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是一种非正式领导者,指那些在团体中,构成消息和影响的重要来源,并能左右多数人态度倾向的少数人。尽管他们不是社团正式领袖,但他们往往消息灵通、精通时事,或足智多谋、在某个方面有出色的才干,或有一定的人际关系能力而获得大家认可并成为群众或公众的意见领袖。
-
犯罪表态
犯罪表态指与国家的刑事活动的准备相对抗的反社会态度,即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准备倾向。不同犯罪人的犯罪态度差异较大。犯罪态度的形成,是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影响,在较长时间的犯罪经历中逐渐形成。犯罪态度是由犯罪认知,反社会情感和犯罪行为倾向性三个方面的因素构成。
-
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egocentricity)①指人的一种个性特征。自我中心者为人处事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而不考虑别人的利益,不体会环境条件和他人的处境,完全从自己的角度,以自己的经验去认识和解决问题不能意识到别人对同一问题的态度和看法,似乎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就是他人的认识和态度。
-
宽容型父母
按发展心理学家鲍伦德(D.Baumrind)氏的分类,父母对子女的管教,因态度的差异而有四种不同有类型:(1)宽容型父母,(2)专制型父母(authoritarianparent);(3)威信型父母(authoritativeparent);不但容许他们自行安排其作息时间、金钱使用及交友活动等属于已身的生活事务,而且也容许他们参与讨论家庭中的事务。
-
泰然漠视
具有转换症状的癔症患者对自己的躯体功能障碍常表现为漠不关心的态度,19世纪的法国医生称之为泰然漠视。这种态度给人一种印象,似乎患者并不关注自身躯体功能的恢复,而是想保留症状从中获取某种利益。尽管患者本人并未意识到症状和利益之间的内在联系,但病理心理学家认为患者存在无意识动机。
-
迁移
一般地说,学习的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但迁移不仅表现为先前的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而且表现为后继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所以有人认为迁移是“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
性格的态度特征
人对客观现实的影响总是以一定的态度给予反应,客观对象和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人对客观现实进行反映时,性格的态度特征也是多种多样的。性格的态度特征主要是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方面的性格特征,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忠心耿耿或三心二意;善于交际或行为孤僻;正直或虚伪,富有同情心或冷酷无情,等等。自尊或自卑;
-
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roleplayingmethod)①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方法。如在商业心理研究中,通过扮演消费者进行市场消费规律的调查研究。②行为矫正的一种方法。如要改变服务员不良服务态度,可使他(她)扮演消费者,体验顾客购物的心理,从而转变原来的服务态度。
-
情绪的成熟
情绪的成熟(emotionalmaturity)情绪发展达到成人的水准,能对情绪予以合理的控制,并为社会所接受。情绪成熟的年龄因人而异。另外,情绪成熟还指在生长的任何阶段,情绪行为的表现与各发展阶段水平相吻合。对于经过缜密思考决定的问题和选择解决方法时,不论结果如何都能持冷静的态度;遇到挫折也能持客观的态度。
-
同感
同感(empathy),又译作“移情”、“共情”、“神入”“同理心”等。其含义是指设身处地地、像体验自己精神世界那样体验他人精神世界的态度和能力。即同感包括态度和能力两个方面,其核心是理解。
-
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jobburnout)又称职业枯竭、工作疲竭感、精疲力竭,是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伴随于长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而产生的心理综合症。
-
职业枯竭
职业枯竭又称职业倦怠(jobburnout)、工作疲竭感、精疲力竭,是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伴随于长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而产生的心理综合症。
-
工作疲竭感
工作疲竭感又称职业倦怠(jobburnout)、职业枯竭、精疲力竭,是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伴随于长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而产生的心理综合症。
-
精疲力竭
精疲力竭又称职业倦怠(jobburnout)、职业枯竭、工作疲竭感,是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伴随于长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而产生的心理综合症。
-
职业歧视
职业歧视(workplacediscrimination)是指一种以不平等态度对待某些员工的行为。歧视的目标较多地指向种族、阶级、职业、籍贯和性别等。
-
脉语
《脉语》脉学著作。一名《脉学精华》。明·吴崑撰。刊于1584年。本书论脉简要,颇有见地。作者对太素脉基本上持批评态度。书末附脉案格式,是对医者的诊病时书写病案所提出的具体要求。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
-
六务
六务养生名词。出清·沈子复《养病庸言》。谓病人调养时应该遵循的六种态度与行为,即知、忘、拒、看、耐、调燮。具体指知病因、忘忧虑、杜源防变、析转归、持耐心、调理日常生活等。
-
伏瘟证治实验谈
《伏瘟证治实验谈》为温病著作。蒋树杞撰于1920年。本书叙述伏瘟之病原、症状和诊断,并详论治法。作者有保守思想,对西医抱排斥贬抑的态度。现有《三三医书》本。
-
暗示
Jaspers认为,一个愿望、一个观念、一种情感、一个判断或一种态度在一个人的心中出现和起作用时,如果没有遇到任何相反的观念,相反的动机和相反的评价,就叫做暗示。所谓自我暗示,归根到底总是来源于别人,所以它和暗示并无实质性的不同。
-
六戒
六戒养生名词。出清·沈子复《养病庸言》。谓病人调养时应禁戒的六种态度与行为,即昧、忧、迎、急、愤、糟塌。与“六务”相对,参见该条。
-
拒忽型父母
拒忽型父母(rejecting-neglectingparent)属发展心理学家鲍伦德(D.Baumrind)氏所列父母四大类型之一。拒忽型父母的特征是,对子女管教时不是持拒绝的态度,就是对子女的行为置之不理,对子女的一切需求完全忽视。
-
动机性选择
动机性选择个体对赞同性信息的一种偏好心理。人们倾向于录求那些符合自己动机体系和态度结构中相类似的信息,以增强同类意识感(见"同类意识")。40年代末、50年代初,一些心理学家就将这种心理倾向称之为动机性选择。
-
群体结构
群体结构是群体中成员与成员之间的角色与地位体系的不同构成。一般情况是,一旦一个群体形成,其内部各个成员之间就形成了以地位为主要内容的相互关系,同时也出现了分化过程,构成了一个地位一角色差异系统。而恰恰正是这个地位一角色系统,规定着其内部成员的态度与行为。
-
宽容评价误差
宽容评价误差是在等级评定量表中使用所产生的误差。指评价者倾向于对评价对象给予过高评价而产生的误差,反之,给以过低评价而产生的误差叫严格评价误差。这与评价者自身的性格、经验等特点有关,也与对评价对象的印象、态度等有关。
-
镜像自我
镜像自我指从别人眼中反照出自我形象,自己的人格品质,认知特点以及社会、经济、政治地位等,不仅可以通过自省来加以认识,而且可以通过与他人交往,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态度来加以认识。俗话说:"要了解自己,别人就是一面镜子。"即是此意。
-
类妄想性幻想
类妄想性幻想指患者的妄想有较浓厚的想象色彩,富有情感性,有较大的现实性,有可能实现的成分,患者坚信程度差。妄想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明显受着周围人态度的影响。可见于癔症、反应性精神病、躁狂症等。
-
合理化
合理化是自我防御机制的一种方式,指对某些不能认可的态度,信念或行为赋予正当理由,使自我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