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湿温病
虽四时皆有,而夏秋为多。湿温·湿热弥漫三焦证:湿温·湿热弥漫三焦证(damp-warmdiseasewithsyndromeofdamp-heatdiffusinginsanjiao)是指湿热蕴盛,弥漫三焦,以身热不扬,午后热甚,头痛如裹,身重肢倦,胸闷脘痞,呕恶不饥,便溏色黄,小便短赤,苔黄腻滑,脉濡数等为常见症的湿温证候。
-
白虎加苍术汤
湿温憎寒壮热,口渴,一身尽痛,脉沉细者;湿热证,壮热口渴,自汗身重,胸痞,脉洪大而长者;苍术气味苦辛温,入足太阴;附注:苍术白虎汤(《宣明论方》卷六)、白虎苍术汤(《保婴撮要》卷十八)。《伤暑全书》卷下方之白虎加苍术汤:处方:石膏2钱,知母(去粗)1钱,苍术(米泔水浸,晒)1钱,羌活1钱,甘草5分。
-
炒薏苡仁
清代增加了土炒《本草述》、姜汁拌炒(《本经逢原》)。(《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薏苡仁生品偏寒凉,长于利水渗湿,清热排脓,除痹止痛。可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脚气,肺痈,肠痈,风湿痹痛,筋脉挛急及湿温病在气分。炒薏苡仁和麸炒薏苡仁寒凉之性偏于平和,长于健脾止泻,可用于脾虚泄泻,纳少腹胀。
-
麸炒薏苡仁
清代增加了土炒《本草述》、姜汁拌炒(《本经逢原》)、拌水蒸透(《本草纲目拾遗》)。(《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薏苡仁生品偏寒凉,长于利水渗湿,清热排脓,除痹止痛。可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脚气,肺痈,肠痈,风湿痹痛,筋脉挛急及湿温病在气分。治疗湿温病在气分,湿邪偏盛的三仁汤(《温病条辨》)。
-
炒苡仁
清代增加了土炒《本草述》、姜汁拌炒(《本经逢原》)。(《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薏苡仁生品偏寒凉,长于利水渗湿,清热排脓,除痹止痛。可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脚气,肺痈,肠痈,风湿痹痛,筋脉挛急及湿温病在气分。炒薏苡仁和麸炒薏苡仁寒凉之性偏于平和,长于健脾止泻,可用于脾虚泄泻,纳少腹胀。
-
炒苡米
清代增加了土炒《本草述》、姜汁拌炒(《本经逢原》)。(《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薏苡仁生品偏寒凉,长于利水渗湿,清热排脓,除痹止痛。可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脚气,肺痈,肠痈,风湿痹痛,筋脉挛急及湿温病在气分。炒薏苡仁和麸炒薏苡仁寒凉之性偏于平和,长于健脾止泻,可用于脾虚泄泻,纳少腹胀。
-
麸苡仁
清代增加了土炒《本草述》、姜汁拌炒(《本经逢原》)、拌水蒸透(《本草纲目拾遗》)。(《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薏苡仁生品偏寒凉,长于利水渗湿,清热排脓,除痹止痛。可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脚气,肺痈,肠痈,风湿痹痛,筋脉挛急及湿温病在气分。治疗湿温病在气分,湿邪偏盛的三仁汤(《温病条辨》)。
-
舌干
舌干是指舌体干燥,扪之燥涩的舌象。若舌干无苔,光滑如镜者,为阴虚重证,常见于温病后期热入营血伤阴,或久病阴亏已极;若舌苔黄而干燥,甚则起芒刺者,为阳明胃火伤津,燥热内结;舌苔干燥粗糙如沙,常见于湿温病后期湿热伤阴,也有因于阳虚气化不行,津不上承,或燥气伤肺而致者。
-
病势
病势即疾病发展和演化的趋势或趋向。如《伤寒论》将外感病分为六个病期,用六经来表示病期和发展趋势,并用循经传、越经传,两感等概括其传变规律。温病学派用卫气营血和三焦来表示温热、湿温病的演变规律。如脾气下陷、胃气不降、阳气欲脱、疹毒内攻、风寒入里等病机所表现出的向下、向上,向外,向内等动态之势。
-
张山雷
张山雷为近代医学家。为现代中西医汇通派代表人物之一。与同时期医家张锡纯、张国华合称“三张”。著述颇丰,包括《重订中风斠诠》、《沈氏女科辑要笺正》、《钱氏小儿药证直诀笺正》、《经脉俞穴新考正》、《张洁古藏府药式补正》、《谈医考证集》、《疡科纲要》、《脉学正义》、《全体新论疏正》、《湿温病医案平议》。
-
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为温病辨证方法之一。三焦辨证是吴鞠通在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结合温病传变规律的特点总结出来的一种温热病的辨证方法,尤其适用于对温热病的辨证。手厥阴心包病有神昏谵语,或舌謇肢厥、舌质红绛等证。足少阴肾病有身热面赤、手足心热、心烦不寐、唇裂舌燥等证。
-
林作建
林作建(1796-1870年)清代医家。福建福州人。治学推崇张仲景,谓六经分证是《伤寒论》之要义,其扶助阳气旨在平衡阴阳,强调习者应学其理法而不为经方所囿。又谓温病学说可补仲景伤寒学说之未备,主张熔两者为一炉,故悉心研究温病,并对湿温病、心悸、积聚、消渴、脚气等证治颇有经验。
-
黄芩滑石汤
处方:黄芩9克滑右9克茯苓皮9克猪苓9克大腹皮6克白蔻仁3克通草3克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治湿温病,身疼痛,口不渴,或渴不多饮,汗出热解,继而复热,舌苔淡黄而滑,脉缓。用法用量:用水1.2升,煮取400毫升,滓再煮取200毫升。分三次温服。摘录:《温病条辨》卷二
-
滋液养胃汤
《古今名方》引李聪甫方:方名:滋液养胃汤组成:西党参9g,鲜石斛9g,麦门冬9g,杭白芍10g,当归身10g,枇杷叶10g,生谷芽10g,川贝母5g,广陈皮5g,粉甘草5g。主治:湿温病长期发热出汗、津液耗伤之证。用药禁忌:湿温证除用甘平滋养胃阴方剂外,饮食以清淡调理为宜。食欲初旺时,仍须注意节制饮食,以使胃气渐复。
-
宣湿化热汤
《古今名方》李聪甫方:方名:宣湿化热汤组成:香青蒿6g,淡黄芩6g,佩兰梗6g,炒山栀6g,南杏仁9g,栝楼仁9g,大豆卷10g,赤茯苓10g,鲜竹茹10g,炒神曲10g,鲜芦根10g,广郁金5g,益元散(鲜荷叶包,刺孔)12g。功效:宣湿化热,清胃降浊。主治:湿温病。舌绛,口干唇焦者,加鲜地黄、鲜石斛、麦门冬;
-
身热不扬
身热不扬为症状名。见《王旭高医案》卷一。指身热稽留而热象不剧,或医生初扪病人体表不觉热甚,久则感到热盛灼手的表现。多见于湿温病,热为湿遏,以致发热在里,热势不扬。宜用渗湿透热或清泄芳开法治疗。
-
化(疒咅)清肺汤
处方:香青蒿6g,淡黄芩6g,广郁金6g,鲜石斛10g,鲜芦根10g,大豆卷10g,鲜竹茹10g,生苡仁10g,北沙参10g,麦门冬9g,栝楼仁9g,牛蒡子5g,益元散(鲜荷叶包,刺孔)12g。用法用量:若因热势极盛,烦躁不安,谵语口渴,胸中郁闷,陡然发生寒战,继之热增汗泄,肤冷沉睡者,加用西洋参、生粳米2味煎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