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骨
接骨经外穴别名。见《中国针灸学》即接脊。参见该条。
-
张氏回医正骨
其治疗方法、外敷用药,在回族医药专著《海藻本草》、《回回药方》中均有记载。张氏回医正骨创始人是张华坤。他一生专心致力于回族正骨医学,以诊治跌打损伤及各类外科疮疡杂症为主,采用正骨手法与药物兼施,善于处理各种顽疾,逐步形成张氏回医正骨的医学框架。2003年在银川创建张宝玉传统回医骨伤专科医院,并任院长。
-
蔗虫
主治1、产后腹痛(有干血)。用蔗虫二十个(去足)、桃仁二十枚、大黄二两,共研为末,加炼蜜捣匀,分作四丸。每取一丸,以酒一升,煮成二合,温服。3、折伤接骨。又方:用蔗虫一个,阴干临时研末入药,先用乳香、没药、龙骨、自然铜、火煅醋淬后,各取等分,加麝香少许,共研为末。每次取三分,与蔗虫末拌匀,酒调服。
-
二乌散
《医统》卷六十一:二乌散:处方:川乌、草乌(俱用童便浸,炒去毒)、细辛、羌活、黄芩、甘草各等分。功能主治:眉棱骨痛,兼有风病,风热二气,攻于太阳等经,头脑作痛。摘录:《医统》卷六十一《青囊全集》卷上:组成:闹杨花5分,胡茄子1钱,姜黄1钱,麻绒1钱,生川1钱,草乌1钱。接后用甘草汁、姜汁和服,急灌解。
-
正骨科
正骨科为古代医学分科之一。为专门治疗骨关节特别是骨外伤疾患的学科。元、明的太医院都将医学分为十三科。明代十三科为: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咽喉、伤寒、接骨、金镞、按摩、祝由。1571年,明代的十三科改作十一科,增设了痘疹科,改疮疡为外科,接骨为正骨,去金镞、祝由与按摩等科。
-
接骨至神丹
别名:华佗接骨神方处方:羊踯躅1钱,炒大黄3钱,当归3钱,芍药3钱,丹皮2钱,生地5钱,土狗10个(捶碎),土虱30个(捣烂),红花3钱。功能主治:接骨。主跌伤打伤,手足断折。摘录:《石室秘录》卷四
-
大绿藤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绿藤:拼音名:D LǜT nɡ来源:葡萄科大绿藤ParthenocissuslaetevirensRehd.,以藤入药。生境分布:云南、贵州、湖南。功能主治:舒筋活络,消肿散瘀,接骨。主治跌打损伤,骨折,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四肢痹痛。来源:药材基源:为葡萄科植物光叶白粉藤的根或藤茎。单叶互生;性味:辛;
-
伤寒科
伤寒科为明代医学分科的一种。早在北宋时,伤寒课程就列入医学生学习科目。元、明的太医院都将医学分为十三科。明代十三科为: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咽喉、伤寒、接骨、金镞、按摩、祝由。1571年,明代的十三科改作十一科,增设了痘疹科,改疮疡为外科,接骨为正骨,去金镞、祝由与按摩等科。
-
祝由科
祝由科为古代医学分科名,是元代及明代早期用祷告等心理疗法治病的医学专科。明代医学十三科为: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科、口齿、咽喉、接骨、伤寒、金镞、按摩、祝由。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十三科又改作十一科,增设了痘疹科,改疮疡为外科,接骨为正骨,去金镞、祝由与按摩等科。
-
妇人科
自北宋以来,妇科包括在产科之中。清代沿袭明代设科经验,仍将产科包括在妇人科之中。明代医学十三科为: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科、口齿、咽喉、接骨、伤寒、金镞、按摩、祝由。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十三科又改作十一科,增设了痘疹科,改疮疡为外科,接骨为正骨,去金镞、祝由与按摩等科。
-
杂医科
概述:杂医科为元代治疗杂病的医学专科。该科学生除读《黄帝内经素问》、《难经》、《神农本草》外,还要加习《圣济总录》八十三卷及《伤寒论》等。元、明的太医院都将医学分为十三科。明代十三科为: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咽喉、伤寒、接骨、金镞、按摩、祝由。
-
神仙立效散
《普济方》卷三○九:方名:神仙立效散组成:半两钱、自然铜各等分。主治:骨头内损。每用1字,用生姜自然汁少许,调在药内,或手心内,令患人服之,即用无灰酒1盏送下。1服定疼,2服接骨,3服平复,却更用乌金散调理。制备方法:上用火煅醋淬7次,以酥为度,去火毒,为细末。
-
类梧桐
出处:《云南中草药》拼音名:L iW T nɡ别名:接骨树(《云南中草药选》),梅芍秒(傣名)。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类梧桐的根皮或茎皮。幼时边缘有粗齿,成熟叶常全缘,侧脉6~花期夏季。生境分布:生于路旁、沟边向阳处或山坡杂木林中。功能主治:①《云南中草药》:接骨,止血。治骨折,跌打伤痛,外伤出血,风湿骨痛。
-
十一科
明代太医院在大部分时期将医学分为十三科: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咽喉、伤寒、接骨、金镞、按摩、祝由。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将十三科改作十一科,增设了痘疹科,改疮疡为外科,接骨为正骨,去金镞、祝由与按摩等科。嘉庆以后至清末,医学分科又有九科、八科、七科、五科之变化。
-
口齿科
口齿科为古代医学分科名,是治疗口腔牙齿疾病的医学专科。元代《世医得效方》卷十七便设有口齿兼咽喉科。明代十三科为: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咽喉、伤寒、接骨、金镞、按摩、祝由。1571年,明代的十三科改作十一科,增设了痘疹科,改疮疡为外科,接骨为正骨,去金镞、祝由与按摩等科。
-
茉莉根
《*辞典》:茉莉根:出处:《纲目》拼音名:M L Gēn来源:为木犀科植物茉莉的根。较大剂量对离体蛙心、兔心呈现抑制作用,使离体兔耳和青蛙后肢血管扩张,抑制离体兔肠的蠕动,对家兔及小白鼠的离体子宫,无论已孕或未孕均呈兴奋作用。治跌损筋骨,龋齿,头顶痛,失眠。②《现代实用中药》:有麻醉作用。注意:内服宜慎。
-
茴香酒
《接骨图说》:茴香酒:处方:茴香、樟脑、红花。用法用量:上药浸火酒,纳瓷器封固30日。摘录:《朱氏集验方》卷三《中医伤科学讲义》:茴香酒:处方:茴香、丁香、樟脑、红花、白酒。用法用量:酒剂。用棉花蘸涂伤处。主治:卒肾气痛,偏坠牵引,及心腹痛。主治:打坠凝瘀,腰痛。附注:茴香散(《普济方》卷三一○)。
-
接骨至宝七厘散
处方:木香1钱,沉香1钱,乳香1钱,没药1钱,韭子1钱(炒),血竭1钱,王瓜子49个(炒),甜瓜子(炒)49个,雀爪1个,人参5分。制法:上为细末,罐收秘。功能主治:接骨。用法用量:凡遇跌打损伤一切病症,每服7厘,黄酒调服。能饮者多吃几杯酒更妙,在暖处有汗愈。
-
接骨神授丹
处方:地鳖虫3个,自然铜2钱,没药2钱,大黄2钱,血竭2钱,硼砂2钱。制法:用饭为丸,萝卜子大。功能主治:接骨。主用法用量:每服1分,酒下。摘录:《青囊秘传》
-
接骨六一散
处方:五加皮6份,土鳖1份。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接骨、活血、止痛。主骨折中、后期。用法用量:蜜调外敷。摘录:《外伤科学》
-
接骨良方
处方:乳香半两,人骨1两,飞罗面3钱(5月5日收者)。制法:上为末,无根水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接骨。主用法用量:每服30丸,好酒送下。如遇打扑折损其骨,即将伤骨辏完,以炒米粉酸醋调敷,用木片夹住,过3日洗去米粉,只用木片仍前夹住。起初隔日进1服,待骨接住,5日1服,骨痊勿服。
-
接骨定痛丹
处方:商陆3钱,乌药3钱,川芎3钱,大腹皮3钱,炒细辛1钱。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接骨定痛。主用法用量:酒冲服6-7厘。摘录:《青囊秘传》
-
接骨消肿止痛方
处方:苏木1两,好麻5钱(剪碎,锅内炒灰),乳香3钱,没药(为末)3钱。功能主治:接骨消肿止痛。主用法用量:上苏木、麻灰用黄酒煎熟去滓,冲入药内,碗合少时,温服。出汗效。摘录:《良朋汇集》卷五
-
接骨忘拐丸
处方:乳香3钱(研),没药3钱(研),虎胫骨3钱(酥炙黄),当归3钱,川椒3钱(去目),败龟壳3钱(酒蘸,炙黄),赤芍药3钱,雀李根3钱(取皮),川芎3钱(极大者),自然铜(醋淬)3钱。功能主治:接骨定痛。主用法用量:每服1粒,用好酒1盏,银石器内煎,以东南柳枝搅散,带热服,大段骨碎者。
-
接骨乌金散
处方:半两钱100文(醋淬,碎),锦文水蛭半两(炒烟尽,水使不利),南乳香2钱(别研),自然铜(醋淬,碎)半两,麝香1钱。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接骨。主用法用量:每服半钱,生姜自然汁、温酒少许同调服之,如损在腰上食后服,腰下食前服。如筋骨无伤,药即吐出,无忌。摘录:《御药院方》卷八
-
鹗骨
原形态:鹗(《纲目》),又名:睢鸠(《诗经》),王睢(《尔雅》),沸波(《淮南子》),鱼鹰(《禽经》),下窟乌(《理伤续断秘方》),雕鸡、食鱼鹰(《纲目》)。头顶和颈后羽毛白色,有暗褐色纵纹;雌鸟与雄鸟相似,但体形较大。附方:接骨:下窟乌骨(烧存性)、古铜钱(煅,醋淬七次)等分。在上食后服。
-
凉喉茶
拼音名:Li nɡH uCh 别名:理肺散、接骨丹来源:茜草科耳草属植物攀援耳草HedyotisscandensRoxb.[Oldenlandiascandens(Roxb.)O.Kuntze],以全株入药。性味:辛、苦,平。功能主治:润肺,止咳,接骨。用于气管炎,肺炎,肺结核,口腔炎;外用治骨折。1两,水煎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牛嗓管树根
出处:《云南中草药》拼音名:Ni SǎnɡGuǎnSh Gēn来源:猕猴桃科植物澜沧水东哥的根,夏、秋采收。晒干或鲜用。性味:甘淡,平,有毒。功能主治:接骨拔脓。治骨折,大疮。用法用量:外用:捣敷。摘录:《*辞典》
-
糯芋
《*辞典》:糯芋:出处:《云南中草药》拼音名:Nu Y 来源:为柳叶菜科植物柳兰的根。秋季采集,洗净晒干,或鲜用。性味:《云南中草药》:辛苦,热,小毒。功能主治:《云南中草药》:消肿止痛,接骨。用法用量:外用:鲜品捣敷,或用干品研末,酒调敷。附方:治骨折,关节扭伤:鲜糯芋、树头发、五爪金龙。
-
三月泡
概述:三月泡为中药名,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别名:企晃刺、野杜利、竖藤火梅刺、割田藨饭消扭、刺菠、摊地莓。来源:蔷薇科植物托盘(蓬 )RubushirsutusThunb.的根或叶。性味:甘、微苦,平。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镇惊,通络。治扁桃体炎,小儿惊风,黄疸,风湿筋骨痛。用于断指。根:祛风活络,清热镇惊。
-
杉松
《全国中草药汇编》:杉松:别名:松壳络树来源:松科油杉属植物云南油杉KeteleeriaevelynianaMast.,以根皮入药。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研末。性味:辛,温。功能主治:祛瘀,消肿,接骨。用于跌打损伤,骨折,疮痈,漆疮。5钱,水煎冲酒服;
-
娃娃鱼
拼音名:W WɑY 别名:羌活鱼、杉木鱼、白龙、接骨丹来源:小鲵科山溪鲵属动物山溪鲵Batrachuperuspinchonii(David)的全体。夏秋捕捉,用酒闷死,微火烘干或晒干,也可鲜用。性味:辛、咸,平。功能主治:行气止痛,接骨。用于肝胃气痛,跌打损伤,骨折。用法用量:研末服5分。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猩猩木
别名:一品红、叶象花、叶上花来源:大戟科猩猩木EuphorbiapulcherrimaWilld.,以全株入药。生境分布:各地栽培。性味:苦、涩,凉。功能主治:调经止血,接骨消肿。主治月经过多,跌打损伤,外伤出血,骨折。5钱,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羊屎条叶
拼音名:YánɡShǐTiáoYè来源:药材基源:为忍冬和植物烟管荚蒾的茎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burnumutileHemsl.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鲜用或晒干。聚伞花序直径5-7cm,有星状毛;花冠白色,花蕾时带淡红色,辐状,直径6-7mm,花冠筒长约1.5mm;核果椭圆形,长约7mm,先红熟黑;功能主治:止血;主外伤出血;
-
一品红
拼音名:Y PǐnH nɡ别名:叶象花来源:大戟科猩猩草EuphorbiaheterophyllaL.,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全国各地。性味:苦、涩,寒。功能主治:调经止血,止咳,接骨,消肿。主治月经过多,风寒咳嗽,跌打损伤,外伤出血,骨折。3天换药一次。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云南鸡矢藤
别名:毛叶黄药、狗屁藤、臭屁藤来源:茜草科云南鸡矢藤Paederiayunnanensis(Levl.)Rehd.,以根入药。生境分布:广西、云南。性味:甘、微苦,凉。功能主治:消炎,止痛,接骨。主治肝炎,急性结膜炎,拔异物,骨折。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仙人散
《儒门事亲》卷十五:组成:地骨皮2两(酒浸2宿),青盐1两,黍粘子1两半(炒),细辛1两(酒浸)。主治:牙痛。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入麝香少许。《古今医鉴》卷十六引黄宾江方:组成:土鳖(10个,焙干)1钱,土狗(8个,焙干)1钱,仙人骨(即人骨)3分,巴豆(去油)3分。功效:接骨止痛。又加巴豆1服,俱用烧酒下。
-
正骨顺气汤
《接骨图说》:组成:当归、川芎、白芍药、苍术、厚朴、茯苓、半夏、白芷、枳壳、桔梗、干姜、桂枝、麻黄、甘草、羌活、蜜香。主治:诸般打扑伤损。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
麦兜散
《准绳 疡医》卷六:方名:麦兜散组成:半两钱(煅,醋淬7次)、自然铜(煅,醋淬7次)、地鳖虫(焙干)各等分。功效:接骨。主治:跌打伤骨。用法用量:每服1分,酒调下。用药禁忌:不可多服,多则骨高起矣。
-
夜合散
《百一》卷十三,名见《疡科选粹》卷八:方名:夜合散组成:夜合树皮(即合欢也。去粗皮,取白皮,锉碎,炒令黄微黑色)4两,芥菜子(炒)1两。功效:接骨。主治:打扑损伤,骨折。用法用量:酒调临夜服;以粗滓罨疮上,扎缚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知母裹方
《圣济总录》卷一四五:方名:知母裹方组成:知母(焙)半两,贝母(去心)半两,白及半两,白蔹半两,桂(去粗皮)半两,乳香(研)半两。功效:接骨。用法用量:用好酒调如糊,摊药在新帛上,裹所伤处,3-5日1换。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退毒定痛散
《接骨入骱全书》:方名:退毒定痛散组成:连翘8分,花粉8分,防风8分,荆芥8分,羌活8分,独活8分,川芎8分,银花8分,当归8分,川断8分,乳香8分,没药8分,甘草3分。主治:破指染伤风。用法用量:水、酒各半,煎8分,食远服。
-
莴苣散
方出《本草纲目》卷二十七,名见《仙拈集》卷三:方名:莴苣散别名:莴苣酒组成:莴苣子30枚。功效:催乳,接骨。主治:乳汁不行,跌打损伤。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圣济总录》卷一四五:方名:莴苣散组成:莴苣子1两(黑色者,炒),乳香半两(研)。主治:腕伤折,疼痛不可忍。
-
清下破血汤
《中国接骨图说》:方名:清下破血汤组成:柴胡、川芎、大黄、赤芍药、当归、黄芩、五灵脂、桃仁、枳实、栀子、赤牛膝、木通、泽兰、红花、苏木。主治:下膈被伤者。用法用量:上生地黄煎,加老酒、童便和服。
-
蚯蚓膏
《保婴易知录》卷下:方名:蚯蚓膏组成:陈京墨2钱,朱砂3钱,麝香1钱。主治:小儿胎惊搐。用法用量:每服1丸,用金银器烧红淬入乳内,将乳调药服之。《接骨图说》:方名:蚯蚓膏组成:蚯蚓48钱(水洗去泥净),清酒32钱,麻油192钱。主治:缓筋,挛筋,缩骨,关强者。用法用量:上药相和,纳蚯蚓,文火煮,以水气尽为度。
-
小曲散
《医学入门》卷八:方名:小曲散组成:小麦曲5分,锅煤5分,狗头骨1分,乳香1分,五倍子1分。功效:夹骨接骨。主治:折伤。用法用量:用热酒调敷痛处。不可敷破处。加减:重者,加天灵盖少许。制备方法:上为末。
-
疏风理气汤
《接骨入骱》:方名:疏风理气汤组成:防风7分,羌活7分,陈皮7分,紫苏7分,独活7分,枳壳7分,威灵仙7分,细辛7分,苏木2钱,甘草3分,白芷6分,川芎6分,红花5分,黄芩5分,五茄皮3分,砂仁(去衣)1钱。主治:凡伤胸、伤肝、伤心口、伤肾、伤胸骨、首骨碎损、捏碎阴囊、压伤或断而见发热发寒者。
-
鳘鱼汤
《接骨图说》:方名:鳘鱼汤组成:鳘鱼2钱,当归6分,川芎5分,大黄4分。主治:打扑折伤。用法用量:上药以水2合,煮取2分。每日2次。服之则患处觉痛。久者,服10余剂愈。
-
上骱手法
上骱手法为正骨手法。上,是指整复或复位之意;骱,即关节之意。又称复位手法,是运用手的技巧将脱臼之骨复其原位。《伤科补要》卷二:“夫接骨入骱者,所赖其手法也,两手安置其筋骨,仍复于旧位也。”不同部位的脱臼,其手法亦各不同。
-
上髎手法
上髎手法为正骨手法。见《伤科汇纂》卷一。即上骱手法。上,是指整复或复位之意;骱,即关节之意。又称复位手法,是运用手的技巧将脱臼之骨复其原位。《伤科补要》卷二:“夫接骨入骱者,所赖其手法也,两手安置其筋骨,仍复于旧位也。”不同部位的脱臼,其手法亦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