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医心鉴
《食医心鉴》为中医食疗著作。唐·昝殷撰。约成书于9世纪中期。原书宋代后失传。今本系日人从《医方类聚》中辑出者。共一卷,内容有治疗中风、诸气、心腹冷痛等16类,计211方,其中也包括了以药物煮粥、制茶、作酒饮用的药方。现有1924年东方学会排印本。
-
地黄粥
《寿亲养老新书》卷四:地黄粥:处方:生地黄150克(捣,绞取汁60毫升)生姜(捣,绞取汁40毫升)粳米(净淘)100克功能主治:主产后恶露不行。用法用量:取汁去滓,作粥,候粥半熟,即以绵裹椒100粒,生姜1片投粥中,候熟出之,再以羊肾1具(去脂膜),细切如韭叶大,入粥中同煮熟,加盐适量食之。滋阴润肺。
-
冬麻子粥
《圣惠》卷九十六:冬麻子粥:处方:冬麻子2合,葵子1合,米3合。功能主治:五淋,小便涩少疼痛。用法用量:以冬麻子汁煮粥,着葱白熟煮食之。摘录:《医方类聚》卷一三三引《食医心鉴》《圣惠》卷九十七:组成:冬麻子1合(以水研取汁3升),薏苡仁1合(捣碎),粳米2合。功效:益气健脾,利小便。
-
干葛粥
处方:干葛1两。功能主治:小儿风热呕吐,壮热头痛,惊悸夜啼。用法用量:以水1升半,煎取汁,去滓,下米1合,煮粥食之。摘录:《医方类聚》卷二六六引《食医心鉴》
-
鹘突羹
处方:鲫鱼半斤。功能主治:脾胃气冷,不能下食,虚弱乏力。用法用量:将鱼细切作鲙,沸豉汁热投之,着胡椒、干姜、莳萝、橘皮(为末)。空心食之。摘录:《证类本草》卷十四引《食医心鉴》
-
桂心粥
《养老奉亲》:桂心粥:处方:桂心(末)1两,粳米4合(淘研)。功能主治:破冷气。主老人噎病,心痛闷,膈气结,饮食不下。摘录:《养老奉亲》《医方类聚》卷一○六引《食医心鉴》:方名:桂心粥组成:桂心4分,茯苓6分,桑白皮12分。用法用量:以水2升,煎取1升半,去滓,量事著米煮粥食之。制备方法:上锉细。
-
诃黎勒茶
处方:诃黎勒1两(去核)。功能主治:下气消食。主诸气。用法用量:上以水1升,先煎2-3沸,然后下诃子更煎3-5沸,作茶色,入少盐啜之。摘录:《医方类聚》卷八十九引《食医心鉴》
-
虎胫骨浸酒
处方:虎胫骨2斤(炙黄,锉),牛膝2两,芍药3两,防风4两,桂1两。制法:上锉,以生绢袋盛。浸于2斗酒内3两宿。功能主治:风毒在骨节,疼痛不可忍。注意:忌牛肉、生葱。摘录:《医方类聚》卷二十四引《食医心鉴》
-
槐叶茶
别名:槐芽茶处方:嫩槐叶1斤(蒸)。制法:如造茶法,为末。功能主治:明目。主野鸡痔下血,肠风。兼疗诸风。摘录:方出《证类本草》卷十二引《食医心鉴》,名见《医方类聚》卷二十四
-
鸡子粥
处方:鸡子1枚,米1合。功能主治:小儿下痢不止,瘦弱。用法用量:煮米作粥,临熟,破鸡子相和,熟食之。摘录:《医方类聚》卷二五二引《食医心鉴》
-
鲫鱼粥
《圣惠》卷九十七:鲫鱼粥:处方:鲫鱼肉1斤,粟米3合(别煮粥)。功能主治:产后赤白痢,脐下痛,不下食。功能主治:和脏腑。主老人赤白痢,刺痛,不多食,痿瘦。用法用量:上相和煮作粥,下五味,椒、酱、葱调和。摘录:《养老奉亲》《医方类聚》卷二三八引《食医心鉴》:方名:鲫鱼粥组成:鲫鱼1斤半,红米3合。
-
牛蒡粥
处方:牛蒡根30克(或牛蒡子打碎20克)粳米60克白糖适量制法:将牛蒡根煎汁去渣取汁100克;功能主治:疏风散热,宣肺透疹,解毒消肿。适用于腮腺炎、咽喉炎、扁桃体炎以及麻疹透发不快。注意:小儿气虚、腹泻者慎用。主治:疮肿,小儿心脏积热,烦躁恍惚。制备方法:净洗,煮令烂,于盆中研令细,去筋脉,汁中即下米煮粥。
-
苍耳叶羮
《医方类聚》卷一八四引《食医心鉴》:苍耳叶羮:处方:苍耳叶1斤(嫩者),米2合。功能主治:五痔下血。用法用量:于豉汁中和米煮作羮,着盐椒、葱白,空心食之。用法用量:苍耳羮(《医统》卷八十七)。主治:中风,头痛湿痹,四肢拘挛痛。用豉1合,水2大盏半,煎豉取汁1盏半,入苍耳及五味,调和作羮,入酥食之。
-
丹鸡索饼
别名:丹雄鸡肉索饼、鸡肉索饼处方:丹雄鸡1只(治如食,作臛),面1斤。制法:上搜面作饼。功能主治:养胎脏。主胎漏下血,心烦口干。用法用量:丹雄鸡肉索饼(《圣惠》卷九十七)、鸡肉索饼(《寿亲养老》卷四)。摘录:《医方类聚》卷二二七引《食医心鉴》
-
石英磁石浸酒
名见《医方类聚》卷二十四引《食医心鉴》:组成:白石英5大两(泽州者),磁石5大两(无毛,连针多者10两亦得)。手足痹弱,不可持物,行动无力,及耳聋肾脏虚损。加减:欲加牛膝、丹参、杜仲,生地黄、吴茱萸、黄耆等药者,各自量冷热及所患,并随所有者加之,仍随所加有忌者即禁之,余者无忌。
-
羊肉腤(月替??)
《医方类聚》卷二三八引《食医心鉴》:组成:羊肉1斤。主治:产后虚羸无力,腹肚冷,血气不调,及伤风头疼。用法用量:如常法调和作腤(月替??)食之,煮羹亦得。制备方法:上切。
-
苏粥
概述:苏粥出《养老奉亲》。为《医方类聚》卷一三三引《食医心鉴》“苏浆水粥”之异名。别名:酥浆水粥、苏粥组成:土苏1两,米3合,浆水3升。主治:五淋小便不通,闭妨。用法用量:以浆水煮作粥,下苏,适寒温食之。附注:酥浆水粥(《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六)、苏粥(《养老奉亲》)。
-
郁李仁粥
主治:小儿水气,腹肚虚胀,头面浮肿,小便不利。方出《证类本草》卷十四引《韦宙独行方》,名见《养老奉亲》:方名:郁李仁粥组成:郁李仁12分(捣碎,水研取汁),薏苡仁(捣碎如粟米)3合。《医方类聚》卷二四七引《食医心鉴》:方名:郁李仁粥组成:郁李仁4分。功效:润肠通便,利水消肿。大便不通。
-
青头鸭羹
《医方类聚》卷一三三引《食医心鉴》:方名:青头鸭羹组成:青头鸭1只(治如食),萝卜根4两,冬瓜4两,葱白4两。主治:小便涩少疼痛。用法用量:上如常法羹煮,盐、醋调和,空心食,白煮亦佳。
-
猪肝羹
《医方类聚》卷二三八引《食医心鉴》:方名:猪肝羹组成:猪肝1具(切),红米1合。用法用量:上加葱白、盐、豉等,以肝如常法作羹食。《圣惠》卷九十七:方名:猪肝羹组成:猪肝1具,粟米1合。主治:妇女产后乳不下,闭闷妨痛。
-
野驼脂酒
《医方类聚》卷二十四引《食医心鉴》:方名:野驼脂酒组成:野驼脂1升(炼熟,滤去滓)。主治:风湿痹顽,五缓六急。用法用量:每日空心暖酒1盏,入野驼脂半两许,调下半匙,和服之。1日2次。制备方法:上炼滤。
-
紫苏子粥
《医方类聚》卷九十四引《食医心鉴》:方名:紫苏子粥组成:紫苏子半升(水淘,研,以水2升,滤取汁),米3合。主治:冷气心腹胀满,不能下食。用法用量:以紫苏汁和米煮粥,著盐、豉,空心食之。
-
蒲桃煎
《医方类聚》卷一三三引《食医心鉴》:方名:蒲桃煎组成:蒲桃(绞取汁)5合,藕汁5合,生地黄汁5合,蜜5合。主治:热淋,小便涩少,碜痛滴血。用法用量:上相和,煎如稀饧,食前服2-3合,日再服。
-
酿猪肚
《圣惠》卷九十七:方名:酿猪肚组成:饙猪肚1枚(净洗,去脂),杏仁1两(去皮尖,研),人参1两(去芦头),白茯苓1两,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干姜1分(炮裂),芜荑1分,汉椒1分(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莳萝1分,胡椒1分,黄牛酥1两,大枣21枚(去核,切),糯米5合(淘,看肚大小临时加减)。
-
昝殷
昝殷唐代妇产科学家。精医理,官至随军节度、医学博士,于宣宗大中(847-860年)年间收集有关经闭、带下、妊娠、坐月、难产、产后诸证之医方,编成《产宝》三卷。公元897年,周颋补益并序,现传本作《经效产宝》三卷,为我国现存最早之妇产科专书,另有《医方类聚》辑本。
-
羊肺羹
《寿亲养老新书》卷四方之羊肺羹:处方:羊肺1具(细切)羊肉120克(细切)功能主治:治下焦虚冷,小便频数。附注:羊肉羹(《医学入门》卷三)。羊肺味甘性平,养肺润燥,补肺气,通调水道。从本羹配羊肉来看,可见他所治之症,除肺气虚外,还兼有肾阳不足,临床可见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尿色清白等症状。
-
秤锤酒
处方:铁秤锤1枚(斧头铁杵亦得),酒1升。功能主治:产后血瘕,儿枕痛。用法用量:烧秤锤令赤,投酒中,良久去锤,量力服。摘录:《医方类聚》卷二三八引《食医心鉴》
-
高良姜粥
《圣惠》卷九十七:高良姜粥:处方:高良姜3两(锉),羊脊骨1具(捶碎)。功能主治:脾胃冷气,虚劳羸瘦,不能下食。霍乱,吐利腹痛。摘录:《医方类聚》卷九十四引《食医心鉴》《圣惠》卷九十六:方名:高良姜粥组成:高良姜半两(锉),粳米2合,陈橘皮半分(汤浸,去白瓤,末)。煎取1升半汁),青粱米4合(研淘)。
-
鲫鱼脍
《医方类聚》卷二三八引《食医心鉴》:鲫鱼脍:处方:鲫鱼1斤(作脍),莳萝1分,橘皮1分,芜荑1分,干姜1分,胡椒1分(作末)。功能主治:产后赤白痢,脐肚痛,不下食。用法用量:上以脍投热豉汁中良久,下诸末,调和食之。用法用量:上先将鱼切作薄片,以蒜、齑、椒、姜、盐拌和食之,不用别物兼食。
-
浆水粥
处方:白米2合。功能主治:小儿夜啼,小便不通,肚痛。用法用量:上以浆水煮白米作稀粥,临熟下葱白,和匀食之。摘录:《医方类聚》卷二六一引《食医心鉴》
-
巨胜酒
别名:巨胜浸酒处方:巨胜3升(炒),薏苡仁1升,生干地黄半升(切)。功能主治:风虚湿痹,脚膝无力,筋挛急痛,老人风虚痹弱,四肢无力,腰膝疼痛者。用法用量:巨胜浸酒(《圣济总录》卷二十)。摘录:《医方类聚》卷二十四引《食医心鉴》
-
鳢鱼脍
处方:鳢鱼不限多少。功能主治:痔下血不止,肛肠疼痛。用法用量:切作脍。以蒜齑食之。摘录:《医方类聚》卷一八四引《食医心鉴》
-
竹沥粥
处方:淡竹沥180毫升粟米150克功能主治:治妊娠烦闷。用法用量:以水煮粟米成粥,临熟下竹沥再煎,令稀稠适度,温服。摘录:《寿亲养老新书》卷四《医方类聚》卷二二七引《食医心鉴》:组成:粟米3合。功效:清热、化痰、开窍。主治:子烦。用法用量:上煮粥,临熟下淡竹沥3合,搅令匀,空心食之。
-
青梁子米粥
《医方类聚》卷一三三引《食医心鉴》:方名:青梁子米粥组成:青粱米1升,葱白(切)1升。主治:小便涩少,尿引茎中痛。用法用量:上于豆豉中煮作粥,食之。
-
猪心羹
《证类本草》卷十八引《食医心鉴》:方名:猪心羹组成:猪心1枚(切)。主治:产后中风,血惊邪,忧悸气逆。用法用量:于豉汁中煮,五味掺调,和食之。《圣惠》卷九十六:方名:猪心羹组成:猪心1枚(细切),枸杞菜半斤(切),葱白5茎(切)。主治:风邪癫痫,忧恚虚悸,及产后中风痫恍惚。
-
小豆叶羹
方出《证类本草》卷二十五引《食医心鉴》,名见《圣惠》卷九十六:方名:小豆叶羹组成:小豆叶1斤。主治:小便数。用法用量:于鼓汁中煮,调和作羹食之;煮粥亦佳。
-
萹竹叶羹
《医方类聚》卷一八四引《食医心鉴》:方名:萹竹叶羹组成:萹竹叶半斤。主治:痔疾下血。用法用量:于沸汤中煮作羹,着盐、椒、葱白调和,空心食下。制备方法:上切。
-
白树鸡粥
处方:白树鸡3两(洗泽,细切,一名白木耳),米3合,薤白5合(切)。功能主治:肠滑,赤白下痢。用法用量:上相和于豉汁中,煮作粥,空心食之。摘录:《医方类聚》卷一四一引《食医心鉴》
-
凫葵粥
处方:凫葵2斤,米半升。功能主治:利小便。主热淋。用法用量:上于豉汁中煮作粥。空心食之。摘录:《食医心鉴》
-
葛粉索饼
《圣惠》卷九十六:葛粉索饼:别名:葛粉羹处方:葛粉4两,荆芥1握,香豉2合。功能主治:中风。心脾热,言语謇涩,精神昏愦。用法用量:葛粉羹(《饮膳正要》卷二)。摘录:《圣惠》卷九十六《医方类聚》卷二十四引《食医心鉴》:方名:葛粉索饼组成:葛粉4两,荆芥1握。于荆芥汁中食之。
-
葛粉汤
处方:葛粉2两。功能主治:小儿壮热,呕吐不下食。用法用量:上以水3合相和,调粉于铜沙罗中令遍,沸汤中煮熟食之。摘录:《医方类聚》卷二六六引《食医心鉴》
-
黄雌鸡索饼
别名:黄雌鸡臛索饼处方:黄雌鸡随多少(炒,作臛)、面半斤,桂末1分,茯苓末1两。功能主治:五噎。饮食不下,喉中妨塞,瘦弱无力。用法用量:黄雌鸡臛索饼(《圣惠》卷九十六)。摘录:《医方类聚》卷一○六引《食医心鉴》
-
黄雌鸡粥
《圣惠》卷九十七:黄雌鸡粥:处方:黄雌鸡1只(未周年者,治之如法,以水1斗,煮取汁5升),杏仁10枚(汤浸,去皮尖双仁),熟干地黄3两(锉碎,与杏仁同研,用酒3合,研绞取汁),粳米3合。功能主治:益气,壮筋骨,补肾气。虚损,膀胱积冷。功能主治:膀胱虚冷,小便数不禁。主治:消渴口干,小便数。
-
鸡肠菜羹
处方:鸡肠草1斤。功能主治:小便数。用法用量:上于豉汁中煮,调和作羹食之;作粥亦得。摘录:方出《证类本草》卷二十九引《食医心鉴》,名见《医方类聚》卷一三六
-
糯米阿胶粥
处方:阿胶30克糯米100克红糖适量制法:先将糯米煮粥,待粥将熟时,放入捣碎的阿胶,边煮边搅匀,稍煮二三沸加入红糖即可。功能主治:滋阴补虚,养血止血,安胎,益肺。适用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及血虚、咯血、大便出血等。注意:连续服用可有胸满气闷之感觉,故宜间断服用。脾胃虚弱者不宜多用。主治:妊娠,胎动不安。
-
生芦根粥
20克粳米100克生姜2片制法:取鲜芦根洗净,切成小段,与竹茹同煎取汁,去渣,入粳米同煮粥,粥欲熟时加入生姜,稍煮即可(煮粥宜稀薄)。适用于妇女妊娠阻以及一切高热引起的口渴心烦、胃热呕吐或呃逆不止等症。摘录:《食医心鉴》《医方类聚》卷二四四引《食医心鉴》:组成:生芦根1两(净洗),红米1合。
-
黍米粥
处方:黍米40克(净淘)阿胶30克(炙,为末)功能主治:治年老体弱,下痢不止,日渐黄瘦无力,纳食减少。用法用量:煮粥,临熟下胶末调和。《医方类聚》卷二五二引《食医心鉴》:方名:黍米粥组成:黍米1合,鸡子1枚,蜡1分(细切)。主治:诸痢不愈。用法用量:煮黍米作稀粥,临熟入阿胶、蜡、羊脂,搅令消,空腹食之。
-
杏仁粥
方出《证类本草》卷二十三引《食医心鉴》,名见《医方类聚》卷一八四:组成:杏仁1两(去皮尖)。五痔下血不止。《圣济总录》卷一八八:方名:杏仁粥组成: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细研后,入黄牛乳3合,搅和,滤取汁),大枣(去核)7枚,桑根白皮(锉)1两,人参1两,生姜(切片)半两,粳米(净洗)3合。
-
薏苡仁粥
处方:薏苡仁30克粳米60克制法:将薏苡仁、粳米共同煮粥。功能主治:利湿,清热。摘录:《老老恒言》《医方类聚》卷二十四引《食医心鉴》:方名:薏苡仁粥组成:葱白1握,蔢诃1握,牛蒡根(切)5合,豉3合,薏苡仁(捣)3合。头痛心烦,苦不下食,手足无力,筋骨疼痛,口面,言语不正。筋脉挛急,不可屈伸,及风湿等。
-
猪蹄粥
15克粳米100克葱白2茎制法:先把猪蹄煎取浓汤,再煎通草、漏芦取汁,然后,用猪蹄汤和药汁同粳米煮粥,待粥将熟时,放入葱白稍煮即可。功能主治:通乳汁,利血脉。摘录:《寿亲养老新书》方出《外台》卷三十四引《广济》,名见《圣济总录》卷一九○:方名:猪蹄粥组成:母猪蹄4枚,土瓜根3两,通草3两,漏芦3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