口角蜗斜、半身不遂等。常用手肝息风药为主,配伍清热、化痰、养血之品组成方剂。代表方如羚角钩藤汤、镇肝患风汤。
-
小儿肝病证治
小儿肝病证治为儿科五脏病证治之一。肝为刚脏,主风。肝热则壮热引饮,喘闷,口中气热,目内青,直视,身反折强直,手乱动;实则目直视,大叫,抽掣有力,宜泻火清肝,用泻青丸,或龙胆泻肝汤。虚风内动,手指蠕动,甚或瘛疭,心憺憺而动,脉象细促者,宜三甲复脉汤,育阴潜阳。如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皆可选用。”
-
百晬内嗽
出《幼科发挥》。又名百日内嗽、乳嗽、胎嗽。主要是由于外感风寒、湿热之邪,郁于肺卫,聚液成痰,痰热阻肺,肺失肃降,气机逆乱所致。类似支气管肺炎、毛细支气管炎,一般轻证以清热宣肺,豁痰为治,用麻杏石甘汤合泻白散加金银花、连翘;高热惊厥,用羚角钩藤汤、紫雪丹;心阳不振,宜参附汤、人参四逆汤化裁为治。
-
中毒性肺炎
中毒性肺炎西医病名。属中医温病范畴。临床表现起病急骤,来势凶猛,高热,嗜睡,昏迷,惊厥,循环及呼吸衰竭等。由热邪侵袭,气分热炽,灼肺伤津,进而热入营血,扰及心神所致。气分热炽者,治宜平喘解毒,宣肺化痰,用麻杏石甘汤加鱼腥草、银花、竺黄、竹沥;合并中毒性脑病,宜加有羚角钩藤汤或神犀丹。
-
手足抽掣
手足抽掣为病证名。出《太平圣惠方》第八十五卷。婴儿手足抽掣,多因妊母被风邪所袭;儿出生后,邪留脏腑,不得宣通,复感风邪,因而发病。其症多伴有壮热呕吐,睡时多惊,心神不安,身体强直,眼目反张。治宜祛风解痉。用羚角钩藤汤。
-
热痉
热痉病证名。出《温病条辨·解儿难》。小儿痉病之一。指风温、风热、风暑、燥火致痉者。见于小儿高热引起的惊厥。治宜清热熄风,用羚角钩藤汤。如壮热、大汗而烦渴、脉洪大者,宜清热保津,兼以熄风,用白虎汤加全蝎、蜈蚣。
-
百日内嗽
出《幼科发挥》。又名百日内嗽、乳嗽、胎嗽。主要是由于外感风寒、湿热之邪,郁于肺卫,聚液成痰,痰热阻肺,肺失肃降,气机逆乱所致。类似支气管肺炎、毛细支气管炎,一般轻证以清热宣肺,豁痰为治,用麻杏石甘汤合泻白散加金银花、连翘;高热惊厥,用羚角钩藤汤、紫雪丹;心阳不振,宜参附汤、人参四逆汤化裁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