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药手册
《草药手册》药学著作。江西药科学校革命委员会编。本书通过向农村草医草药人员等学习和调查,并参阅有关文献资料整理而成。共收集长江以南地区常用民间草药952种,按药名、笔划排列,对于各种草药的植物形态、图形、功用、主治、临床配伍方剂等作了系统的介绍。1970年由该校出版。
-
白竻薳
出处:《生草药性备要》拼音名:B iL Yuǎn别名:白茨叶(《分类草药性》),白竻花叶(《福建中草药》)。性味:《本草求原》:苦辛,微寒。功能主治:治痈肿,疗疮,疥癞,创伤,胃痛。④《生草药手册》:洗皮肤热毒。(《闽南民间草药》)②治蛇头疔:鲜白竻薳适量,冷饭少许,共捣烂敷患处。
-
一匹绸
一匹绸的异名:白面水鸡(《陆川本草》),白背丝绸(《生草药手册》),绸缎藤、银背藤(《广西药用植物名录》)。《全国中草药汇编》:“旋花科银背藤属植物白鹤藤ArgyreiaacutaLour,以全草、根、藤及叶入药。”单叶互生;主治风湿痹痛,水肿,鼓胀,咳喘,吐血,带下,崩漏,跌打损伤,乳痈,疮疖脓肿,湿疹。”
-
四时青
《*辞典》:四时青:出处:《分类草药性》拼音名:S Sh Qīnɡ来源:为豆科植物云实的叶。功能主治:治小儿口疮,跌打损伤,产后恶露不尽。附方:①治小儿白口疮:四时青,研末搽上。(《贵州省中医验方秘方》)②治产后恶露不尽:鲜云实茎、叶、果实四两,水煎兑酒服。(江西《草药手册》)摘录:《*辞典》
-
野梨枝叶
出处:江西《草药手册》拼音名:YěL ZhīY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豆梨的枝叶。化学成份:叶含熊果酚甙、异槲皮甙、绿原酸、异绿原酸、大波斯菊甙、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以及3,4-二羟基苄醇4-葡萄糖甙的咖啡酸、原儿茶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荚兰酸的酯。功能主治:江西《草药手册》:治吐泻不止,转筋腹痛,反胃吐食。
-
野芋实
《*辞典》:野芋实:出处:《岭南采药录》拼音名:YěY Sh 别名:痕芋头花仁(《生草药手册》)。来源:为天南星科植物海芋的果实。夏季采收,晒干。性味:《生草药手册》:有小毒。功能主治:《岭南采药录》:治小肠气证,每服六、七粒。附方:治小肠疝气:痕芋头花仁五钱,焦猪小肚,饮汤,食猪小肚,其药不用食。
-
油柑木皮
出处:《陆川本草》拼音名:Y uGānM P 别名:紫荆皮(《生草药手册》)。来源:为大戟科植物油柑的树皮。原形态:植物形态详庵摩勒条。药理作用:又名油甘,用其树皮制成100%浓煎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弗氏痢疾杆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均有体外抗菌作用(纸片法、试管法);
-
玉簪花
《*辞典》·玉簪花:出处:《品汇精要》拼音名:YùZānHuā别名:内消花(《海上方》),玉簪(《春渚纪闻》),白鹤花(《品汇精要》),白鹤仙(《纲目》),白萼(《群芳谱》),白玉簪、小芭蕉(《分类草药性》),金销草(《上海常用中草药》),化骨莲(江西《草药手册》)。花柄基部常有膜质卵形苞片;
-
玉簪叶
《中医大辞典》·玉簪叶:玉簪叶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纲目》。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玉簪花"条。性味:《纲目》:"甘辛,寒,有毒。"②《中国药植图鉴》:"全草外敷,治乳痈疔疮,顽固性溃疡。"③江西《草药手册》:"全草治吐血,解斑蝥毒。(《上海常用中草药》)③治耳内流脓:玉簪鲜草洗净,捣汁滴耳。
-
一串红
一串红,药名,为金线草之别名。见《草药手册》。又名毛蓼、山蓼、野蓼、一串红、人字草。辛,苦,凉,有小毒。凉血止血,清热利湿,散瘀止痛。①治咳血,吐血,便血,血崩,经期腹痛,产后血瘀腹痛,跌打损伤,风湿痹痛。块根名海根,又名铁箍散、蓼子七、铁拳头。治痈疽肿毒,蛇、犬咬伤,煎服并外敷。
-
飞蛾叶
概述:飞蛾叶为中药名,出自《草药手册》,为《本草品汇精要》记载的白果叶之别名。功能主治:敛肺平喘,止泻,活血止痛。化学成分:本品含芸香苷、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白果双黄酮等黄酮类和白果苦内酯(Ginkgolide)、白果新内酯(Bilobalide)等苦味质,还含白果酸、白果醇、白果酮、白果素、儿茶精等。
-
化骨莲
概述:化骨莲为中药名,出自《草药手册》,为《本草品汇精要》记载的玉簪花之别名。别名:白鹤仙、白鹤花、化骨莲来源:百合科植物玉簪Hostaplantaginea(Lam.性味:甘、辛,凉,微毒。功能主治:活血,利尿,解毒。1.治咽喉肿痛,咯血,崩漏,痛经,白带,小便不通。2.解斑蝥毒。3.治烧伤。香油浸泡两月,取油涂。
-
水白菜
桔梗科植物山梗菜的根或全草·水白菜:水白菜为中药名,出自《草药手册》,为《救荒本草》记载的山梗菜之别名。性味:辛,平,有小毒。功能主治:宣肺化痰,利尿消肿,清热解毒。水鳖科植物水车前的全草·水白菜:水白菜为中药名,出自《贵州民间方药集》,为《本草纲目》记载的龙舌草之别名。②治痈疽肿毒,汤火伤。
-
白蔹子
《*辞典》:白蔹子:出处:《药性论》拼音名:B iLiǎnZǐ来源:为葡萄科植物白蔹的果实。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白蔹条。功能主治:《药性论》:治温疟,主寒热结壅热肿。外用:研末敷。附方:止血消肿:白蔹成熟果实,去种子,留下白色毡毛或带种子研成粉末,外敷伤处。(江西《草药手册》)摘录:《*辞典》
-
伏地延胡索
概述:伏地延胡索为方剂名,出自《草药手册》,为《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记载的夏天无之别名。性味归经:苦,微辛,凉。主治高血压,偏瘫,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症后遗症,跌打损伤。对脊髓有兴奋作用,空褐鳞碱能对动物产生所谓“强直性昏厥”样现象,比枯枯林有强烈的致惊厥作用。
-
腐婢根
《*辞典》:腐婢根:出处:《湖南药物志》拼音名:FǔB Gēn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豆腐木的根。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治疟疾,跌打损伤,风火牙痛,烧伤。(《福建中草药》)③治毒蛇咬伤:腐婢鲜根皮捣烂敷天庭穴及伤口。(《福建中草药》)④治烧伤:小青树根皮咸叶,晒干研成极细末,棉油或菜油调搽,每天一至二次。
-
胃友
《*辞典》:胃友:出处:《云南中草药》拼音名:W iYǒu别名:叶上花、清香桂、万年青(《云南中草药》),土丹皮、大风消(江西《草药手册》),野樱桃(《昆明民间常用草药》)。花期春季。功能主治:祛风通络,活血止痛。治胃痛,跌打损伤。(《云南中草药》)②治老伤发痛:鲜胃友、大活血各一两,茜草、徐长卿各五钱。
-
西洋菜干
《*辞典》:西洋菜干:出处:《生草药手册》拼音名:XīY nɡC iGān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豆瓣菜的全草。长角果具柄,长8~生境分布:生于水田或终年有水的浅沟、泽地。其水提取液能抑制大肠杆菌之生长,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则无作用。全草据云能干扰卵子着床及妊娠,国外有吃煮熟之西洋菜以通经、流产、避孕者。
-
向日葵茎髓
功能主治:利尿通淋,止咳平喘。《*辞典》·向日葵茎髓:出处:《江苏药材志》拼音名:XiànɡRìKuíJīnɡSuǐ别名:向日葵梗心(苏医《中草药手册》),向日葵茎心(江西《草药手册》),向日葵瓤(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化学成份:茎含多糖约53%,尚含绿原酸、新绿原酸、4-o-咖啡酰奎宁酸、东莨菪甙。
-
向日葵叶
《*辞典》:向日葵叶:出处:《中国药植图鉴》拼音名:Xi nɡR Ku Y 来源:为菊科植物向日葵的叶片。化学成份:叶含新绿原酸、异绿原酸、绿原酸、3-o-阿魏酰奎宁酸、4-o-咖啡酰奎宁酸、咖啡酸、东莨菪甙、向日葵精。秋叶中含叶黄素的棕榈酸和亚麻酸酯。药理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对大肠杆菌无效;水煎内服。
-
小赤麻根
《*辞典》:小赤麻根: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拼音名:XiǎoCh M Gēn来源:为荨麻种植物小赤麻的根。茎直立,赤色。花单性,形小,成簇聚集成长穗状花序,生于茎上部叶腋,通常比叶长;生境分布:生于溪谷林边。功能主治:①《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治跌打损伤,鲜根加蛇葡萄根、兰花根等量,拌黄酒,捣烂敷。
-
雁来红
出处《救荒本草》拼音名YànLáiHónɡ别名后庭花(《救荒本草》),老少年(《纲目》),老来红、蛮须(《民间常用草药汇编》),红苋菜(《岭南草药志》),青香苋(江西《草药手册》。)来源为苋科植物雁来红的全草或茎梢部。苞片和小苞片卵状披针形。花期夏秋。附方①治红白痢:红苋菜酌量,煎水冲白蜜调服,忌酸辣。
-
白菊花根
出处:《本草正》拼音名:B iJ HuāGēn别名:长生(《太清经》)来源:为菊科植物菊的根。原形态:植物形态详菊花条。功能主治:①《本草正》:善利水,捣汁和酒服之,大治癃闭。②《纲目拾遗》:治疔肿,喉疔,喉癣。附方:治疔疮:鲜菊花叶适量捣敷,根,茎煎水服。(江西《草药手册》)摘录:《*辞典》
-
云实蛀虫
《*辞典》:云实蛀虫:出处:《湖南药物志》拼音名:Y nSh Zh Ch nɡ别名:黄牛刺虫(《浙扛中医》),黄寮刺虫、天牛幼虫(《浙江天目山药植志》),云实蠹虫(江西《草药手册》)。来源:为寄生于豆科植物云实树茎中的一种昆虫的幼虫。功能主治:治小儿疳积,麻疹透发不快,筋骨痛。①《湖南药物志》:治麻毒内陷。
-
樟树皮
《*辞典》:樟树皮: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ZhānɡSh P 别名:香樟树皮(《玉局方》),樟皮(《纲目拾遗》),樟木皮(《生草药手册》)。水煎,温服。(《养素园传信方》)②治心疼:香樟树皮,取时去面上黑色者,用内第二层皮,捣碎,煎汤服。(《福建中草药》)④治湿气脚肿:樟木皮一斤,蛤蒟半斤,杉木皮一斤。
-
大风消
概述:大风消为中药名,出自《草药手册》。为《云南中草药》记载的胃友之别名。别名:叶上花、清香桂、大风消、野樱桃来源及产地:黄杨科植物野扇花SarcococcaruscifoliaStapf的根。分布四川、湖北、江西、贵州、云南。性味:辛、苦,平。功能主治:行气止痛,祛风活血。治胃痛,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
-
小叶金腰带
概述:小叶金腰带为中药名,出自《草药手册》,为萧步丹《岭南采药录》记载的了哥王之别名。别名:九信菜、山棉皮、山雁皮、雀儿麻、小叶金腰带来源及产地:瑞香科植物南岭荛花Wikstroemiaindica(L.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瘀,利水。1.治肺炎,支气管炎,扁桃体炎,腮腺炎,淋巴结炎,乳痈,疮疡肿毒。根有中期引产作用。
-
红药
概述:红药为中药名,出自《草药手册》,为《本草纲目拾遗》记载的雷公藤之别名。性味:苦,辛,凉,有大毒。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肾炎,肾病综合征,口眼干燥综合征、白塞综合征,皮肤血管炎,顽固性疼痛,突眼性甲状腺肿,麻风反应,银屑病,天疱疮。
-
红总管
概述:红总管为中药名,出自《草药手册》,为清·龙柏《药性考》记载的瑞香花之别名。功能主治:功在祛风除湿,活血止痛。治风湿痛,坐骨神经痛,咽喉肿痛,齿痛,跌打损伤。药理作用:瑞香素有镇痛、镇静及抗炎作用,并有扩张冠脉、增加冠脉血流量、减少心肌耗氧量、扩张外周血管、抗动脉血栓形成等作用。
-
芋头花
《中医大辞典》·芋头花:芋头花为中药名,出自《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别名:芋苗花。性味:《四川中药志》:"性平,味麻,有毒。"功能主治:治胃痛,吐血,子宫脱垂,痔疮,脱肛。①《生草药性备要》:"治隔食,炒用。(江西《草药手册》)②治子宫脱垂,小儿脱肛,痔核脱出:鲜芋头花三至六朵,炖陈腊肉服。
-
白石榴根
治风湿痹痛,蛔虫、寸白虫、姜片虫病。《福建中草药》:杀虫收涩。附方:①治风湿肢节疼痛:白石榴鲜根三两,冰糖一两。清水煎服。(福建《民间实用草药》)③治姜片虫病:鲜白石榴根一两,水煎一次顿服。(《福建中草药》)④治前列腺炎:鲜白石榴根一两,炖精猪肉吃。(江西《草药手册》)摘录:《*辞典》
-
白苋
《*辞典》:白苋:出处:《别录》拼音名:B iXi n别名:糠苋,细苋(《别录》),野苋、猪苋(《本草图经》),假苋菜(《广州植物志》),绿苋(《拉汉种子植物名称》)。苞片及小苞片干膜质,披针形,小;③江西《草药手册》:清热,解毒,利屎,止痛,明目。外用:煎水洗,捣敷;③治蛇咬伤:野苋全草,捣敷患处。
-
柏树叶
《*辞典》:柏树叶:出处:《分类草药性》拼音名:BǎiSh Y 来源:为柏科植物柏木的枝叶。叶细小鳞片形,先端锐尖,紧密贴生于小枝上,但在较大的枝上,叶尖不紧贴而成刺状突出;治肠风痔肿,痢疾,吐血;附方:①治吐血:柏树子、柏树叶。(①方以下出《重庆草药》)④治蛇伤(目光复视):柏树叶二两,香附全草二两。
-
斑茅
《*辞典》:斑茅:出处:江西《草药手册》拼音名:BānM o别名:大密(《岭南科学》),芭茅(江西《草药手册》)。无柄小穗披针形,基盘具短毛;功能主治:通窍利水,破血通经。治跌打损伤,筋骨风痛,妇人闭经,水肿盅胀。附方:治月经后期:斑茅根一两,茜草三钱,接骨金粟兰二钱,铁扫帚根五钱,胡颓子树根一两。
-
斑茅花
《*辞典》:斑茅花:出处:江西《草药手册》拼音名:BānM oHuā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斑茅的花穗。夏、秋季采收。功能主治:止血。治咯血,呕血,衄血,创伤出血。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外用:适量,捣敷。
-
蝙蝠葛
11月割取藤茎,晒干。叶互生,有长柄,楯形,基部心形,先端急尖,长达6~产于江苏。化学成份:我国东北及日本产蝙蝠葛含生物碱山豆根碱、汉防己碱、蝙蝠葛碱、木兰花碱。叶含青藤碱、尖防已碱、双青藤碱、光千金藤碱、去羟尖防己碱。此外,对神经节的阻断(5~附方:治腰疼:蝙蝠藤二两(老人用三两),酒煎服二剂。
-
辫子草根
《*辞典》:辫子草根:出处:《云南中草药》拼音名:Bi nZiCǎoGēn来源:为豆科植物小叶三点金的根。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止血,通络。治产后流血,红崩白带,经闭,虚弱盗汗,痢疾,风湿,尿路感染,痔疮,脱肛,跌打损伤。②江西《草药手册》:清热明目。②治黄疸:小叶三点金根一两,水煎,去渣,酌加红糖调服。
-
伯乐树
出处:江西《草药手册》拼音名:B L Sh 别名:山桃树来源:为钟萼木科植物钟萼木的树皮。原形态:落叶乔木,高达20米。小枝粗壮,其上有大而圆形的叶痕。单数羽状复叶,长达80厘米,互生;总状花序顶生,轴密被锈色柔毛;蒴果椭圆球形或近球形,木质。种子近球形。生境分布:生于海拔500~功能主治:治筋骨痛。
-
草绣球
《*辞典》:草绣球: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拼音名:CǎoXi Qi 别名:紫阳花、牡丹三七(《浙江天目山药植志》)。周围不育花具2枚(稀3枚)萼瓣,萼瓣近相等或一枚稍大,宽卵形至近圆形,纵径1~孕性花白色至淡紫色,萼筒疏生伏毛或后变无毛,裂片4~功能主治:江西《草药手册》:用于跌打损伤。每饭前服一次。
-
楮树根
《*辞典》:楮树根:出处:《分类草药性》拼音名:ChǔSh Gēn别名:谷树子根(《本经逢原》),谷木蔃(《生草药手册》)。来源:为桑科植物构树的嫩根或根皮。功能主治:清热,凉血,利湿,祛痰。③《重庆草药》:清热凉血,治咳嗽吐血,红崩,风火牙痛。附方:①治肺虚咳嗽:纱纸树根二两,五指牛奶根二两,柠檬叶三张。
-
地瓜
唇形科植物地瓜儿苗或毛叶地瓜儿苗的根茎·《中医大辞典》·地瓜:地瓜为中药名,出自《救荒本草》,为《嘉祐补注神农本草》记载的地笋之别名。别名:地瓜、地瓜儿、野三七、地蚕子、地藕。主治吐血,衄血,产后腹痛,带下。秋季采挖。复叶,互生;翼瓣和旗瓣等长,旗瓣基部有耳,龙骨瓣钝而内弯,与翼瓣等长或过之;
-
饭团藤
出处:《陆川本草》拼音名:F nTu nT nɡ别名:风沙藤、过山风、黑老虎(《岭南采药录》),十八症(《陆川本草》),臭饭团、过山龙藤(《海南植物志》),大饭团藤、血藤、大叶钻骨风、鸡肠风(《广西药植名录》),绯红南五味子(江西《草药手册》),酒饭团(《农村中草药制剂技术》)。治腹痛,跌打损伤。
-
风箱树叶
《中医大辞典》·风箱树叶:风箱树叶为中药名,出自《草药手册》。天疱疮,研末调敷;原形态:风箱树,又名:水杨梅(《生草药性备要》),珠花树、鸡仔木、马烟木、水抱木、大叶水杨梅、假番桃。萼长约3毫米,外面被毛,裂片极短;里面有柔毛,裂片4,钝头;附方:①治对口疮:水杨梅叶,捣烂敷患处,并用其根煎水服。
-
钩栗
《*辞典》:钩栗: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拼音名:GōuL 别名:青叶槠(江西《草药手册》)。来源:为壳斗科植物钩栲的果实。单叶互生;雌花单生于总苞内。4厘米,有簇生而基部分枝的锐刺,刺长1~生境分布:生山地琉林中。功能主治:《浙扛天目山药植志》:治痢疾:果实(去壳)用水磨法制成淀粉,晒干。
-
过江龙子
《*辞典》:过江龙子:出处:《岭南采药录》拼音名:Gu JiānɡL nɡZǐ别名:木腰子(《生草药手册》)。来源:为豆科植物九龙藤的种子。冬季采收。原形态:植物形态详九龙藤条。功能主治:理气止痛,活血散瘀。①《岭南采药录》:止气痛,理跌打伤,去瘀生新。②《生草药手册》:妇科消郁气痛,肝胃痛。
-
寒莓根
《*辞典》:寒莓根:出处:《闽南民间草药》拼音名:H nM iGēn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寒莓的根。治胃痛吐酸,黄疸肝炎,吐泻,白带,痔疮。①江西《草药手册》:活血凉血,清热解毒。治黄疸型肝炎,月经不调,产后发热,小儿高烧,痔疮肛漏。(《闽南民间草药》)②治黄疸:寒莓根、虎刺、阔叶十大功劳、白马骨各三至五钱。
-
红孩儿
秋海棠科植物裂叶秋海棠的全草·《中医大辞典》·红孩儿:红孩儿为中药名,出自《植物名实图考》。别名:又名薯良、朱砂莲、山猪薯、红药子、红孩儿、金花果。煎剂及酊剂对离体小鼠子宫有兴奋作用;功能主治:治感冒咳嗽,风湿骨痛,腰痛,消化不良,跌打肿痛,疔疮。④《云南中草药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散瘀消肿。
-
红花菜
苞片三角卵形,被硬毛;化学成份:全草含胡芦巴碱、胆碱、腺嘌吟、脂肪、蛋白质、淀粉、多种维生素、组氨酸、精氨酸、丙二酸、刀豆氨酸。治风痰咳嗽,喉痛,火眼,疔疮,带状疱疹,外伤出血。(①方以下出《贵州民间药物》)④治齿龈出血:荷花郫洗净,切细,捣汁服,一日三、五回,每回十至二十公分,凉开水送服。
-
化香树果
《*辞典》:化香树果:出处:《湖南药物志》拼音名:Hu XiānɡSh Guǒ别名:化香树球(《植物名实图考》)。功能主治:顺气祛风,消肿止痛,燥湿杀虫。附方:①治内伤胸胀,腹痛及筋骨疼痛:化香树干果序五至六钱,加山查根等量,煎汁冲烧酒,早、晚空腹服。(江西《草药手册》)③治脚生湿疮:化香树果序和盐研末搽。
-
黄荆叶
《*辞典》:黄荆叶: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Hu nɡJīnɡY 别名:蚊枝叶(《生草药性备要》),白背叶(《岭南采药录》),姜荆叶(《湖南药物志》),埔姜叶(《广东中药》),姜子叶(《农村常用草药手册》)。还含牡荆定碱及维生素C等。煎汤浴身,散热,消疮肿痛。④《广州植物志》:治久痢,霍乱转筋,脚气肿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