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针
出针·发针:发针为针刺手法名。《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浅刺而疾发针。”《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已发针,疾按其瘠,无令其血出,以和其脉。”意指针刺深度较浅而很快出针。《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
-
退针
出针法是指将针从穴位内退出的方法。又称引针、去针、发针、拔针、退针、排针、起针。《流注指微论》:“出针贵缓,急则多伤。”一般是以左手持消毒干棉球按于针旁皮肤上,以右手轻转针体,缓慢外提,逐步退出。避免快速猛抽,以防引起出血和疼痛。
-
输刺
概述:输刺为古刺法名:1.九刺之一;亦有指取用井、荥、输、经、合五输穴和脏俞者。《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以少取穴,直入直出而深刺,以输泻邪热。五刺之一·输刺:输刺为古刺法名。肾主骨,本法能与肾气相应,故本法可应用于治疗与肾有关的骨痹等疾患。
-
尿道损伤
经尿道行电切除术时可致尿道电灼伤。受伤部位大多在球、膜部。会阴部骑跨伤或踢伤时受损部位多见于球部和膜部尿道,而伴骨盆骨折,时常伴前列腺部尿道损伤。尿道全层裂伤后可有血尿外溢。(二)前尿道损伤时,如阴茎固有筋膜也破裂,则尿液沿阴茎、阴囊、腹壁下浅筋膜外渗到阴囊、阴茎、会阴浅层和腹部。
-
痏
瘢痕·痏:痏原指瘢痕,针灸学中指针刺后所留的针眼。《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已发针,疾按其痏,无令其出血。”《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论》:“厥阴之脉,令人腰痛…王冰注:“三刺其处,腰痛乃除。”疮疡·痏:痏指疮疡。《章太炎医论集》:“《本经》言其主治恶疮火疡,则肠中疮痏自除矣。”
-
半剌
半剌为古刺法名。《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半刺者,浅内(纳)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是五刺之一。为浅刺皮肤、快速出针的刺法,与九刺中的毛刺相仿。近代应用的皮肤针即由此发展而来。以“刺浮痹于皮肤”,这是一种浅刺皮肤的方法,用来治疗皮肤麻木不仁等病症。
-
半刺
五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是指浅刺及皮,并迅速出针的针刺方法。本法与九刺中的毛刺相似。半刺的临床应用:半刺的主要作用为宣泄浅表部邪气,适用于风寒束表、发热咳嗽喘息等与肺脏有关疾病及某些皮肤病,近代用皮肤针刺小儿时多用此法。
-
赞刺
概述:赞刺为古刺法名,是十二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多用于治疗局部红肿的外科病症,如临床上用三棱针散刺出血,治疗下肢丹毒。方法是直入直出,刺入浅而出针快,是连续分散浅刺出血的刺法。治疗痈肿。
-
出针法
出针法是指将针从穴位内退出的方法。又称引针、去针、发针、拔针、退针、排针、起针。《刺灸心法要诀》:“如欲出针,须待针下气缓,不沉不紧,觉轻动滑动,方以右指捻住针尾,以左手大指按其针穴及穴外之皮,令针穴门户不开,神气内存。顺着针柄倾斜方向分段逐步退出。切忌急速猛抽,使患者增加痛苦,甚至发生折针。
-
出针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按摩勿释,出针视之。”又称引针、去针、发针、拔针、退针,俗称起针。出《黄帝内经灵枢·厥病》。金·何若愚在《流注指微赋》中指出:“出针贵缓,急则多伤。”如出现弯针或折针时。出针法:一般是左手持消毒干棉球按于针旁皮肤上,以右手轻转针体,缓慢外提,逐步退出。
-
五刺五应针方
五刺五应针方指应合五脏、五体(皮、肉、脉、筋、骨)的五种针刺方法。见吴崑《针方六集·尊经集》“浅纳而疾发针,无及肌肉。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肝之应也;此法出于《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的五刺法,浅刺取“皮气”的方法称为半刺,为肺之应;深刺至骨的称为输刺,为肾之应。
-
豪刺
《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豪刺,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也。”古代九针之一,为临床所常用。《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七日毫针,长三寸六分(《针灸甲乙经》作‘一寸六分’,与《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一致)。因毫针针身微细,不伤正气,治疗寒热痛痹各证,应用最广。
-
髁胂
又计kuà,音跨)胂人体部位名。《素问·刺腰痛》:“刺腰尻交者,两髁胂上,以月生死为痏数,发针而已,左取右,右取左。”王冰注:“两髁胂,谓两髁骨下坚起肉也…侠脊两傍,腰髁之下,各有胂肉隆起,而斜趣于髁骨之后,内承其髁,故曰两髁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