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气化痰丸
橙皮苷、橙皮苷元或(和)其酯或盐有抗病毒作用,有助于艾滋病的治疗。生姜对炎症的早期、晚期均有明显抑制作用,生姜所含姜辣醇、姜辣烯酮及姜辣酮均能清除氧自由基、羟自由基,抑制肝匀浆脂质过氧化反应,抑制MDA生成,抑制H2O2溶血。治胸膈痞满,头目昏眩。检查: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8页)。
-
火痰
2.火痰即热痰,见《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多烦热燥结,头面烘热,或为眼烂喉闭,癫狂嘈杂,懊 怔忡,其色亦黄,宜清气化痰丸、清热导痰汤。”《症因脉治·外感痰症》:“燥痰之症,发热唇焦,烦渴引饮,喘咳短息,时作时止,吐咯难出,此外感燥痰之症也。”如竹叶石膏汤、二母石膏汤、二母二陈汤等方。
-
痰嗽
见《济生方·咳嗽》。《明医指掌》卷三:“痰嗽者,嗽动有声有痰,痰出嗽止是也。宜千缗汤、利膈化痰丸之类。”痰嗽可兼见胸膈痞满,寒热交作,面部虚浮等症,亦可用半瓜丸、清气化痰丸、黛蛤散等方;如咳痰发作,顿吐饮食,痰物俱尽始安者,属肝木克脾土、风痰壅盛,可用青州白丸子等方。参见痰咳、咳嗽条。
-
热痰
热痰病证名。言阴阳否隔,上焦生热,热气与痰水相搏,聚而不散,故令身体虚热,逆害饮食,头面噏噏而热,故云热痰也。”治宜清热化痰,用清气化痰丸、清热导痰汤。《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在心曰热痰,其色赤,结如胶而坚,多烦热,心痛,口干唇燥,喜笑,脉必洪,宜半黄丸。”④素有痰疾,因外感而喘咯咳唾者。
-
法制清气化痰丸
《校注妇人良方》卷五:法制清气化痰丸:处方:半夏南星(去皮、尖)白矾皂角干姜各120克上药先将白矾等三味用水1.25升,煎取750毫升,却入半夏二味,浸二日,再煮至半夏、南星无白点为度,晒干。制法:上为细末,竹沥1碗,生姜自然汁1酒盅,神曲细末1两,和面作糊丸,如小赤豆大。用药禁忌:脾胃虚弱者忌用。
-
五官科治痰九法
五官科治痰九法是干祖望老中医治疗因痰引起的五宫科疾病的九种方法:(1)清热痰,常用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方用理中化痰汤加减,药用干姜、半夏、白术、茯苓、苏子、高良姜、小茴香等。(7)攻顽痰,常用于室带长期肥厚等。方用礞石滚痰丸,药用礞石、沉香、大黄、海藻、海浮石、鳖甲、穿山甲等。
-
匝舌痛
匝舌痛病名。《咽喉经验秘传》:“此症乃受天地杀厉之气,中人脏腑,因痰火而成。故发则暴悍,为症非小。重则发为僵直,轻则发为反张。舌向上肿如热物者是,后包破者非。知左右或肿或不肿,面紫口白。”治宜清火涤痰。方用清气化痰丸加减。
-
痰咳
痰郁肺经,咳则涎多。或结胸者,二陈汤加枳、梗、栝楼、黄芩、贝母,甚者鹤顶丹;痰积流入肺脘,久咳不得睡者,兜铃丸;痰因宿食者,化痰丸;痰因酒湿者,蜂姜丸;全因酒者,瓜连丸;加痰甚,能食便秘者,小承气汤下之;不能食、便秘者,厚朴汤或滚痰丸疏导之。”单纯之痰咳,《简明医彀》用清金利肺汤治疗。参见痰嗽条。
-
视瞻有色证
视瞻有色证证名。系指自觉视物有某种颜色阴影的证候。可见于今之中心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眼底出血、癔病性弱视或里蒙等疾病。本病多由肝肾精血虚少或痰火湿热等所致。前者宜补益肝肾,方用知柏地黄丸加减;后者可用清气化痰丸加减。
-
塞喉风
系指喉风病影响吞咽的病证。《囊秘喉书》:“塞喉风,喉痹聚毒,喉涎稠实而发寒热。”本病多因湿热痰浊壅塞肺系所致。治宜清热祛痰,消肿止痛。方用温胆汤、清气化痰丸等加减。脓成时刺破排脓,外吹冰硼散。
-
目珠管
目珠管的病因病机:《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若风热痰饮,渍于脏腑,使肝脏血气蕴积,冲发于眼,津液变生结聚,状如珠管。”目珠管的症状:白睛表面突起透明小泡,不红不肿,状如晶亮之珠管。目珠管的治疗:目珠管治宜清热化痰,可清气化痰丸加减治疗。
-
目盳
目,或恶见火光,视见蜚蝇黄黑也。”由风邪痰热引起者,宜疏风清热祛痰,方用银翘散合清气化痰丸加减;由心气虚引起者,宜补益心气,方用补心汤合四君子汤加减。参见目昏条。
-
马喉痹
此病多因痰毒邪火熏蒸肺系,结于咽喉所致。症见喉间肿痛色红,呼吸、吞咽不利,痰涎壅盛,气促烦热,如“马喘”之状,甚或肿连腮颊。《诸病源候论》卷三十:“马喉痹者,谓热毒之气,结于喉间,肿连颊而微壮热,烦满而数吐气,呼之为马喉痹。”用五味消毒饮、仙方治命饮等加减。治宜泻火祛痰。方用清气化痰丸等方加减。
-
聚毒寒喉风
聚毒寒喉风病名。系指喉关聚毒,涎唾稠实,发热恶寒的病证。系十八种喉风症之一。分关上、关下。关上者依法治疗,方用温胆汤,清气化痰丸加减。关下者难治。参见喉风条。
-
风毒喉肿
风毒喉肿为病证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多由风热痰毒上冲,致咽喉肿痛,汤水难下,或身发寒热,或颈生瘰疬。治宜疏风解毒,清热涤痰。用清气化痰丸加荆芥、薄荷、防风、僵蚕等,或用小陷胸汤加减。
-
耳接
耳接为病名。多由痰火互结上攻所致。《脉因证治》:“耳接,耳边项上之块核。”治宜内服温胆汤加减。或外以五倍子、白芷等分为末,蜜调敷。若经久不愈者,宜用清气化痰丸酌加软坚散结、活血化瘀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