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膏摩
膏摩为治法。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指用药膏涂擦体表治疗部位上,再施以推拿手法,发挥药物和推拿综合作用的外治法。例如治疗关节痛或皮肤癣病,用祛风药或抑制霉菌药加酒调成稠厚的膏,用布蘸膏摩擦局部。在武威出土的汉代医药简牍和《备急千金要方》等书中有记载许多有关膏摩的药方。
-
膏摩疗法
膏摩疗法是将中药膏剂做为按摩介质的一种治疗方法。它首先根据病情制定膏摩处方,常用的膏摩古成方如摩风膏、摩腰丹、陈元膏等,多以活血化瘀、温经散寒、健筋壮骨等药物组成。此外,也有选用姜汁、葱白汁、薄荷水、滑石粉、麻油、药酒等为按摩介质的,均为古代膏摩法的发展。
-
苍梧道士陈元膏
《千金》卷七引《胡洽方》:苍梧道士陈元膏:处方:当归1两,细辛1两,桂心5寸,天雄30枚,生地黄3斤,白芷1两半,川芎1两,丹砂2两,干姜10累,乌头3两,松脂8两,猪肪10斤,人参3两,防风3两,附子30枚,雄黄2两。又有妇人若月经内塞,无子数年,膏摩少腹,并服如杏子一枚,十日下崩血二升,即愈,其年便有子。
-
甘草摩膏
处方:甘草(炙)1两,防风(去叉)1两,白术3分,桔梗3分,雷丸2两半。制法:上为粗末,用不入水猪脂1斤,锅内火上先炼过,去滓,入诸药末,更煎令成膏,新绵滤去滓,入瓷盒内贮之。功能主治:辟风寒。主小儿新生,肌肤嫩弱,喜为风邪所中,身体热,或中大风,手足惊掣。小儿无病,每日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良。
-
外用药物推拿疗法
外用药物推拿疗法,就是根据药物的性味归经、主治作用等情况,使用单方或复方,按捣汁、粉末、加热、泡酒、调合等方法加工,将其结合各种推拿手法施术于患者一定部位的一种治病方法。外用药物推拿疗法的作用手法:常用手法有揉法、擦法、抹法、拍法、握法、热烫法、膏摩法、酒精法等。在擦药过程中要不断蘸取药酒。
-
羊髓膏
处方:羧羊胫骨髓60克丹砂(研)15克鸡子白2枚制法:上三味,先将羊骨髓和丹砂入乳钵中研令极细;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一《鬼遗》卷五:组成:羊髓2两,大黄2两,甘草1两,胡粉2分。《圣惠》卷九十一:组成:羊髓1斤,柏白皮1两,生地黄1两,蛇衔草1两,黄芩1两,栀子仁1两,苦竹叶1两。候鼻通为效。
-
五物甘草生摩膏
《千金》卷五:别名:生甘草膏组成:甘草1两,防风1两,白术20铢,雷丸2两半,桔梗20铢。或中大风,手足惊掣。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卷五:生摩膏摩儿囟门手足,以拒风寒,仅用前方中雷丸一味入于防风、白术、甘草、桔梗剂中以实皮腠肌肉,故但取猪肪熬膏,无藉苦酒之峻收也,炙手时摩,不特可以杜风,并杜惊掣之患。
-
正骨推拿
正骨推拿是治疗骨伤科疾患的推拿按摩方法。清代《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总结了摸、接、端、提、按、摩、推、拿为“正骨推拿八法”,为正骨推拿的基本手法。目前临床应用不尽相同,一般分为正骨手法与推拿手法两类:正骨手法用于治疗骨折、脱位,以牵,接、卡,挤、分、旋、端、靠等法为主;
-
雷丸膏
《普济方》卷三七七:雷丸膏:处方:雷丸、莽草各如鸡子黄大,猪脂1斤。功能主治:小儿风痫,掣疭戴眼,极者日数十发;并治大人贼风。一岁以帛包膏摩,微炙身。摘录:《普济方》卷三七七《圣惠》卷八十五:方名:雷丸膏组成:雷丸1分,甘草1分(两),防风1两(去芦头),白术3分,桔梗2分(去芦头),莽草1两,川升麻1两。
-
楸木皮
《*辞典》:楸木皮: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QiūM P 别名:楸白皮(《千金方》)。子房上位,花柱1,柱头2裂。蒴果细长,长25~种子狭长椭圆形,长约1厘米,宽约2毫米,两端簇生一列长白柔毛。生境分布:生于肥沃的山地。功能主治:治痈肿疮疡,痔瘘,吐逆,咳嗽。②《海药本草》:主消食,涩肠下气及上气咳嗽。
-
杏仁涂膏
方出《千金》卷二十三,名见《普济方》卷二九三:组成:死蛇、杏仁。主治:一切瘘。用法用量:用死蛇去皮肉,取骨为末,和封疮上,生油调,方得大痛。杏仁研膏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