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草便读
《本草便读》为药物学著作。清·张秉成撰。刊于1887年。本书选常用药物580种,分类参照《本草纲目》将药物分为山草、隰草等24类。每药编以一、二联或三、四联语,并附注文进一步阐解。全书内容简要,便于诵读。现存1936年山东省政府印刷局铅印本。建国后有排印本。
-
白梅
《*辞典》:白梅: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B iM i别名:盐梅(《尚书》),霜梅(《纲目》),白霜梅(《本草便读》)。⑤《本草蒙筌》:捣烂成膏,敷攻恶毒,治妇人乳痈,拔肉中箭簇;附方:①治喉痹乳蛾:㈠青梅二十枚(盐十二两,淹五日,取梅汁入明矾三两),桔梗、白芷、防风各二两,猪牙皂角三十条。
-
鸭血
动物血通常被制成血豆腐,是最理想的补血佳品之一。性味味咸;性凉归经肝;脾经功能主治补血;(《摘元方》)②治经来潮热,胃气不开,不思饮食:白鸭血,头上取之,酒凋饮。(《秘传内府经验女科》鸭血酒)③治中风:白鸭血,一日约两杯,早、晚食前一小时饮用。5.《本经逢原》:能补血解毒,劳伤吐血,冲热酒调服。
-
郑作霖
郑作霖清代医家。字解祥。庆云(今属山东)人。邑痒生。教读为业,兼通医学。撰有《劝学四言》、《本草便读》、《药性赋》六篇。
-
张秉成
张秉成清代医家。字兆嘉,江苏武进县人。生平未详。尝辑《成方便读》、《本草便读》、《脉诊便读》,现有刊本行世。
-
蒋鸿模
蒋鸿模(1853-1918年)清代医家。四川合州(今合川)人。初从老医刘道芝学,后又奋志研读家藏医书数百种,历十年苦学而外出应诊。后设堂授徒,就药学、医经、方剂、证治各编成歌括,以便习医者习诵。著述有《本草便读》一卷(1892年)、《医林辑要》(1913年)、《证治药例》(1914年)等。
-
扁豆衣
《*辞典》:扁豆衣:出处:《安徽药材》拼音名:BiǎnD uYī别名:扁豆皮(《本草便读》)来源:为豆科植物扁豆的干燥种皮。气味皆弱。功能主治:健脾,化湿。治痢疾,腹泻,脚气浮肿。①《本草便读》:达肌行水。②《安徽药材》:补脾化湿,止泻痢。治食物中毒性上吐下泻,解酒精中毒。③《江苏植药志》:治脚气足肿。
-
六神曲
概述:六神曲为中药名,出自《本草便读》,为《药性论》记载的神曲之处方名。来源:辣蓼、青蒿、杏仁等药加工后与面粉或麸皮混和,经发酵而成的曲剂。性状:本品为不规则细小块状或粗颗粒状物,表面灰白色至微黄色,粗糙,质脆易碎。功能与主治:健脾和胃,消食调中。用于脾胃虚弱,饮食停滞,胸痞腹胀,小儿食积。
-
赤茯苓
性味:甘淡,平。归经:入心、脾、膀胱经。①《汤液本草》:入足太阴,手太阴、少阴经。治小便不利,淋浊,泻痢。②《纲目》:泻心小肠膀胱湿热,利窍行水。注意:虚寒精滑或气虚下陷者忌服。(《鸡峰普济方》茯苓汤)②治心肾气虚,神志不守,小便淋沥或不禁,及遗泄白浊:赤茯苓、白茯苓各等分。
-
橘白
《*辞典》:橘白:出处:《本草便读》拼音名:J B i来源:为芸香科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种橘类果皮的白色内层部分。选取新鲜的橘皮、用刀扦去外层红皮(即橘红)后,取内层的白皮,除去橘络,晒干或晾干。性状:干燥内层果皮呈黄白色海绵状的薄层块片,内表面常有橘络的痕迹。性味:《中国医学大辞典》:苦辛,温,无毒。
-
人参须
概述:人参须为中药名,又名参须。性状:因加工方法不同,商品有红直须、白直须、红弯须、白弯须等品种。性味:甘、苦,平。"归经:《本草再新》:"入肺经。治咳嗽吐血,口渴,胃虚呕逆。益气,生津。①《本经逢原》:"治胃虚呕逆,咳嗽失血等证。"②《本草从新》:"生津补气。"③《本草正义》:"生津止渴,潜阳降火。
-
猪髓
②《纲目》:涂小儿解颅、头疮及脐肿、眉疮,服之补骨髓,益虚劳。④《本草便读》:凡阴虚骨蒸、五心夜热、脊痛脊凸等证,皆可用之。(《三因方》猪脊汤)③治头疮及久不瘥疮:猪筒骨中髓,腻粉和为剂,复纳骨中,火煨香熟取出,先以温盐水浴疮,乃敷之。
-
生地黄
概述:生地黄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经集注》,即《本草便读》记载的生地的别名。产河南、浙江、江苏、河北、陕西、湖南等地。性味归经:甘、苦,寒。入心、肝、肾经。功能主治:清热,凉血,生津。1.治温病热入营血,阴伤烦渴,舌绛,神昏,癍疹,咳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虚劳骨蒸,咽喉肿痛,消渴,便秘。
-
扫盆
概述:扫盆为中药名,出自《本草便读》,为《本草拾遗》记载的轻粉之别名。性味归经:辛,寒,有大毒。入肝、肾经。功能主治:功在外用杀虫,攻毒,敛疮,内服逐水,通便。1.治疥、癣,瘰疬,梅毒,下疳,皮肤溃疡,酒糟鼻,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使用注意:因有强烈的毒性反应,故内服宜慎。化学成分:主含氯化亚汞。
-
济世良方
《济世良方》医方著作。朱静一编。卷一为本草便读及伤寒温病方;卷二-八为真中风、类中风、感冒等90余种各科疾病的验方。本书记述各种疾病的病证比较简明扼要,而所辑验方却大多切于实用。1919年有铅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