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匮玉函经
《金匮玉函经》金匮著作。系东汉·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的古传本之一。1066年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定,与宋本《伤寒论》同时刊行。卷二-四为痓、湿、暍、辨脉、六经病、厥利、呕哕、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等病证;卷五-六为汗、吐、下、灸刺、水等治法的“可”与“不可”及热病阴阳交并生死证;
-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为中医临床著作,东汉张仲景撰。后世根据该书佚文,分别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又名《伤寒卒病论》。约撰于3世纪初。本书曾经晋·王叔和整理。后将伤寒部分和杂病部分分为二书。北宋时校正医书局曾分别校订,计有《伤寒论》10卷、《金匮要略方论》3卷、《金匮玉函经》8卷等三种传本。
-
治削
治削中药学术语。指一种药物炮制类型。出《金匮玉函经》。又称整洁选治。指以手工或工具修整药材,达到去除杂质、非药用部分和作用不一致部分,并加工药材形态。纯净方法有挑、捡、筛、(^颠)、刷、刮、挖、撞等,主要是去除杂质和非药用部分。粉碎方法有捣、碾、研、磨、镑、锉等。切制方法有切、铡等。
-
调气饮
《玉案》卷五:调气饮:处方:广木香2钱,槟榔2钱,枳实2钱,苏梗2钱,青皮2钱,陈皮2钱,玄明粉4钱。摘录:《金匮玉函经·附遗》《医学集成》卷三:方名:调气饮组成:香附、郁金、沉香、元胡、砂仁、荔核、广香。艾叶、茴香以暖命门,归、芎远志、川断以补血和血;
-
炒王不留行
炒后质地松泡,利于有效成分煎出且走散力较强,长于活血通经,下乳,通淋。王不留行治闭经,乳汁不通,乳腺炎,淋证,小便不利,睾丸炎、痈肿疔疮。治疗乳痈初起,红肿疼痛,可与蒲公英、瓜蒌、当归配伍,加酒煎服(《本草汇》)。根据爆花率与水浸出物含量的关系及实际生产中的可能性,炒王不留行爆花率达80%以上为宜。
-
炒王不留
炒后质地松泡,利于有效成分煎出且走散力较强,长于活血通经,下乳,通淋。王不留行治闭经,乳汁不通,乳腺炎,淋证,小便不利,睾丸炎、痈肿疔疮。治疗乳痈初起,红肿疼痛,可与蒲公英、瓜蒌、当归配伍,加酒煎服(《本草汇》)。根据爆花率与水浸出物含量的关系及实际生产中的可能性,炒王不留行爆花率达80%以上为宜。
-
麸炒枳实
麸炒枳实的炮制方法:汉代有去穰炒(《金匮玉函经》)、制炭(《金贵要略方论》)、炙(《注解伤寒论》)等炮制方法。宋代有麸炒(《太平圣惠方》)、面炒(《史载之方》)、醋炒(《校注妇人良方》)等方法。气清香,味苦微酸。用于积滞内停,痞满胀痛,泻痢后重,大便不通,痰滞气阻,胸痹,结胸,脏器下垂。
-
炒枳实
麸炒枳实的炮制方法:汉代有去穰炒(《金匮玉函经》)、制炭(《金贵要略方论》)、炙(《注解伤寒论》)等炮制方法。宋代有麸炒(《太平圣惠方》)、面炒(《史载之方》)、醋炒(《校注妇人良方》)等方法。气清香,味苦微酸。用于积滞内停,痞满胀痛,泻痢后重,大便不通,痰滞气阻,胸痹,结胸,脏器下垂。
-
蛤粉炒阿胶
阿胶味甘,性平,归肺、肝、肾经,具有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的功效,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肌痿无力,心烦不眠,虚风内动,肺燥咳嗽,劳嗽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妊娠胎漏。明、清增加了草灰炒(《普济方》)、面炒(《本草纲目》)、蒲黄炒、牡蛎粉炒(《本草述钩元》)、酒蒸(《得配本草》)等方法。
-
蒲黄炒阿胶
阿胶味甘,性平,归肺、肝、肾经,具有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的功效,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肌痿无力,心烦不眠,虚风内动,肺燥咳嗽,劳嗽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妊娠胎漏。明、清增加了草灰炒(《普济方》)、面炒(《本草纲目》)、蒲黄炒、牡蛎粉炒(《本草述钩元》)、酒蒸(《得配本草》)等方法。
-
炒阿胶
阿胶味甘,性平,归肺、肝、肾经,具有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的功效,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肌痿无力,心烦不眠,虚风内动,肺燥咳嗽,劳嗽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妊娠胎漏。明、清增加了草灰炒(《普济方》)、面炒(《本草纲目》)、蒲黄炒、牡蛎粉炒(《本草述钩元》)、酒蒸(《得配本草》)等方法。
-
阿胶珠
阿胶味甘,性平,归肺、肝、肾经,具有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的功效,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肌痿无力,心烦不眠,虚风内动,肺燥咳嗽,劳嗽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妊娠胎漏。明、清增加了草灰炒(《普济方》)、面炒(《本草纲目》)、蒲黄炒、牡蛎粉炒(《本草述钩元》)、酒蒸(《得配本草》)等方法。
-
胶珠
阿胶味甘,性平,归肺、肝、肾经,具有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的功效,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肌痿无力,心烦不眠,虚风内动,肺燥咳嗽,劳嗽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妊娠胎漏。明、清增加了草灰炒(《普济方》)、面炒(《本草纲目》)、蒲黄炒、牡蛎粉炒(《本草述钩元》)、酒蒸(《得配本草》)等方法。
-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
别名: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桂枝新加汤、桂枝芍药人参生姜汤、桂枝加人参芍药新加汤、桂枝芍药人参新加汤、桂枝人参芍药汤、桂枝加芍药人参新加汤、新加汤处方:桂枝3两(去皮),芍药4两,甘草2两(炙),人参3两,大枣12枚(擘),生姜4两。脉沉迟,或痹,或四肢拘挛、心下痞塞者。
-
厚朴大黄汤
《金匮要略》卷中:厚朴大黄汤:别名:枳朴大黄汤(《赤水玄珠》卷四)。若此三味,加芒消则谓之大承气,治内热腹实满之甚;厚朴多,则谓之厚朴三物汤,治热痛而闭。上三药皆治实热而用之。2.《千金方衍义》:此即小承气汤,以大黄多,遂名厚朴大黄汤;3.《金匮要略心典》:胸满疑作腹满。支饮多胸满,此何以独用下法?
-
炒葶苈子
概述:炒葶苈子为葶苈子的炮制品。如治痰饮喘咳胸闷的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方论》);用于肺痈咳唾脓血的葶苈薏苡泻肺汤(《张氏医通》);炒品水煎液中芥子苷含量是生品的2.73倍,可增强止咳效果。且炒后杀酶保苷,提高煎出率,减少了有刺激性的芥子油的含量,故葶苈子炒用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