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脉因证治
概述:《脉因证治》为综合性医书。旧题元·朱丹溪撰。主要内容:本书介绍各科临床病证凡70篇,各证论候的次序先后为脉诊、病因、证候及治法,故名。本书系采集《丹溪心法》、《活法机要》、《格致余论》等书的有关内容编辑而成,而非朱氏之作。现存版本:现存最早为清乾隆年间刻本,前有缪遵义所撰序文,现存多种清刻本。
-
丹溪心法治要
概述:《丹溪心法治要》为综合性医书。元·朱震亨述,明·高叔宗校正。主要内容:全书论述了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口腔等多科病证。介绍治法比较具体,选方颇精,并附医案。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朱丹溪的学术思想。本书宜于《丹溪心法》、《脉因证治》、《活法机要》等书互相参阅。
-
正骨
医学分科·正骨:正骨为专门治疗骨、关节、软组织及内脏损伤的一门医学分科。“正”字在此作动名词。元代官方医学增设了“正骨兼金镞科”,所以《世医得效方》在卷十八有“正骨兼金镞科”一栏。专门论述骨关节损伤及金刃所伤疾病之脉因证治。《医宗金鉴》卷九十:“今之正骨科,即古跌打损伤之证也。”见《伤科汇纂》。
-
三消论
《三消论》为书名。金·刘完素撰。原无刊本。周学海于1884年刊行《周氏医学丛书》时,根据刘氏后裔所藏钞本收入其中。本书以《内经》有关消渴病的理论为基础,综合宋以前诸医家的有关论述和发明,对于消渴病的病因、辨证及治法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和发挥,使消渴病的脉因证治之理论趋于系统化。对后世医家颇有指导意义。
-
声散
声散病名。《脉因证治》卷下:“咳而声嘶破,俗名声散也。”也即音嘶不清、发声不彰的病证。参见音嘶条。
-
声嘶
又称音嘶(出《黄帝内经灵枢·玉版》)、声喝(出《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声散(《脉因证治》卷下)、声破。或由气滞肝郁,气滞血瘀;《诸病源候论》卷二:“中冷声嘶者,风冷伤于肺之所为也。声嘶的治疗:声嘶治宜宣肺利咽、或滋阴养液、疏肝解郁、活血祛瘀、清热涤痰、补益中气、补益气血等。
-
气血俱虚头痛
指气虚、血虚证候并见的头痛。见《兰室秘藏·头痛》。《脉因证治·诸头痛有六证》:“气虚,因下部气虚,上攻,温温而痛者,异乎邪毒所攻。”《张氏医通·头痛》:“因血虚而痛者,痛连鱼尾,善惊惕,其脉芤或沉数。”《证治准绳·头痛》:“气血俱虚头痛者,于调中益气汤加川芎、蔓荆子、细辛。”
-
脑痛
见《中藏经》卷中。因风热或寒邪或风寒湿邪入脑所致。《脉因证治·头目痛》:“脑痛,乃风热乘虚而入于脑。证见头目昏眩疼痛,治用羌活汤。《医钞类编》卷十二:“冬月大寒入脑,令人脑痛连齿痛,名曰脑痛。肾虚者多患之,缓治则死,急宜羌活附子汤。宜羌活散、麻黄散、细辛散、白芷散、蝎梢散。”参见脑风条。
-
赤口疮
赤口疮病名。见《脉因证治》卷下。系指患口疮之色赤紫者。多由血热或胃火上薰所致。治宜凉血泻火。可选用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加减。外吹冰硼散。详见口疮条。
-
半夏左金汤
《脉因证治》卷下处方半夏、干葛、细辛、白术、茯苓、桂、柴胡、麦冬。功能主治脚气,邪中少阳,口苦胁痛,面垢,体无膏泽,头目颔锐痛。
-
补胃丸
摘录:《脉因证治》卷上《圣济总录》卷八十八:补胃丸:处方:桔梗(炒)1两半,吴茱萸(炒)1两半,白术1两半,桂(去粗皮)1两半,人参1两半,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干姜(炮裂)1两,甘草(炙,锉)1两,麦糵(炒)1两,陈曲(炒)1两。米饮亦得,日2夜1。
-
挫气丹
处方:山楂子(去核)4两,北茴香(炒)1两。功能主治:挫气腰痛。摘录:《脉因证治》卷上
-
二陈汤加麻黄杏仁汤
处方:二陈汤加麻黄、杏仁、桔梗。功能主治:化痰,开腠理。主风寒夹痰之咳嗽。摘录:方出《丹溪心法》卷二,名见《脉因证治》卷上
-
二苓汤
《伤寒微旨论》卷下:二苓汤:处方:赤茯苓半两,木猪苓半两,白术半两,滑石1两,通草1钱,白豆蔻1钱,丁皮3钱,陈皮2钱,桂枝半两。功能主治:水饮内停,胸膈满闷,时时呕逆,肢节疼,两胁下痛,腹中鸣。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煎至7分,去滓热服。主治:中湿,春夏之交,病似伤寒,自汗体重,痛难转侧。
-
甘草干姜人参汤
处方:甘草4两,干姜2两,人参1两,大枣3个。功能主治:肺痿。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脉因证治》卷三
-
咳血丹
处方:青黛、瓜蒌仁、诃子、海石、杏仁、四物汤、姜汁、童便、栀。功能主治:咳血,因身热痰盛血虚。用法用量:蜜调噙化。摘录:《脉因证治》卷上
-
莲心散
《医方大成》卷四引《简易方》:莲心散:处方:人参白茯苓莲肉各30克白术甘草(炒)扁豆(炒)薏苡仁(微炒)北桔梗干葛(炒)黄耆(炒)当归各15克桑白皮半夏曲百合干姜(炮)山药(,炒)五味子木香丁香杏仁(去皮、尖,麸炒)白芷神曲(炒)各30克制法:上药哎咀。功能主治:传尸劳瘵,寒热交攻,久嗽咯血,羸瘦。
-
香芎散
《脉因证治》卷上:方名:香芎散组成:香附2两(炒去毛),川芎1两,甘草1两(炙),石膏半两,细辛、防风、草乌、川乌、白芷、荆芥、羌活。主治:头风。《全生指迷方》卷三:方名:香芎散组成:芎藭1两,独活1两,旋覆花1两,藁本(去苗)1两,细辛(去苗)1两,蔓荆子1两,石膏(研)半两,甘草(炙)半两,荆芥穗半两。
-
哮积丹
处方:鸡子功能主治:治哮喘。用法用量:略敲不损膜,浸尿缸内四五日夜,吃之有效。摘录:《脉因证治》卷上
-
止泻丸
处方:云苓60克薄荷12克陈仓米120克苏梗12克藿香12克防风12克烟灰30克制法:生晒研末,将灰入水研化,再加水,以陈仓米粉煮粥,入药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泄泻。摘录:《丁甘仁家传珍方选》《脉因证治》卷上:别名:止泄丸组成:肉豆蔻5两,滑石(春1两、夏2两、秋1两半)。热,加黄连、茯苓;滑,加诃子(煨)。
-
伤煎散
《脉因证治》卷下:组成:地骨皮1两,黄耆1两,白芍1两,黄芩1两,白术1两,茯苓1两,人参1两,当归1两,肉桂1两,甘草1两,防己1两,防风2两。主治:疮疡肿焮于外,根盘不深,脉浮,邪气盛,则必侵于内。用法用量:上以苍术1升,水5升,煎至半,去滓,入药煎服。加减:便秘加大黄,热加黄连。
-
呕血丹
《脉因证治》卷上:组成:四物汤、栀(炒)、郁金、童便、姜汁、韭汁、山茶花。主治:因火载血上,错经。加减:痰,加竹沥;喉中痛是气虚,加人参、黄耆、白术、黄柏。
-
一补一发丹
《脉因证治》卷上:方名:一补一发丹组成:半夏、茯苓、陈皮、柴胡、黄芩、苍术、川常山、葛根。主治:久疟内伤挟外邪。加减:虚,加参、术补气;附注:《医学入门》本方用茯苓一两,半夏、陈皮、柴胡、黄芩、苍术、葛根各七钱,常山三钱。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七十丸,白汤送下。
-
三汁丹
《脉因证治》卷上:方名:三汁丹组成:水杨树脑、老鸦饭草、赤脚马兰。主治:小便出血。用法用量:各取自然汁,以水服之。
-
肾疸汤
《兰室秘藏》卷下:方名:肾疸汤组成:羌活5分,防风5分,藁本5分,独活5分,柴胡5分,升麻5钱,白茯苓2分,泽泻3分,猪苓4分,白术5分,苍术1钱,黄柏2分,人参3分,葛根5分,神曲6分,甘草3钱。主治:肾疸目黄,甚至浑身黄,小便赤涩。女劳疸,日夕热恶寒,额黑出汗,手足热,腹胀如水,大便黑时溏,身目黄,小便不利。
-
神妙绝疟汤
《脉因证治》卷上:方名:神妙绝疟汤组成:木通(川者)、秦艽(去芦)、穿山甲(炙)、常山各等分,辰砂半钱(另研),乌梅7个,大枣7个。主治:疟疾。用法用量:上以水3盏,煎至半,入酒1盏,再至半,先服枣,次服药。
-
溺血丹
《脉因证治》卷上:方名:溺血丹组成:生地4两,苏木根、淡竹叶、山栀(炒)、滑石、甘草、蒲黄(炒)、藕节、当归。主治:溺血之属热者。
-
汤望久
汤望久清代医家。字来苏,浙江石门人。生平欠详,曾校辑《脉因证治》二卷,皆录自朱丹溪之著作如《丹溪心法》、《格致余论》、《金匮钩玄》等书。
-
缠喉
缠喉病名。系指耳下红肿。见《脉因证治》卷下。本病之病因《咽喉脉证通论》认为是“风因痰湿久积于内;或食炙煿厚味太多;或房劳抑郁所致。”治宜泻热解毒,祛痰消肿。方用普济消毒饮、清温败毒散等加减。或刺少商出血。参见缠喉风条。
-
地芝丸
《东垣试效方》卷五方之地芝丸:别名:万寿地芝丸、地黄丸处方:生地黄(焙干)4两,天门冬(去心)4两,枳壳(去瓤,麸炒)2两,甘菊花(去枝)2两。大除风热。然肾为主水之脏,肺为生水之源,故以生地大补肾水,天冬润养肺金,使之金水相生,则肝得所养;菊花得金水之精,专入肝经,能祛风于外;
-
化坚汤
治积聚,症瘕,痃癖,痰饮,食积,死血成块者。左有块,倍川芎一钱;摘录:《寿世保元》卷三《脉因证治》卷下方之化坚汤:处方:升麻1钱,葛5分,漏芦,牡丹皮3钱,当归3钱,生熟地黄3钱,连翘1钱,黄耆1钱,芍药3钱,桂3钱,柴胡8钱,黍粘1钱,羌活1钱,防风5分,独活5分,昆布、三棱、广术、人参、黄连、陈皮。
-
回疮金银花汤
别名:回疮金银花散、金银花汤、回毒银花散、回疮银花汤处方:金银花(连衣)2两,黄耆4两,甘草1两。功能主治:疮疡痛,色变紫黑者。用法用量:回疮金银花散(《活法机要》、金银花汤《脉因证治》卷下、回毒银花散(《外科正宗》卷二)、回疮银花汤(《观聚方要补》卷八)。本方方名,《医学纲目》引作“回毒金银花汤”。
-
降火导痰汤
处方:芩、连、瓜蒌、海石。功能主治:火逆咳嗽。摘录:《脉因证治》卷上
-
解毒丹
《蒲辅周医疗经验》:解毒丹:处方:当归30克赤豆卷(用赤小豆发出芽一分长,即晒干)90克肉苁蓉(酒洗,去盐)90克山萸肉30克川牛膝(酒炒)30克香附(酗制)30克土茯苓30克银花30克银花叶30克制法: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甘草汤下。《古今医鉴》卷十六:方名:解毒丹组成:黄丹、水粉、青黛、焰消、绿豆粉。
-
噤口丹
《脉因证治》卷上:噤口丹:处方:枇杷叶(蜜炙)10张,缩砂10个(末)。功能主治:噤口痢,呕不纳食;亦治痢吐食。用法用量:熟蜜调,抹口上。摘录:《脉因证治》卷上
-
劳嗽丹
处方:四物汤加竹沥、姜汁。功能主治:劳嗽。摘录:《脉因证治》卷上
-
龙火拔毒散
处方:阳起石3钱(煅),伏龙肝3钱。功能主治:缠喉急症。用法用量:新水扫之。摘录:《脉因证治》卷下
-
罗面丹
处方:飞罗面(略炒),京墨(磨下)2钱。功能主治:内损吐血。摘录:《脉因证治》卷上
-
没乳丸
处方:乳香没药桃仁滑石木香槟榔制法:研末为丸。功能主治:治瘀血痢。用法用量:苏木煎汤下。摘录:《脉因证治》卷上
-
参归散
《脉因症治》卷上:参归散:处方:知母(炒)人参(炒)秦艽(去尖芦)北柴胡(同术炒)鳖甲(麦汤浸七次)前胡各15克乌梅3个地骨皮川常山(酒浸三日)川归(同柴胡炒)甘草白茯苓各23克功能主治:主虚劳骨蒸。用法用量:水煎服。主治:骨蒸劳。
-
玉钥匙
概述:玉钥匙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六方之玉钥匙:别名:玉匙散、玉锁匙处方:火硝一两半,硼砂半两,樟脑一字,白僵蚕二钱五分。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六方《喉瘀症治概要》方之玉钥匙:组成:西瓜霜5钱,西月石5钱,飞朱砂6分,僵蚕5分,冰片5分。用药禁忌:阴虚白喉忌用。
-
止痢神丸
处方:川黄连茱萸粟壳(清泔浸三日,又酒浸七日,炒干。上二味同此制)制法:上末为丸。功能主治:治痢疾。用法用量:每服80丸,热则甘草汤下,寒则姜汤下。摘录:《脉因证治》卷上
-
朴黄汤
《顾氏医径》卷五:组成:厚朴、黄连、鸡金、枳实、茯苓。主治:水谷痢,其证粪稀,薄而不聚,水谷不化,里急后重。《脉因证治》卷下:组成:大黄、厚朴各等分。主治:支饮脑痛。《医方简义》卷三:组成:厚朴1钱5分,生大黄4钱,陈皮1钱,广木香5分,制香附1钱5分,川连8分。主治:痢疾初起,腹痛后重,不拘赤白。
-
消块丸
《脉因证治》卷下:方名:消块丸组成:三棱1钱5分,莪术1钱5分,青皮1钱5分,陈皮1钱5分,香附1钱5分,桃仁1钱5分,红花1钱5分,灵脂1钱5分,甘草1钱5分,牛膝1钱5分,石碱1钱5分,黄连1钱5分,吴茱萸(炒)1钱5分,益智(炒)1钱5分,葵根1钱5分,白术1钱5分。加减:皮里膜外多痰,加二陈汤;食块,加山楂。
-
水恣泄
是指热在胸膈,以口渴喜饮,泻下水谷等为常见症的泄泻证候。《脉因证治·泄》:“水恣泄,乃大引饮,是热在膈上,水多入下,胃经无热。”水多入则下膈入胃中,胃经本无热,不胜其水,名曰水恣,故使米谷一时下。”水恣泄的治疗:可灸大椎三五壮,或用平胃五苓散,热加黄连、木通。本病与溢饮滑泄相似。
-
耳接
耳接为病名。多由痰火互结上攻所致。《脉因证治》:“耳接,耳边项上之块核。”治宜内服温胆汤加减。或外以五倍子、白芷等分为末,蜜调敷。若经久不愈者,宜用清气化痰丸酌加软坚散结、活血化瘀之品。
-
安胃散
《杏苑生春》卷四处方茯苓白术车前子各3克五味子1.5克乌梅1枚粟壳4.5克制法上药哎咀。用法用量水煎,温服。摘录《脉因证治》卷下《直指》卷六处方人参、白术、木香、槟榔、丁香、半夏曲、肉豆蔻(湿纸煨)、橘红、藿香、白茯苓、青皮、甘草(炙)各等分。制法上锉散。用法用量每服2钱,以生姜煎汤调服。
-
变水汤
《脉因证治》卷下处方白术2两,茯苓2两,泽泻2两,郁李仁2钱。功能主治肿胀。用法用量水煎,入姜汁服。
-
茶癖散
处方:石膏、黄芩、升麻。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积聚。用法用量:砂糖水调服。摘录:《脉因证治》卷下
-
导痰千缗汤
处方:半夏、南星、陈皮、茯苓、皂角、枳实。功能主治:喘。摘录:《脉因证治》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