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横刺
横刺即沿皮刺。沿皮刺为针刺术语。又名横刺。指针身与穴位表皮成15°角左右刺入的方法。多适用于头面、胸部等肌肉浅薄或正当骨面上的穴位。沿皮刺
-
胃区
概述:胃区:1.头针刺激区名;1.0寸深失眠、癔病、神经衰弱3足跟后缘正中线前4寸外旁1.5寸直刺或斜刺向下1.0~1.0寸腰腿痛、腓肠肌痉挛17解溪穴下2.5寸直刺或点刺0.1~2.0寸功能性子宫出血30足内侧舟骨突起下后凹陷中直刺1.0寸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附件炎穴号位置针刺方法主治34太白与公孙穴连线的中点横刺1.0~
-
足针疗法
1.0寸坐骨神经痛、荨麻疹、肩痛穴号位置针刺方法主治14足底小趾跟后1寸斜向下刺或直刺0.5~0.5寸心绞痛、哮喘、感冒19足内侧舟骨突起上凹陷中直刺0.5寸高血压、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20足背第二、三趾间后3寸直刺或斜向上刺2.0寸急、慢性胃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21在足临泣与地五会穴连线的中点直刺或斜刺0.5~
-
言语三区
言语三区为头针刺激区名。参见头针疗法:头针疗法又名头皮针疗法、颅针疗法或头穴疗法。3穴,刺激量较大,通常使用的针刺手法有两种:一种是将针快速刺入预期深度后,迅速捻转,每分钟可达200次左右,指力进退相等,以期起到调和作用:一种是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施以补法或泻法。
-
平刺
平刺(horizontalinsertionofneedle)为针刺角度之一。亦称横刺、沿皮刺。指针体与腧穴皮肤约呈15°左右针刺角度刺入的方法。主要用于肌肉浅薄,下有骨骼处的穴位。在透穴时亦常应用。横刺的方向,应视具体穴位或补泻要求而定。
-
皮内针
使用时将针横刺入皮下(揿针则垂直按入),若无不适,且不刺痛或影响肢体活动时,即可用胶布固定。皮内针(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参见皮内针疗法:皮内针疗法又称埋针疗法。是指将皮内针浅刺穴位皮下并留置较长时间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如用揿针,则直刺。本法对神经性头痛、高血压、胃痛、神经衰弱等疗效较优。
-
焦氏头针
焦氏头针是指由焦顺发所创用的头针疗法。分十三个刺激区和前后正中线、眉枕线等两条标定线。横刺一针透2~3穴,刺激量较大,通常使用的针刺手法有两种:一种是将针快速刺入预期深度后,迅速捻转,每分钟可达200次左右,指力进退相等,以期起到调和作用:一种是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施以补法或泻法。
-
头穴疗法
头穴疗法即头针疗法。头针疗法又名头皮针疗法、颅针疗法或头穴疗法。针刺方向有直刺与横刺之分。3穴,刺激量较大,通常使用的针刺手法有两种:一种是将针快速刺入预期深度后,迅速捻转,每分钟可达200次左右,指力进退相等,以期起到调和作用:一种是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施以补法或泻法。3日再起针。
-
肝胆区
肝胆区为头针刺激区之一。参见头针疗法:头针疗法又名头皮针疗法、颅针疗法或头穴疗法。3穴,刺激量较大,通常使用的针刺手法有两种:一种是将针快速刺入预期深度后,迅速捻转,每分钟可达200次左右,指力进退相等,以期起到调和作用:一种是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施以补法或泻法。
-
言语二区
言语二区为头针刺激区名。参见头针疗法:头针疗法又名头皮针疗法、颅针疗法或头穴疗法。3穴,刺激量较大,通常使用的针刺手法有两种:一种是将针快速刺入预期深度后,迅速捻转,每分钟可达200次左右,指力进退相等,以期起到调和作用:一种是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施以补法或泻法。
-
针刺角度
概述:针刺角度(needlingangle)是指进针时,针体和腧穴皮肤之间的角度。一般分为直刺、斜刺和横刺三种。采用何种角度主要与穴位的所在部位和治疗要求有关。常用针刺角度:针刺时,根据部位的解剖特点和刺法的要求,采用不同的角度进针。60°)或横刺即沿皮刺(10~
-
颅针疗法
颅针疗法即头皮针疗法。头针疗法又名头皮针疗法、颅针疗法或头穴疗法。针刺方向有直刺与横刺之分。3穴,刺激量较大,通常使用的针刺手法有两种:一种是将针快速刺入预期深度后,迅速捻转,每分钟可达200次左右,指力进退相等,以期起到调和作用:一种是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施以补法或泻法。3日再起针。
-
头皮针疗法
概述:头皮针疗法(scalpacupuncturetherapy)是指针刺头皮上特定刺激区治疗疾病的方法。横刺一针透2~3穴,刺激量较大,通常使用的针刺手法有两种:一种是将针快速刺入预期深度后,迅速捻转,每分钟可达200次左右,指力进退相等,以期起到调和作用:一种是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施以补法或泻法。3日再起针。
-
眼针法
丙经瞳孔中心做该水平线之垂线,并延伸过上、下眼眶。八区为下焦。血络延伸,甚至涉及黑睛或其他区,说明病证多有传变,或有合病、并病发生;取穴方法:(1)用点眼棒或三棱针针柄在所选经区的轻轻按压,若出现酸、麻、胀、重或发热、发凉、微痛、舒适等均为穴位反应,此时可稍用力按压,使皮肤出现凹痕,作为针刺的标志。
-
芒针
针身细长有如麦芒,故名。现用芒针仿古代长针,用不锈钢制造,形与毫针相似,但针体较长,一般都在6寸以上,专用于深刺透刺。临床操作时,以右手持针柄捻转,左手持针体下压,缓慢进针至一定深度并出现较强针感时为止。刺激时如患者感觉不适,即应停针。腹部可直刺,腰臀及肘膝关节处直斜刺,头面或腰背部应横刺。
-
近视眼电梅花针疗法
近视眼电梅花针疗法是70年代初期在梅花针治疗近视眼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近视眼治疗方法。主穴选正光1、正光2,配穴选风池、内关、大椎等,在穴位表皮上O.5cm~在颈椎两侧各叩打3行,第一、二颈椎两侧区域可作横刺、密刺;同时可在睛明、攒竹、四白、太阳穴多用叩打数针。经临床观察,此法疗效优于单纯梅花针疗法。
-
眼针疗法
眼针疗法是在眼眶周围相应的经区穴位上针刺以治疗各种疾病的方法。也可以按照三焦分布的部位对症取穴。对找到针刺反应点的,操作时用直刺法,以达到骨膜为度,不可太深;若反应点不明显,可按照经区进行横刺,由经区边缘进针,其深度不能超越所刺的经区界限。眼针的操作一般不用特殊手法,刺入后得气即可,留针5~
-
太始太素
太始太素为经外奇穴名。出《中医杂志》。位于眼球巩膜上,与瞳孔相平之两侧,距虹膜约0.1寸。主治成熟之白内障,老年性最适合。一般先用开睑器开启患眼,嘱病人向下看,然后固定眼球。缓慢进针,针0.4寸,改换针尖方向,平行横刺,使白内障离开原位。手术后用绷带包扎。
-
针刺深浅法
依荣卫分深浅《难经》主张刺卫者宜浅,刺营者宜深。刺阴者先左手摄按所针荣俞之处,气散乃内针。类别原则方法刺卫刺卫无伤营浅刺,沿皮横刺(卧针)刺营刺荣无伤卫先用左手按压穴位,使浅层卫气散开后再针刺
-
连续压入式进针法
连续压入式进针法为针刺进针方法之一。指在进行横刺及皮内刺时,利用指力、腕力,迅速将针沿穴位局部皮肤刺入皮下后再连续压入2~3次,直到刺入应刺深度的进针手法。
-
肺门
肺门为经外奇穴名。出《红医针疗法》。位于胸部正中线旁开1寸,与胸骨柄、体联结部相平处。左右计2穴。主治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肋间神经痛、心力衰竭。一般沿皮下向外横刺0.5~1.0寸。
-
沿皮刺
沿皮刺为针刺术语。又名横刺。指针身与穴位表皮成15°角左右刺入的方法。多适用于头面、胸部等肌肉浅薄或正当骨面上的穴位。沿皮刺
-
挑灸
挑灸指以挑刺和艾灸相结合的治疗方法。2个阿是穴,用2%普鲁卡因(先皮试)局部麻醉,用三棱针挑断穴位皮下周围白色纤维组织,继将底径0.4~0.7厘米艾炷置于阿是穴(挑针孔)上施灸。出明·龚信《古今医鉴·卷十三》:“挑筋灸癖法:令患人低坐弯腰,医以右手大指、中指横掐住两胯(髋)骨尖上相平,横过中间脊骨陷处是穴。
-
揿针
揿针为针灸器具名。是一种专供皮内埋针使用的小型针具。麦粒式皮内针尾端如麦粒,身长有0.5寸、1寸两种,粗细如毫针。使用时将针横刺入皮下(揿针则垂直按入)。若无刺痛和不影响肢体活动时,便可用胶布固定。临床多用于某些需要较长时间留针的疼痛性病症或慢性疾病。
-
截根
截根为经外奇穴名。出《常见肿瘤的防治》。位于足胫侧,舟骨结节(即舟骨粗隆)下方凹陷直下0.5寸处。主治喉癌、鼻咽癌、食道癌、胃癌、肝癌、直肠癌、肺癌、乳癌、子宫癌。一般针向足跖部横刺1~2寸(头颈部肿瘤向前斜刺,下部肿瘤向后斜刺)。
-
颗粒式皮内针
颗粒式皮内针为皮内针的一种。麦粒式皮内针尾端如麦粒,身长有0.5寸、1寸两种,粗细如毫针。揿钉式皮内针尾部绕成圆形,状如图钉,身长0.1~使用时将针横刺入皮下(揿针则垂直按入)。若无刺痛和不影响肢体活动时,便可用胶布固定。临床多用于某些需要较长时间留针的疼痛性病症或慢性疾病。
-
横针
横针即横刺、沿皮刺。《肘后备急方》:“又刺鼻直上入发际一寸,横针。”
-
横透
横透为透刺方法之一。横刺进针,由一穴向相关腧穴透刺,在得气基础上,施行相应手法。如上星透神庭治鼻塞,百会透前顶治巅顶痛,地仓透颊车治口眼歪斜,中渚透液门治手臂肿痛,肾俞透志室治腰痛等。
-
挑筋灸癖法
挑筋灸癖法为挑治法的一种。出明·龚信《古今医鉴·卷十三》:“挑筋灸癖法:令患人低坐弯腰,医以右手大指、中指横掐住两胯(髋)骨尖上相平,横过中间脊骨陷处是穴。将大布针穿丝线一条,将针放斜,横刺入皮如艾炷大,穿到线,慢慢勒破皮;其药纸制作法为:用花椒树上马蜂窝为末,用黄蜡蘸末并香油频擦纸即成。
-
深刺
深刺针刺时,针体进入组织较深的程度。《灵枢·终始》:“脉实者,深刺之。”一般在肌肉丰厚处的穴位,或病变部位较深,属于寒、实证候,或体质较为强壮及感应迟钝者可施行深刺。凡肌肉浅薄处的穴位,如需深刺者,可采用斜刺或横刺的方法。但深刺时必须适度而止,以免发生意外。
-
直针刺
十二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操作方法:持捏起穴位处皮肤,将针沿皮下刺之。用夹持押手,将患处皮肤提起,然后将针沿皮刺入,针可直入无避。直针刺的用途:直针刺法进针较浅,适应于治疗浅表络脉等部位的病症。治疗寒邪痹症稽留于肌表。
-
面针疗法
面针疗法是针刺疗法之一。该法穴位以《灵枢·五色》中面部视诊部位为主要依据,并将之分为额区、鼻区、眼区、口区、耳区、颧区和颊区,每区均有面针专穴(或单或双)。l寸毫针徐徐刺入,针刺的角度和方向应根据穴位所在的部位而确定,一般额、鼻、口旁多用斜刺或横刺,颊部可以直刺,并可根据需要采用透穴法。
-
撮捏押手法
撮捏押手法针刺押手法之一。是用押手拇、食指将穴位处皮肤捏起以辅助进针的方法。多用于颜面皮肉浅薄需行横刺的穴位。
-
皮内针疗法
概述:皮内针疗法(intradermalneedletherapy)又称埋针疗法。是指将皮内针浅刺穴位皮下并留置较长时间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如用揿针,则直刺。儿科疾病:儿童假性近视、小儿遗尿、小儿抽动障碍等。眼科疾病:霰粒肿、麦粒肿、干眼症等。颗粒型又称麦粒型,一般长约l厘米,针柄形似麦粒或呈环形,针身与针柄成一直线。
-
埋针疗法
概述:皮内针疗法(intradermalneedletherapy)又称埋针疗法。是指将皮内针浅刺穴位皮下并留置较长时间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如用揿针,则直刺。儿科疾病:儿童假性近视、小儿遗尿、小儿抽动障碍等。眼科疾病:霰粒肿、麦粒肿、干眼症等。颗粒型又称麦粒型,一般长约l厘米,针柄形似麦粒或呈环形,针身与针柄成一直线。
-
皮内针术
名称:皮内针术适应证:皮内针术适用于肥胖症,胞 振跳,面肌抽搐,其他须做较长时间留针的损容性疾病。方法:1.麦粒形皮内针常规消毒后,以左手拇、示指将针刺部位皮肤撑开固定,右手用小镊子夹住针柄,沿皮横刺,使针尖紧靠皮肤,向真皮水平刺入0.5~注意事项:1.埋针要选择易于固定和不妨碍肢体活动的腧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