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
真脏色
真脏色指五脏精气败露的颜色,其色显露而枯槁无华。其本脏色显明不泽,枯槁无华。《素问·五藏生成篇》描述的“青如草兹”、“黄如枳实”、“黑如炲”、“赤如衃血”、“白如枯骨”等,均是真脏色的表现,说明内脏有较严重的疾病。真脏色可见于晚期肝硬化、肝癌、胰头癌或某些严重的营养代谢障碍的疾病。
-
白如枯骨
白如枯骨为症状名。见于久病气血俱虚,胃气衰败。参见真脏色:真脏色为五脏精气败露的颜色。《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描述的“青如草兹”、“黄如枳实”、“黑如炲”、“赤如衃血”、“白如枯骨”等,均是真脏色的出现,显示内脏有较严重的疾病。可见于晚期肝硬化、肝癌、胰头癌或某些严重的营养代谢障碍的疾病。
-
赤如衃血
赤如衃(pēi)血病状名。出《素问·五脏生成》。指颜色紫黑枯槁如同衃血。衃血,凝积的死血。喻心的真脏色。参真脏色条。
-
青如草兹
青如草兹诊断学名词。草兹,枯死的青草。指色青而失去润泽。喻肝的真肝色。《素问·五脏生成》:“青如草兹者死”。参真脏色条。
-
色随气华
色随气华是指色泽随五脏精气的盛衰而相应变化。《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色泽是五脏精气的外荣,上见于颜面,光泽明润,含蓄不露,为精气充足。如果重病或久病,脏气已衰,则出现枯槁、晦暗甚至真脏色败露的各种病色(见《四诊抉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