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节
概述:支节:1.四肢骨节;2.泛指穴位。四肢骨节·支节:支节指四肢骨节。支,指四肢;节,指骨节。见《黄帝内经灵枢·师传》。《黄帝内经灵枢·师传》:“身形支形者,藏府之盖也。”泛指穴位·支节:支节泛指穴位。
-
支节烦疼
支节烦疼为症状名。亦作肢节烦痛。指四肢关节烦热疼痛。《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伤寒论辑义》卷三:“支节者,四肢百节也。《伤寒溯源集》卷七:“发热恶寒,支节烦疼,又为在表之邪,是邪气半在表半在里也。”可予柴胡桂枝汤和解。
-
支
支①分布。《素问·气穴论》:“脉满起,斜出尻脉,络胸胁,支心贯鬲,上肩加天突。”《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灵枢·经筋》:“其病小指支跟肿痛。”《素问·五脏生成》:“腹满(月真)胀,支鬲胠胁。”见“支节”。
-
乌头当归汤
《千金冀》卷十九:方名:乌头当归汤组成:乌头(炮,去皮)2两,独活2两,芍药2两,蜀椒(去目闭口者,汗)2两,白术2两,人参2两,厚朴4两(炙),桂心5两,麦门冬(去心)1两,细辛1两,吴茱萸1升,当归2两,生姜(切)2两,甘草(炙)2两。以水1斗3升,煮取4升,1服7合,1日3次。
-
藜芦甘草汤
藜芦甘草汤出《金匮方歌括》(方未见):治病人常以手指臂肿动,此人身体瞤瞤,此汤主之。芦性升提草甘缓,症详趺蹶遍寻无。男元犀按:痰涎为湿气所生,留滞胸膈之间,久则变生无定。藜芦性毒,以毒攻毒,吐久积风痰,杀虫,通支节,除痫也;助用甘草者,取甘润之意,以其能解百毒也。
-
人经
人经泛指人体经脉。经脉是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的统称,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全身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经脉分正经和奇经两大类,前者称十二(正)经脉,后者称奇经八脉。《黄帝内经灵枢·本藏》:“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
藿香半夏丸
《圣济总录》卷四十七:藿香半夏丸:处方:藿香叶8克半夏150克(生姜汁浸一宿,焙干)丁香15克制法:上药三味,捣罗为末,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长夏5-6月,湿热蒸炊,人多困倦,胸满短气,支节疼痛,气高而喘,烦热,大便或泄而黄,或如白泔,或渴或不渴,膨闷不欲食,或气短不能言,小便多而黄。
-
温煦薄贴
《疡科纲要》:方名:温煦薄贴组成:鲜凤仙茎(连枝叶花蕊根荄,洗净,日晒半干)1斤许,大生地6两,当归须4两,急性子5两,大南星3两,川乌2两,草乌2两,干姜2两,羌活2两,独活2两。及肚痈肠痈,坚块深邃;风寒湿邪三气痹着,支节痠痛、举动不利。制备方法:上各切片。
-
四肢疼痛
四肢疼痛为症状名。《诸病源候论·四肢痛无常处候》:“四肢痛无常处者,手足支节皆卒然而痛,不在一处,其痛处不肿,色亦不异,但肉里掣痛,如锥刀所刺。《医权初编》卷上:“体肥善饮,素多痰火者,一旦发动,经络壅塞,四支疼痛,亦不为用,此亦脾家之病。”可用防己汤、附子八物汤、松节酒等。
-
导引行气
始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病传》:“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焫、饮药之一者。”《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云笈七签》卷三十二至三十四亦详载其法,谓“导引之法,深能益人延年,与调气相须,令血脉通,除百病。”
-
导引
导引(physicalandbreathingexercise)一作道引。宋《圣济总录》:“人之五脏六腑,百骸九窍,皆一气之所通,气流则形和,气戾则病,导引之法,所以行血气,利关节,辟除外邪,使不能人也。”《云笈七签》卷三十二至三十四亦详载其法,谓“导引之法,深能益人延年,与调气相须,令血脉通,除百病。”
-
白癞
白癞为病证名。《诸病源候论》卷二:“凡癞病,语声嘶破,目视不明,四肢顽痹,支节火燃,心里懊热,手脚俱缓,…手足隐疹起,往往正白在肉里,鼻有息肉,目生白珠,当瞳子,视物无所见。由于恶风侵袭皮肤血分之间,郁遏化火,耗伤血液而成;初起皮色逐渐变白,四肢顽木,肢节发热,手足无力,患部肌肉如针刺样作痛;
-
阿芙蓉酒
处方滴花烧酒1盏,潮脑7钱,阿片烟膏。功能主治跌扑内损,风湿走注,支节酸疼,闪腰挫气诸般形体之症。用法用量和匀,重汤顿热,以棉纱线蘸透,乘热摩搨患处。摘录《饲鹤亭集方》
-
柴胡桂枝汤
别名:柴胡加桂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四)。处方:桂枝(去皮)4.5克黄芩4.5克人参4.5克甘草3克(炙)半夏7.5克芍药4.5克大枣6枚(擘)生姜4.5克柴胡1.2克功能主治:解表和里。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表证未解者。用法用量:上药九味,用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
-
身形
身形即身体的外表形态。为五脏六腑的外卫,通过察看身形肢节,就可测知内脏精气的盛衰,是望诊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师传》:“身形支节者,藏府之盖也,非面部之阅也。”
-
四支疼痛
四支疼痛为症状名。《诸病源候论·四肢痛无常处候》:“四肢痛无常处者,手足支节皆卒然而痛,不在一处,其痛处不肿,色亦不异,但肉里掣痛,如锥刀所刺。由体虚受于风邪,风邪随气而行,气虚之时,邪气则胜,与正气交争相击,痛随虚而生,故无常处也。”可用防己汤、附子八物汤、松节酒等。本症可见于痹证、痛风等疾患。
-
经脉
经脉是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的统称,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全身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经脉分正经和奇经两大类,前者称十二(正)经脉,后者称奇经八脉。《黄帝内经灵枢·本藏》:“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
(月囷)肉
(月囷)肉同“(月囷)”。《灵枢·五禁》:“著痹不移,(月囷)肉破,身热,脉偏绝,是三逆也。”《灵枢·师传》:“本脏以身形支节(月囷)肉,候五脏六腑之大小焉。”
-
经
3.五输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十五络脉、孙络、血络、浮络,以及后世增补的丝络、缠络等,均属络脉范畴。《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类论》:“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