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抬肩
抬肩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肩部,肩峰前方直下1.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上肢瘫痪、上肢抬举困难。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
-
见明
见明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肩部,三角肌止点后上方0.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眼病、上肢麻痹、上肢瘫痪。一般针斜向上刺2~3寸。
-
三里外
三里外为经外奇穴名。出《中医学新编》。位于前臂伸侧桡侧线,外开一横指,肘横纹下2寸。左右计2穴。主治上肢瘫痪。一般直刺1~1.5寸。
-
耳舟
耳舟指耳轮和对耳轮之间的舟状凹沟。它在耳穴中是上肢的代表区,其上分布着指、腕、肘、肩、肩关节、锁骨等耳穴。
-
肱中
肱中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上臂屈侧正中线,腋前皱襞下4.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上肢瘫痪、抬肩困难、腕下垂。一般直刺0.5~1.0寸。
-
肩痛点
肩痛点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肩胛部,肩胛骨腋窝缘之中点处。左右计2穴。主治肩痛、上肢瘫痪等。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
-
屈阳委
屈阳委为经外奇穴名。出《中医杂志》。位于上肢肘关节部,肘横纹之外方,肱骨外上髁内方凹陷中。左右计2穴。主治精神病。直刺0.5~1.0寸。
-
举臂
举臂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肩部前方,肩峰前方直下3.5寸。左右计2穴。主治上肢瘫痪、小儿麻痹后遗症。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举臂
-
络上
络上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前臂伸侧正中线,腕横纹上5寸,桡、尺骨之间。左右计2穴。主治耳聋、上肢麻痹、瘫痪、关节痛。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
-
鹰下
鹰下为经外奇穴名。穴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前臂伸侧中线,肘横纹下3寸,桡、尺骨之间。左右计2穴。主治耳聋、上肢瘫痪等。一般直刺1.0~1.5寸;可灸。
-
八溪
八溪即上肢的肘关节、腕关节,下肢的膝关节、踝关节,左右共八处,故称八溪。溪,肉之小会。《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此四支(肢)八溪之朝夕也。”
-
上臂围
上臂围(bicepscircumference;BC)是指上肢自然下垂,上臂中点(肱二头肌最突出部)水平的围周长。
-
BC
上臂围(bicepscircumference;BC)是指上肢自然下垂,上臂中点(肱二头肌最突出部)水平的围周长。
-
肘管综合征
肘管综合征(elbowtunnelsyndrome、cubitaltunnelsyndrome)是指上肢主要三条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和尺神经)通过肘部时,由于局部解剖特点,常因外伤、先天畸形和肿物等造成卡压而形成的症候群。即外伤、先天畸形和肿物等造成卡压肘管内正中神经、桡神经和尺神经的综合征。
-
泽前
泽前为经外奇穴名。出《中国针灸学》。位于尺泽穴下1寸,直对中指处。主治甲状腺肿大、上肢麻痹、前臂痉挛等。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
-
屈肘反背翻掌通臂
屈肘反背翻掌通臂推拿手法名。见《中医正骨经验概述》。一手按于肩部,一手握住腕部,将病人上肢向后,屈肘翻手于背部。适用于肩部寒凝气聚等症。
-
白蟒吐舌
白蟒吐舌为推拿手法名。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使上肢作前伸动作。常用于漏肩风、肩部扭伤等症。
-
八谿
八谿为人体部位名,即上肢的肘关节、腕关节,下肢的膝关节、踝关节,左右共八处,故称八谿(xī溪)。谿同溪。《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此四支(肢)八谿之朝夕也。”
-
骨连结
骨和骨之间的连结叫骨连结。有的骨连结是不能活动的,如脑颅骨各骨之间的连结;有的稍微能活动,如椎骨前方椎体间的连结;还有一种是能活动的,即一般所说的关节,如上肢的肩关节、肘关节,下肢的髋关节、膝关节等。关节是骨连结的主要形式。
-
背阔肌
latissimusdorsl背阔肌位于背下部及胸廓后外侧,为全身最大的扁阔肌背阔肌的作用:使肱骨内收、旋内和后伸。当上肢固定于上举位时,可上提躯干(如引体向上)。
-
解剖学姿势
身体直立,面向前,两眼平视正前方,两足并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解剖学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