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杏苏散
凉燥兼痰饮,则脉弦苔白。流感病毒经飞沫侵入呼吸道与敏感的呼吸道上皮细胞接触后,病毒膜与人呼吸道上皮细胞膜融合,进而病毒复制与繁殖,轻者引起呼吸道上皮细胞的坏死和脱落,从而出现上呼吸道的卡他症状。药理作用:对病原微生物的影响:君药苏叶(紫苏)水煎剂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
-
杏苏饮
《医宗金鉴》卷五十三:杏苏饮:处方:杏仁(炒,去皮、尖)紫苏前胡桔梗枳壳(麸炒)桑皮(炒)黄芩甘草(生)麦冬(去心)浙贝母(去心)橘红功能主治:治小儿伤风,发热憎寒,头痛有汗,嚏涕,鼻塞声重,不时咳嗽,脉浮缓者。用法用量:上(口父)咀。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附注:杏苏散(《医钞类编》卷十九)。
-
润燥法
概述:润燥法为治法。指用具有养阴、生津、润燥作用的方药,治疗燥证的治法。清宣外燥法:清宣外燥法用于治疗外燥证。外感凉燥证,宜清宣温润,方如杏苏散;外感温燥证,宜清宣凉润,方如桑杏汤等。滋润内燥法:滋润内燥法用于治疗内脏津亏或感受温邪,化燥伤阴所致的各种内燥证。肺燥阴伤,宜清燥润肺,方如清燥救肺汤;
-
苦温平燥
苦温平燥治疗学术语。润燥法之一。指用苦温药物治疗外感凉燥表证的方法。《素问·至真要大论》:“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常用药物有杏仁、陈皮、苏叶、半夏、枳壳、前胡、桔梗等,方如杏苏散。
-
外感咳嗽·凉燥证
定义:外感咳嗽·凉燥证(exogenouscoughwithcool-drynesssyndrome)又称凉燥咳嗽,是指凉燥袭表犯肺,以咳嗽,痰少或无痰,喉痒,咽干唇燥,头痛,恶寒,发热,无汗,苔薄白而干,脉浮紧等为常见症的外感咳嗽证候。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咳嗽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
-
凉燥咳嗽
定义:外感咳嗽·凉燥证(exogenouscoughwithcool-drynesssyndrome)又称凉燥咳嗽,是指凉燥袭表犯肺,以咳嗽,痰少或无痰,喉痒,咽干唇燥,头痛,恶寒,发热,无汗,苔薄白而干,脉浮紧等为常见症的外感咳嗽证候。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咳嗽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
-
燥气伤肺
燥气伤肺为病机。治以润燥清肺养阴等法。凉燥伤肺多是深秋感受风寒燥邪,肺气不宣所致,常见咳嗽头痛、咽干嗌塞,苔白,脉弦。方如杏苏散。温燥伤肺多是初秋天气燥热或久晴无雨,气候干燥,感受温热燥邪,燥伤肺津所致,常见头痛身热、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喉干燥、心烦口渴,舌干少苔,脉数等,方如清燥救肺汤。
-
轻宣润燥
轻宣润燥治疗学术语。系一种润燥法。是治疗外感凉燥或温燥表证的方法。润燥即滋润肺燥。凉燥犯肺表现为头痛恶寒,咳嗽鼻塞,咽干口燥,用杏苏散;温燥犯肺症见头痛身热,干咳无痰,口渴咽干,用桑杏汤。
-
寒痉
寒痉病证名。小儿痉证之一。《温病条辨·解儿难》:“风寒、风湿致痉者,寒痉也。风寒咳嗽致痉者,用杏苏散。”见于乳幼儿各种感染,如上呼吸道炎、肺炎等引起的惊厥。
-
八味香苏散
《杨氏家藏方》卷八处方紫苏叶半两,半夏曲半两,紫菀半两,五味子半两,陈橘皮(去白)半两,甘草(炙)半两,杏仁2两(汤浸,去皮尖,麸炒),桑白皮1两半。功能主治肺感风寒,咳嗽不已,痰涎喘满,语声不利,面目浮肿,肺气不顺。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八味杏苏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