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药本草
《海药本草》为中药著作,五代前蜀李珣撰。见《通志·艺文略》。五卷(一说二卷)。李珣(公元907~960年)。本书杂记南海郡县药物的产地及功能主治,原书已佚。
-
藤黄
《全国中草药汇编》:藤黄:拼音名:T nɡHu nɡ别名:海藤、玉黄、月黄来源:藤黄科藤黄GarciniahamburgyHook.f.,以胶树脂入药。注意:有大毒。跌打肿痛;(《救生苦海》消毒方)④治跌打损伤,肿毒危重之症,内服外敷皆效:牛黄、冰片各二钱半,阿魏、雄黄各一两,生大黄、乳香、没药、儿茶、天竺黄、血竭、参三七各二两。
-
皋芦
《*辞典》:皋芦: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GāoL 别名:过罗、拘罗、物罗(《南越志》),瓜芦(陶弘景),苦艼(《南越笔记》)。子房上位;蒴果扁圆形。生境分布:分布云南、四川等地。功能主治:治头痛烦热,喉痛,淋病,①《本草拾遗》:煮为饮,止渴明目,除烦,不睡,消痰。③《纲目》:噙咽清上膈,利咽喉。
-
桄榔面
《*辞典》:桄榔面: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GuānɡL nɡMi n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桄榔树干髓部的淀粉。将树干割断,去皮,取髓部晒干,磨粉。性味:《纲目》:甘,平,无毒。功能主治:《海药本草》:作饼炙食,补益虚羸乏损、腰脚无力。
-
海红豆
《*辞典》:海红豆:出处:《海药本草》拼音名:HǎiH nɡD u来源:为豆科植物海红豆的种子。萼钟形,5齿裂,长约5毫米,与花柄同被金黄色柔毛;雄蕊10,分离,花药卵形;种子油中含油酸、亚油酸、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和少量廿四酸等。功能主治:《海药本草》:主人黑皮鼾蹭,花癣,头面游风,宜入面药及澡豆。
-
海松子
《*辞典》:海松子:出处:《开宝本草》拼音名:HǎiSōnɡZǐ别名:松子(《海药本草》),松子仁(《本草衍义》),新罗松子(《纲目》)。附方:①治风痹寒气,虚羸少气,及五脏劳伤,咳嗽吐痰,骨蒸盗汗,心神恍惚,饮食不甘,遗精滑泄:松实仁八两,麦门冬(不去心)一斤,金樱子、枸杞子各八两,熬膏,少加炼蜜收。
-
黄矾
《*辞典》:黄矾:出处:《唐本草》拼音名:Hu nɡF n别名:金线矾(《海药本草》),鸡矢矾(《本草蒙筌》)。化学成份:主要含硫酸铁;③李杲:治阳明风热牙疼。附方:①治痔瘘肿痛,脓血不止:黄矾三两,乌蛇六两(酒浸,去骨、皮,炙令黄),黄耆三两(锉),枳壳二两(麸炒微黄,去瓤),骆驼胸前毛三两半(烧灰)。
-
君迁子
《全国中草药汇编》:君迁子:拼音名:JūnQiānZǐ别名:软枣、红蓝枣、黑枣来源:柿树科君迁子DiospyroslotusL.,以果入药。一种小圆如指头大拼音名:JūnQiānZǐ别名:梬枣、小柿、(木耎)枣、牛奶柿、软枣、丁香柿、红蓝枣来源:药材基源:为柿科植物君迁子的果实。单叶互生;2.《海药本草》:主消渴,烦热,镇心。
-
榈木
《*辞典》:榈木: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LǘM 别名:花梨木(《琼州府志》),青皮树、青豆风柴、青龙捆地、相思树(《湖南药物志》),鸭公青,三钱三、青竹蛇(江西《草药手册》)。治症瘕,赤白漏下,产后瘀血腹痛,跌打损伤。①《本草拾遗》:主破血,血块,冷嗽,并煮汁及热服。④避孕:花榈木根三钱。
-
绿盐
《*辞典》:绿盐:出处:《唐本草》拼音名:LǜY n别名:石绿(《海药本草》),盐绿(《纲目》)。①《唐本草》:主目赤、泪,肤翳眵暗。②《海药本草》:主明目消翳,点眼;及小儿无辜疳气。注意:不宜内服。(《圣惠方》)②治齿漏疳,虫蚀齿疼痛,出脓水不绝:盐绿、麝香(细研)、黄连(去须)各一分,石胆一钱。
-
没食子
《*辞典》:没食子:出处:《海药本草》拼音名:M iSh Zǐ别名:墨石子(《雷公炮炙论》),无食子(《药性论》),没石子(《子母秘录》),无石子(《酉阳杂俎》),麻茶泽(《方舆志》)。雌虫的腹下有直沟,中藏产卵器。归经:入肺、脾、肾经。③《海药本草》:主肠虚冷痢,益血生精,和气安神,治阴毒痿,烧灰用。
-
楠木皮
《*辞典》:楠木皮:出处:《海药本草》拼音名:N nM P 来源:为樟科植物楠木的树皮。性味:《海药本草》:味苦,温,无毒。功能主治:《海药本草》:主霍乱吐泻,小儿吐乳,暖胃正气,并宜煎服。
-
楸木皮
《*辞典》:楸木皮: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QiūM P 别名:楸白皮(《千金方》)。子房上位,花柱1,柱头2裂。蒴果细长,长25~种子狭长椭圆形,长约1厘米,宽约2毫米,两端簇生一列长白柔毛。生境分布:生于肥沃的山地。功能主治:治痈肿疮疡,痔瘘,吐逆,咳嗽。②《海药本草》:主消食,涩肠下气及上气咳嗽。
-
蚺蛇胆
《*辞典》:蚺蛇胆: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R nSh Dǎn来源:为蟒蛇科动物蟒蛇的胆。归经:①《本草经疏》:入手少阴、足厥阴、阳明经。②治小儿急疳痒,随爪(抓)作疮,瞬息大如钱:蚺蛇胆三大豆许,黄矾、白矾灰、芦荟、麝香各一钱。肝开窍于目,肝热则目肿痛,入肝泄热,则肿痛除矣。
-
莎木面
原形态:西谷椰子,又名:莎木(《本草拾遗》),沙孤(《东西洋考》)。叶为羽状,颇似椰子。生境分布:南洋群岛一带多栽培。淀粉晒至未十分干燥时,破碎后纳诸布袋中,摇成细粒,再行晒干,即为西国米。性味:甘,温。①《海药本草》:平温,无毒;功能主治:温中健脾。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①《本草拾遗》:温补。
-
师实
出处:出自《海药本草》。拼音名:ShīShí英文名:SieveSedge别名:自然谷、禹余粮、师草实、海米、砂贡子来源:药材基源:为莎草科植物砂钻苔草的果实。雌雄异株;雌穗状花序长卵状,长4-5cm,宽2-4cm,鳞片革质,多脉,先端渐狭成芒,边缘有小锯齿。性味:味甘;胃经功能主治:健脾益气;降逆止呕。主脾胃虚弱;
-
蒒实
出处:《海药本草》拼音名:ShīSh 别名:自然谷、禹余粮(张华《博物志》),师草实(《本草拾遗》),砂贡子(《中国经济植物志》)。秆三棱形,高10~小穗多数,集生成头状花序;鳞片褐黄色,卵形或长圆状卵形,近乎披针形,先端渐狭为粗糙的刺,囊苞暗褐色,披针形,长10~归经:《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阳明经。
-
莳萝子
《*辞典》:莳萝子:出处:《海药本草》拼音名:Sh Lu Zǐ别名:时美中(侯宁极《药谱》),莳萝椒(《本草蒙筌》),小茴香(《纲目》),瘪谷茴香(《本草正义》),土茴香(《中药志》)。治痧秽呕逆,腹中冷痛,寒疝,痞满少食。⑤《随息居饮食谱》:温胃健脾,散寒止痛,杀虫消食,调气止呕,定腰、齿疼,解鱼肉毒。
-
松子仁
PineNut(Pinuspinea)松子为为松科松属植物中的华山松、红松、马尾松的种仁。松子仁的别名海松子、新罗松子、松子、罗松子、红松果松子仁的营养价值1.松子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亚麻油酸等,能降低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2.便溏、精滑、咳嗽痰多、腹泻者忌用;具有滋阴养液,补益气血,润燥滑肠之功效;
-
无漏子
《*辞典》·无漏子: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WúLòuZǐ别名:海枣(《南方草木状》),波斯枣(《本草拾遗》),番枣(《岭表录异》),千年枣(《开宝本草》),金果、苦鲁麻枣、万年枣(《辍耕录)),万岁枣(《大明一统志》),紫京(《南越笔记》),无漏果(《纲目拾遗》),枣椰子(《中国树木分类学》)。
-
无名木皮
《*辞典》:无名木皮:出处:《海药本草》拼音名:W M nɡM P 来源:为漆树科植物无名木的树皮。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无名子条。性味:《海药本草》:辛,大温,无毒。功能主治:《海药本草》:主阴肾萎弱,囊下湿痒,并宜煎取其汁小浴。
-
越王余筭
骨针在显微镜下呈淡黄色。药理作用:1.抗心律失常作用,鳞灯心柳珊瑚中含有三丙酮胺(TAA),该化合物以23.2-75mg/kg剂量给小鼠、大鼠、豚鼠及家兔腹腔或静脉注射,均显着拮抗氯化钡、氯化钙、氯信和毒毛花甙G等药物及电刺激、机械结扎所造成的实验性心律失常,特别对抗乌头碱诱发的大鼠室颤作用尤为显着。性味:味咸;
-
越王余算
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Yu W nɡY Su n别名:越王竹(《南方草木状》),海柳(《动物学大辞典》),白珊瑚(薛德焴《系统动物学》)。根呈圆柱形的柄,常插在海底的泥沙中;生境分布:着生于海底岩礁间。性味:①《本草拾遗》:咸,平,无毒。②《海药本草》:主水肿浮气,结聚,宿滞不消,腹中虚鸣,并宜煮服之。
-
海白菜
概述海白菜为藻类植物石莼科孔石莼的藻体,藻体碧绿色,单独或丛生,高10~2.孕妇及脾胃虚寒者应忌食慎食。《海药本草》载“主风秘不通、五鬲气并小便不利、脐下结气、宜煮汁饮之。”颈项淋巴结肿大者,可将石莼、蛎菜、昆布、大青叶各15克。水肿、小便不利者,可将石莼、蛎菜、车前草各15克,水煎服。
-
地棕根
概述:地棕根为中药名,出自《分类草药性》,为《海药本草》记载的仙茅之别名。性味归经:辛,温,有小毒。功能主治:功在温肾壮阳,散寒除湿。主治阳痿精寒,小便失禁,遗尿,崩漏,寒湿痹痛,腰膝酸软,胃腹冷痛;药理作用:仙茅能增强体液免疫功能,对内分泌系统有抑制作用,具有抗癌、抗菌作用。
-
砗磲
《*辞典》:砗磲:出处:《海药本草》拼音名:ChēQ 别名:车渠(《海药本草》)来源:为砗磲科动物鳞砗磲或其同属动物的贝壳。左壳主齿和后侧齿各1个。生境分布:生活在潮间带珊瑚礁间。性味:①《海药本草》:大寒,无毒。功能主治:《海药本草》:主安神,解诸毒药及虫螫。以玳瑁一片,车渠等同,以人乳磨服。
-
李珣
李珣五代时医家(907-960年)。字德润,梓州(今属四川)人。本波斯之祖籍,于隋代来华,入唐后改姓李。颇爱文学,后亦好医学,尤精本草。专门收集由国外输入之药物,编成《海药本草》,载入海桐皮、天竺桂、没药等外来药。原书早佚,受到后世医家尊重而予以摘录,《证类本草》、《本草纲目》均有佚文。
-
大巢菜
1.治肾虚腰痛,遗精,黄疸,浮肿,鼻衄,月经不调,便秘。巢菜碱苷可抗心律失常。16个,矩形或倒披针形,顶端截形或凹,并具细尖,基部楔形,两面均被稀疏的黄色短柔毛,长8~性味:甘辛,寒。治肾虚遗精,腰痛,湿热黄肿。(《四川中药志》)④治夜梦遗精,心慌心跳:野麻豌、黄精、天冬、朱砂、仙茅、杜仲。
-
丁香树皮
《*辞典》:丁香树皮:出处:《海药本草》拼音名:DīnɡXiānɡSh P 别名:丁皮(《纲目》),丁香皮(《本草求原》)。性味:《纲目》:辛,温,无毒。功能主治:治中寒脘腹痛胀,泄泻,齿痛。②《纲目》:心腹冷气诸病,方家用代丁香。③《本经逢原》:治腹胀、恶心,泄泻虚滑,水谷不消。
-
回族医药
回族医药的历史:回族医药又称回回医学,由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孕育而生,最早可追溯到西汉,张骞、甘英先后出使西域,其发展与兴盛则始于唐。当时唐人称阿拉伯人为大食人。到唐末五代时,回族医药家李珣著成药学著作《海药本草》,之所以用“海药”命名,是因其所收录的药物多来自海外。
-
无食子
概述:无食子为中药名,出自《药性论》,即《海药本草》记载的没食子的别名。性味归经:苦,温。入肺、脾、肾经。1.治泻痢不止,便血,遗精,咳嗽,咯血,盗汗。2.治创伤出血及疮疡久不收口,研末撒或调敷;齿痛,以少量用药棉包裹,置患处咬紧,可止痛。药理作用:丁香酸有抗细菌和抗真菌的作用。
-
钗子股
《全国中草药汇编》:钗子股:拼音名:ChāiZǐGǔ别名:牛角兰、寄生兰、鹿角草、吊竹来源:为兰科钗子兰属植物钗子股LuisiahancockiiRolfe.,以全草入药。1.出自《本草纲目拾遗》》:金钗股,生岭南山谷。祛风利湿。如无毒,亦吐,去热痰疟瘴,天行蛊毒,喉闭。5.《广西药植名录》:行气,壮阳,杀虫,催吐。
-
仙茅参
《中医大辞典》·仙茅参:仙茅参为中药名,出自《中药志》,即《海药本草》记载的仙茅的别名。主治阳痿精寒,小便失禁,遗尿,崩漏,寒湿痹痛,腰膝酸软,胃腹冷痛;治外感风寒,发热头痛,久年哮喘,风湿痹痛,妇女倒经,跌打损伤,疔疮。"④《陕西中草药》:"祛风湿,健脾,补气,生津,解毒。浸酒或研末。
-
椰子浆
《*辞典》:椰子浆:出处:《海药本草》拼音名:YēZiJiānɡ别名:椰酒(《南越笔记》)。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椰子胚乳中的浆液。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椰子皮条。化学成份:含葡萄糖、蔗糖、果糖等。药理作用:参见椰子瓤条。性味:《纲目》:甘,温,无毒。功能主治:①《海药本草》:主消渴,吐血,水肿,去风热。
-
椰子皮
出处:《开宝本草》拼音名:YēZiP 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椰子的根皮。本植物的内果皮(椰子壳)、胚乳(椰子瓤)、胚乳中的浆液(椰子浆)亦供药用,各详专条。化学成份:叶含青蟹肌醇。药理作用:叶和茎的煎剂及水提取物(加酒精除去沉淀者)对离体豚鼠回肠有兴奋作用,对离体大鼠子宫无明显作用。治鼻衄,胃痛,吐泻。
-
银箔
《*辞典》:银箔:出处:《本草蒙筌》拼音名:Y nB 别名:银薄(《药性论》)。归经:入心、肝经。②《本草汇言》:入手少阴、足厥阴经。(《圣济总录》镇心丸)②治小儿伏热潮发者:银箔十片,续随子一分(去皮,研),青黛一分,芦荟一分(研),胡黄连末一分,麝香一钱。上通研匀细,以糯米饭和丸如绿豆大。
-
玉屑
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Y Xi 别名:白玉屑(《中国医学大辞典》)。归经:《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经。①《别录》:除胃中热,喘息烦满,止渴。④《本经逢原》:研细水飞,去目翳。附方:①治小儿惊啼:白玉二钱半,寒水石半两。(《圣惠方》)②治痃癖,往来疼痛及心下不可忍者,不拘大人小儿:白玉、赤玉等分。
-
松子
松子的别名罗松子、海松子、新罗松子、红松果、松仁、松元松子的营养价值1.松子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亚麻油酸等,能降低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3.松子中维生素E高达30%,有很好的软化血管、延缓衰老的作用,是中老年人的理想保健食物,也是女士们润肤美容的理想食物;具有滋阴养液,补益气血,润燥滑肠之功效;
-
土茴香
概述:土茴香为中药名,出自《中药志》。别名:土茴香、瘪谷茴香来源及产地:伞形科植物莳萝AnethumgraveolensL.的果实。性味归经:辛,温。入脾、胃、肝、肾经。功能主治:温胃健脾,散寒暖肝、理气止痛。治霍乱呕逆,腹中冷痛,疝气偏坠。还含棕榈酸、山萮酸、莳萝子苷、r-谷甾醇等。药理作用:种子成分有抗真菌作用。
-
仙茅
概述:仙茅为中药名,出自《海药本草》。主治阳痿精寒,小便失禁,遗尿,崩漏,寒湿痹痛,腰膝酸软,胃腹冷痛;化学成分:本品含仙茅素(Curculigine)A、B、C、仙茅苷(Curculigoside)、仙茅皂苷A、B、C、D、E、F、K、L、M及粘液质、鞣质、树脂等。性味与归经:辛,热;用于阳痿精冷,筋骨痿软,腰膝冷痛,阳虚冷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