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草拾遗
概述:《本草拾遗》为中药著作,唐代陈藏器撰。主要内容:以《神农本经》虽有陶(弘景)苏(敬)补集之说,然遗逸尚多。《本草纲目》评价此书“博极群书,精核物类,订绳误谬,搜罗幽隐…”原书虽佚,但佚文可见于《证类本草》等书中。在线阅读:《证类本草》([宋]唐慎微)全文阅读:/guji/631/zhengleibencao/index.html
-
蕨
《全国中草药汇编》:蕨:拼音名:Ju 别名:蕨菜、如意菜、狼萁来源:凤尾蕨科蕨属植物蕨Pteridiumaquilinum(L.小羽片线形、披针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1-2.5cm,宽3-5mm,多数,密集;降气化痰。2.孟诜:令人脚弱不能行,消阳事,缩玉茎,多食令人发落,鼻塞目暗。附方:治肠风热毒:蕨菜花焙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
-
毛茛
《中医大辞典》·毛茛:毛茛为中药名,出自《本草拾遗》。花瓣5,倒卵状圆形,长6-11mm,宽4-8mm,黄色,基部有爪,长约0.5mm,蜜槽鳞片长1-2mm;1.抗菌:原白头翁素对革兰阳性及阴性菌和霉菌都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如对链球菌(1:60000),大肠杆菌(1:83000-33000)、白色念珠菌(1:100000)都有抑制作用。
-
錾菜
《全国中草药汇编》:錾菜:拼音名:Z nC i别名:白花益母草、山玉米来源:唇形科益母草属植物錾菜Leonuruspseudo-macranthusKitag.,以全草入药。(2)大花錾菜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垂周壁平直,非腺毛1-3细胞,长165-525 m,基部直径58-70 m,壁厚12-20 m,胞腔较窄,表面有细密螺纹及隐现疣状突起;主月经不调;
-
石蕊
别名:太白树、石花、石濡、蒙顶茶、石云茶。的枝状体。功能主治:清热化痰,凉血止血,祛风除湿。性冷,明目,不饥渴。主烦热不安,咽燥痰结,目昏翳障,热淋,黄疸。各家论述:1.《本草汇言》:石蕊,能去心热烦闷不安,肝热眼障失明,脾热唇口疮发,肺热咽喉痰结,肾热小便淋闭,凡诸虚火、火郁之症,咸宜用之。
-
麦奴
《全国中草药汇编》:麦奴:拼音名:M iN 别名:麦散黑粉、黑疸、麦子黑勃来源:真菌类担子菌纲黑粉菌科麦奴Ustilagonuda(Jens.)Rostr.,以冬孢子粉入药。备注:(1)此菌多侵染大麦和小麦。性味:辛;各家论述:1.《本草拾遗》:主热烦,解丹石、天行热毒。2.《本草纲目》:治阳毒温毒,热极发狂,大渴及温疟。
-
蒿雀
《全国中草药汇编》:蒿雀:拼音名:HāoQu 别名:青头鹀、青头雀来源:雀形目雀科青头鹀EmberizaspodocephalapersonataTemm.[E.personataTemm.],以肉入药。鲜用或晒干。生境分布:生态环境:多栖居于近河的灌丛中也见于林缘灌丛或公园中。肾经功能主治:壮阳;②治阳萎:青头雀肉煮食。治酒中毒,荤中毒,阳疡。
-
蚬壳
《全国中草药汇编》:蚬壳:拼音名:XiǎnK 别名:河蚬来源:软体动物门腹足纲蚬科河蚬Corbiculafluminea(Miiller),以贝壳入药。胃痛吞酸,湿疮;附方:①治反胃:田螺壳、黄蚬壳,二件不以多少,陈者尤佳,各烧成白灰。3.《本草拾遗》:烧灰饮服,治反胃吐食,除心胸痰水。5.《纲目》:化痰止呕,治吞酸心痛及暴咳。
-
针砂
《全国中草药汇编》:针砂:拼音名:ZhēnShā别名:铁粉来源:磨砺针时所得的细铁粉。(2)取本品约0.5g,置试管中,加盐酸5ml,振摇,使溶解,静置,取上清液1ml,滴加亚铁氰化钾试液7-8滴,发生深蓝色沉淀;健脾消积;泄泻下痢;风湿痹痛;2.《本草蒙筌》:治黄胖。5.《本经逢原》:治湿热脾劳黄病,消脾胃坚积黄肿。
-
合萌
《中医大辞典》·合萌:合萌为中药名,出自《中国药用植物志》。别名:合明草、水皂角、野含羞草、禾镰草、拉田草。来源:为豆种植物田皂角的全草。①《本草拾遗》:主暴热淋、小便赤涩,小儿疾病。疗螬疳,黄疸,敷肿毒。⑤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消滞。(《中藏经》)⑤治荨麻疹:合萌适量,煎汤外洗。
-
鷩雉
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B Zh 别名:赤鷩(《山海经》),鵕鸃(《汉书》),采鸡(《逸周书》),锦鸡(《禽经》),金鸡(《纲目》)。外侧尾羽呈桂黄色和黑褐色波状横斑相间状;次级飞羽及其覆羽均黑色而缀以栗色;翼上黑斑更粗;生境分布:平时常单独或成对栖息于多岩的山地及岩坡,出没于矮树丛和竹林间。
-
鸊鷉
《*辞典》:鸊鷉: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B Tī别名:鷉、须赢(《尔雅》),刁鸭(《食疗本草》),油鸭(《纲目》),水鸰仃(《医林纂要》),水葫芦(《中国动物图谱 鸟类》)。初级、次级飞羽灰褐色,初级飞羽尖端灰黑色,次级飞羽尖端白色;归经:《本草撮要》:入手太阴、足少阴经。②《饮膳正要》:补中益气。
-
常春藤子
《*辞典》:常春藤子: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Ch nɡChūnT nɡZǐ来源:为五加科植物常春藤的果实。秋后采集。性味:《本草拾遗》:甘,温,无毒。功能主治:《本草拾遗》:主风血羸者,腹内诸冷血闭,强腰脚,变白。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
-
赤翅蜂
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Ch Ch Fēnɡ来源:为胡蜂科昆虫赤翅蜂的全虫。触角1对,细长弯曲。腹部黄褐色,呈长椭圆形,各腹节之中央及后半均有黑褐色的横纹。生境分布:多集于杉、桧林中,至7、8月间,营巢产卵,幼虫孵化后于9月间化蛹而渐变为成虫。毒性:有小毒。功能主治:主蜘蛛咬及疔肿、疽病疮。
-
刺榆
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C Y 别名:枢(《诗经》),荎(《尔雅,),柘榆、梗榆(《广雅》),钉枝榆(《中国树木分类学》),刺梅(《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来源:为榆科植物刺榆的根皮、树皮或嫩叶。幼枝灰褐色,具密毛或疏生柔毛,有粗长的刺。雌蕊歪生,花柱2裂。生境分布:生于山麓、路旁、村落附近。
-
刺榆皮
出处:1.刺榆皮入药,始载于《本草拾遗》,云“江东有刺榆,天大榆,皮入用不滑,刺榆秋实。”拼音名:CìYúPí来源:药材基源:为榆科植物刺榆的树皮、根皮。小枝具粗而长的枝刺,刺长1.5-8cm,刺上有淡褐色的皮孔。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麓、山坡路旁,通常栽植于村落附近。性味:苦;性微寒功能主治:解毒消肿。
-
地锦
《中医大辞典》·地锦:地锦为中药名,出自《本草拾遗》,为《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记载的爬山虎之别名。①治风湿关节疼痛,偏头痛,半身不遂,痛经,产后血瘀,腹生结块。叶阔卵形,长10~①《本草拾遗》:"主破老血,产后血结,妇人瘦损,不能饮食,腹中有块,淋沥不尽,赤白带下,天行心闷,并煎服之,亦浸酒。
-
丁榔皮
《全国中草药汇编》:丁榔皮:拼音名:DīnɡL nɡP 别名:丁木树、白对节子来源:山茱萸科灯台树属植物梾木CornusmacrophyllaWall.,以树皮入药。)Sojak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剥取树皮,切段,晒干。性味:味苦;利湿止泻。2.《陕西中草药》:祛风止痛,通经活络。治筋骨疼痛,腰腿痛,肢体瘫痪。摘录:《中华本草》
-
冬青子
功能主治:功在补肾滋阴,养肝明目。主治阴虚内热,腰膝酸软,眩晕,目昏,耳鸣,消渴,遗精,须发早白,尿血,老人大便虚秘。冬青科植物冬青的果实·《*辞典》·冬青子: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DōnɡQīnɡZǐ别名:冬青实(《本草图经》),冻青树子(《濒湖集简方》)。"归经:①《本草汇言》:"入足厥阴经。
-
杜鹃
《全国中草药汇编》:杜鹃:拼音名:D Juān别名:杜鹃花、红杜鹃、映山红、艳山红、艳山花、清明花来源:为杜鹃花科杜鹃花属植物杜鹃RhododendronsimsiiPlanch.,以根、叶及花入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闭经;尾羽灰黑色,尾羽中央沿羽轴有白色小斑,在外侧者有白色横纹。性味:《纲目》:肉:甘,平,无毒。
-
枫香树皮
《*辞典》:枫香树皮:出处:《唐本草》拼音名:FēnɡXiānɡSh P 别名:枫皮(《本草拾遗》),枫香木皮(《纲目》)。②《本草拾遗》:性涩。功能主治:治泄泻,痢疾,大风癞疮。③《日华子本草》:止霍乱。刺风、冷风,煎汤浴之。(《本草汇言》)②治大风癞疮:枫香木皮,烧存性,和轻粉各等分,为细末,麻油调搽。
-
覆盆子叶
《*辞典》:覆盆子叶: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F P nZiY 别名:西国草(《海上集验方》)。附方:①治牙疼:覆盆子嫩叶捣汁,点目眦三、四次。(《摘元方》)②治眼睛不见物,冷泪浸淫不止,及青盲、天行目暗:西国草,日暴干,捣令极烂,薄绵裹之,以乳汁浸如人行八、九里久用,点目中,即仰卧,禁酒、油、面。
-
柑
《*辞典》:柑: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Gān别名:金实(马琬《食经》),柑子(《开宝本草》),木奴(《纲目》),瑞金奴(《群芳谱》)。来源:为芸香科植物茶枝柑、瓯柑等多种柑类的成熟果实。性味:甘酸、凉。①崔禹锡《食经》:食之下气,主胸热烦满。①《本草衍义》:脾肾冷人食其肉,多致藏寒或泄利。
-
柑皮
《*辞典》:柑皮: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GānP 别名:广陈皮、新会皮(《药性切用》),陈柑皮(《本草求原》)。生境分布:主产广东、广西。此外,福建等地亦产。性味:①《七卷食经》:小冷。①崔禹锡《食经》:主上气烦满。注意:①《食疗本草》:多食令人肺燥、冷中、发痃癖。②《日华子本草》:多食发阴汗。
-
葛藟汁
《*辞典》:葛藟汁: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GěLěiZhī来源:为葡萄科植物葛藟的藤汁。叶互生,阔卵形或三角状卵形,长5~生境分布:生长于山地灌丛内或林缘。①《别录》:主补五脏,益气,续筋骨,长肌肉,去诸痹。②崔禹锡《食经》:食之补五脏,以薯蓣为粉和汁煮作粥食,主哕逆。又合白蜜食之益人。
-
菰米
《*辞典》:菰米: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GūMǐ别名:雁膳(《管子》),菰粱(《楚辞》),安胡(《七发》),蒋实(《楚辞》王逸注),茭米(孙炎),黑米(《杜工部集》),雕胡米(《本草图经》),雕菰(《纲目》),茭白子(《江苏植药志》)。生境分布:产江苏等地。性味:①《本草拾遗》:性冷。
-
海虾
伊势虾肌肉水提出物中,含以下各种物质(每公斤新鲜肌肉所含克数):6-羟基嘌呤0.16,精氨酸5.2,组氨酸0.013,赖氨酸0.35,甜菜碱2.4,丙氨酸0.35,脯氨酸0.1,牛黄酸少量,乳酸0.2,酪氨酸也存在。有补肾壮阳,通乳抗毒、养血固精、化瘀解毒、益气滋阳、通络止痛、开胃化痰等功效;与海虾相克的食物虾忌与某些水果同吃。
-
海鹞鱼
《*辞典》:海鹞鱼: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HǎiY oY 别名:蕃蹹鱼(《魏武食制》),邵阳鱼、石蛎(《本草拾遗》),少阳鱼(宁原《食鉴本草》),荷鱼、鲼鱼、鯆魮鱼(《纲目》),蒲鱼(《本草求原》),锅盖鱼(《随息居饮食谱》)。上下颌牙齿呈铺石状。功能主治:宁原《食鉴本草》:治男子白浊膏淋,玉茎涩痛。
-
海鹞鱼齿
《*辞典》:海鹞鱼齿: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HǎiY oY Chǐ来源:为魟科动物赤魟等的牙齿。性味:《本草拾遗》:无毒。功能主治:《本草拾遗》:主瘴疟,烧令黑,末,服二钱匕。摘录:《*辞典》
-
合子草
《中医大辞典》·合子草:合子草为中药名,出自《本草拾遗》。2.捣敷治蛇咬伤,疮疡肿毒;《*辞典》·合子草: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HéZǐCǎo别名:鸳鸯木鳖、水荔枝、盒儿藤(《百草镜》),盒子草(《纲日拾遗》),无白草(《上海常用中草药》)。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
-
胡颓子根
《*辞典》:胡颓子根: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H Tu ZǐGēn别名:牛奶根(《分类草药性》),贯榨根(《浙江民间草药》),叶刺头(《泉州本草》)。来源:为胡颓子科植物胡颓子的根。(《浙江民间草药》)⑤治产后腹痛下痢:胡颓子根二两,红糖一两,水煎服(《闽东本草》)⑥治脾泄泻痢:胡颓子根三至五钱。川连二钱。
-
槐枝
化学成份:含芸香甙。功能主治:治崩漏带下,心痛,目赤,痔疮,疥疮。①《别录》:主洗疮及阴囊下湿痒。④《本草图经》:春采嫩枝,煅为黑灰,以揩齿去蚛;⑥《纲目》:治赤目,崩漏。浸酒或入散剂。附方:①治崩中或赤白,不问年月远近:槐枝,烧灰,食前酒下方寸匕。(《传信方》)③治九种心痛:新生槐枝-握,去两头。
-
黄土
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Hu nɡTǔ别名:好土(《本草拾遗》),好黄土(《东医宝鉴》)。去瘀血,续绝伤。(《千金方》)⑥治牛马肉毒及肝毒:好土三升,水煮清,一升服。(《肘后方》)各家论述:《本草经疏》:黄土,入药治泻痢冷热赤白,腹中热毒绞结痛者,取其味甘而气和,能安和脾胃,止下血及解百毒也。
-
稷米
概述为禾本科植物黍的种子之不粘者。出处《别录》拼音名JìMǐ别名粢米、穄米(《补缺肘后方》),糜子米(《饮膳正要》)。性味甘,平。"③《本草拾遗》:"性冷。"归经入脾、胃经。"入手足太阴、阳明经。"功能主治和中益气,凉血解暑。"②《千金·食治》:"益气安中,补虚和胃,宜脾。注意《日华子本草》:"多食发冷气。
-
接骨木根
《*辞典》:接骨木根: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JiēGǔM Gēn来源:为忍冬科植物接骨木的根或根皮。治跌打损伤、热痢及黄疸。研末为丸或浸酒。(《植物名实图考》)③治筋骨折伤:鲜接骨木根皮(或鲜叶)二至五两,黄栀子一两,共捣烂,黄酒适量,炒热,按伤处大小摊药于布上,骨折复位后即以上药敷患处,夹板固定。
-
接骨木叶
《*辞典》:接骨木叶: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JiēGǔM Y 来源:为忍冬科植物接骨木的叶片。③《吉林中草药》:祛风,活血行瘀,止痛,利尿。附方:①治跌伤骨折:鲜接骨木叶一握,黄枝子五钱,和老酒或红糟捣烂敷贴。(江西《草药手册》)④治筋骨疼痛,跌打损伤,扭腰岔气,大骨节病:接骨木茎叶适量,煎水熏洗。
-
金线草根
《*辞典》:金线草根:出处:《四川常用中草药》拼音名:JīnXi nCǎoGēn别名:海根(《本草拾遗》),铁棱角三七、铁箍散(《浙江天日山药植志》),蓼子七(《四川常用中草药》),土三七、铁拳头(江西《草药手册》)。泡酒或炖肉。(《四川中药志》)②治跌打损伤:鲜金线草根一至一两五钱。水煎,糖调服。
-
井口边草
《中医大辞典》·井口边草:井口边草为中药名,出自《本草拾遗》,为《植物名实图考》记载的凤尾草之别名。入肝、肾、大肠经。1.治湿热痢,泄泻,黄疸,淋浊,带下,鼻衄,吐血,尿血,便血,崩漏,感冒发热,咽喉肿痛,乳腺炎。来源:为风尾蕨科植物亮凤尾蕨的全草。①《滇南本草》:"治跌打损伤,筋断骨碎,敷患处;
-
君迁子
《全国中草药汇编》:君迁子:拼音名:JūnQiānZǐ别名:软枣、红蓝枣、黑枣来源:柿树科君迁子DiospyroslotusL.,以果入药。一种小圆如指头大拼音名:JūnQiānZǐ别名:梬枣、小柿、(木耎)枣、牛奶柿、软枣、丁香柿、红蓝枣来源:药材基源:为柿科植物君迁子的果实。单叶互生;2.《海药本草》:主消渴,烦热,镇心。
-
羚羊肉
《*辞典》:羚羊肉: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L nɡY nɡR u来源:为牛科动物赛加羚羊等的肉。性味:《纲目》:甘,平,无毒。功能主治:①孟诜:和五味子炒之,投酒中经宿,饮之,治筋骨急强,中风。②《本草拾遗》:主蛇咬,恶疮。
-
马齿
《*辞典》:马齿:出处:《别录》拼音名:MǎChǐ别名:马牙(《本草拾遗》)来源:马科动物马的牙齿。性味:《纲目》:甘,平,有小毒。功能主治:治惊痫,疔疮,牙痛。②《本草拾遗》:烧作灰,唾和,绯帛贴丁肿上,根出。外用:烧灰研末调敷。(《唐瑶经验方》)④治内痈未作头者:马牙灰和鸡子涂之,干则易。
-
梅叶
《*辞典》:梅叶: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M iY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梅的叶片。性味:《纲目》:酸,平,无毒。功能主治:《日华子本草》:煎浓汤,治休息痢并霍乱。附方:治月水不止:梅叶(焙)、棕榈皮灰各等分。每服二钱,酒调下。(《圣济总录》)摘录:《*辞典》
-
猕猴桃藤中汁
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M H uT oT nɡZhōnɡZhī来源:为猕猴桃科植物猕猴桃茎中的液汁。化学成份:茎含氨基酸,有多量的精氨酸和相当量的赖氨酸、亮氨酸、丙氨酸及天门冬酰胺。性味:《纲目》:甘,寒,无毒。功能主治:《本草拾遗》:下石淋,主胃闭(一作 反胃 ),取汁和姜汁服之。
-
墨
痈肿发背。(《梅师集验方》)③治天行毒病鼻衄,是热毒,血下数升者:好松烟墨捣之,以鸡子白和丸,丸如梧桐子大,水下,一服十丸,并无所忌。(《僧深集方》)④治崩中、漏下青黄赤白:好墨末一钱匕,服。(《千金方》)各家论述:①《本经逢原》:墨,止吐衄血逆上行,或生藕汁,或莱菔汁,或鲜地黄自然汁磨服即止。
-
牡荆茎
《*辞典》:牡荆茎:出处:《别录》拼音名:MǔJīnɡJīnɡ别名:牡荆条(《安徽药材》)。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牡荆的枝条。功能主治:治感冒,风湿,喉痹,疮肿,牙痛。外用:煎水洗或含漱。附方:①治风牙痛:牡荆茎同荆芥、荜茇煎水漱。(《纲目》)②治脚气诸病:用荆茎于坛中烧烟,熏涌泉穴及痛处,使汗出则愈。
-
牡荆沥
《*辞典》:牡荆沥: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MǔJīnɡL 别名:牡荆汁(《登真隐诀》)。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牡荆的茎汁。归经:《本草汇言》:入手少阴、太阴,足阳明、厥阴经。②《本草抬遗》:饮之去心闷,烦热,头风旋,目眩,心头漾漾欲吐,卒失音,小儿心热惊痫;(《千金方》)④治喉痹:烧荆汁服之。
-
牡蛎肉
化学成份:近江牡蛎与大连湾牡蛎肉含糖元63.55%,牛磺酸1.3%,10种必需氨酸1.3%,无机盐(铜、锌、锰、钡、磷、钙)17.6%,谷胱甘肽,维生素A、B1、B2、D及F(即亚麻酸和亚油酸)。②《本草拾遗》:煮食,主虚损,妇人血气,调中,解丹毒。③《医林纂要》:清肺补心,滋阴养血。②《本草求原》:脾虚精滑忌。
-
楠材
出处:楠木一名,最早见于《肘后方》,梁《别录》称楠材,唐《本草拾遗》称"楠木枝叶"。叶片椭圆形,少为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7-11cm,宽2.5-4cm,先端渐尖,或呈镰状,基部楔形,上面光亮无毛或沿中脉下半部有柔毛,下面密被短柔毛,脉上被长柔毛。6月份均有成虫出现,4月中下旬为盛发期,用621烟剂熏杀成虫。性味:辛;
-
楠木
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N nM 别名:楠材(《别录》)来源:为樟科植物楠木的木材及枝叶。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性味:辛,温。附方:①治霍乱心腹胀痛,烦满短气,未得吐下:楠,大如掌者削之。(《肘后方》)③治聤耳,通耳脓水出,日夜不止:楠木一分(烧灰),花胭脂一分。细研为散,纳于耳中。
-
牛脾
《*辞典》:牛脾: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Ni P 别名:牛连贴(《滇南本草》)。功能主治:健脾消积。②《滇南本草》:水牛连贴,健肿开胃,消积磨宿食,宽中醒脾,消痞满、胸胀。附方:①治小儿脾胃不好,或吐或泻,伤食不思饮食,面黄肌瘦,目无睛光:水牛连贴(新瓦焙黄色)一两,鸡肫皮(焙黄色)一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