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刺激区
刺激区指刺激的部位是一个区,而不是一个点。如皮肤针等刺法即将人体划分为若干刺激区。
-
头针疗法
头针的禁忌症:脑溢血患者昏迷期、病情未稳定者不宜用。刺运动区、感觉区全区时,要按上、中、下三部位各刺1针。1991年傅积忠等针刺平衡区为主,配视区、晕听区和足运感区,再配合用乙酰谷酰胺注射液与川芎嗪注射液混合后封闭体穴,治疗本病50例,经40天治疗,结果痊愈20例,显效20例,好转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0%。
-
头针麻醉
是在头针疗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针麻方法,即按针麻要求在头针刺激区针刺以进行手术。它是近年来我国医务工作者,将针刺疗法和现代医学关于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理论相结合,在大脑皮层相应的头皮投射区进行针刺,治疗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取得了良好效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针刺疗法。20分钟,期间可再行捻转2次。
-
肝胆区
肝胆区为头针刺激区之一。参见头针疗法:头针疗法又名头皮针疗法、颅针疗法或头穴疗法。3穴,刺激量较大,通常使用的针刺手法有两种:一种是将针快速刺入预期深度后,迅速捻转,每分钟可达200次左右,指力进退相等,以期起到调和作用:一种是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施以补法或泻法。
-
头皮针疗法
概述:头皮针疗法(scalpacupuncturetherapy)是指针刺头皮上特定刺激区治疗疾病的方法。横刺一针透2~3穴,刺激量较大,通常使用的针刺手法有两种:一种是将针快速刺入预期深度后,迅速捻转,每分钟可达200次左右,指力进退相等,以期起到调和作用:一种是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施以补法或泻法。3日再起针。
-
言语三区
言语三区为头针刺激区名。参见头针疗法:头针疗法又名头皮针疗法、颅针疗法或头穴疗法。3穴,刺激量较大,通常使用的针刺手法有两种:一种是将针快速刺入预期深度后,迅速捻转,每分钟可达200次左右,指力进退相等,以期起到调和作用:一种是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施以补法或泻法。
-
言语二区
言语二区为头针刺激区名。参见头针疗法:头针疗法又名头皮针疗法、颅针疗法或头穴疗法。3穴,刺激量较大,通常使用的针刺手法有两种:一种是将针快速刺入预期深度后,迅速捻转,每分钟可达200次左右,指力进退相等,以期起到调和作用:一种是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施以补法或泻法。
-
焦氏头针
焦氏头针是指由焦顺发所创用的头针疗法。分十三个刺激区和前后正中线、眉枕线等两条标定线。横刺一针透2~3穴,刺激量较大,通常使用的针刺手法有两种:一种是将针快速刺入预期深度后,迅速捻转,每分钟可达200次左右,指力进退相等,以期起到调和作用:一种是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施以补法或泻法。
-
头穴疗法
头穴疗法即头针疗法。头针疗法又名头皮针疗法、颅针疗法或头穴疗法。针刺方向有直刺与横刺之分。3穴,刺激量较大,通常使用的针刺手法有两种:一种是将针快速刺入预期深度后,迅速捻转,每分钟可达200次左右,指力进退相等,以期起到调和作用:一种是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施以补法或泻法。3日再起针。
-
颅针疗法
颅针疗法即头皮针疗法。头针疗法又名头皮针疗法、颅针疗法或头穴疗法。针刺方向有直刺与横刺之分。3穴,刺激量较大,通常使用的针刺手法有两种:一种是将针快速刺入预期深度后,迅速捻转,每分钟可达200次左右,指力进退相等,以期起到调和作用:一种是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施以补法或泻法。3日再起针。
-
胸腔区
胸腔区为头针刺激区名。位于从胃区与前后正中线间发际的中点取一平行线,上、下各2厘米线。主治过敏性哮喘、支气管炎、心绞痛、胸部不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气短等。一般沿皮刺0.5~参见头针:头针为针灸治疗方法之一。是指在头部特定的刺激区进行针刺以治疗各种疾病的一种方法。
-
运动区
运动区为头针刺激区名。相当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在头皮上的投影部位。上点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向后移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与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中2/5是上肢运动区,主治对侧上肢瘫痪;下2/5是面部运动区,主治对侧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发音障碍等。从眉中点上缘至枕外粗隆尖端的头侧面的水平连线。
-
胃区
概述:胃区:1.头针刺激区名;1.0寸深失眠、癔病、神经衰弱3足跟后缘正中线前4寸外旁1.5寸直刺或斜刺向下1.0~1.0寸腰腿痛、腓肠肌痉挛17解溪穴下2.5寸直刺或点刺0.1~2.0寸功能性子宫出血30足内侧舟骨突起下后凹陷中直刺1.0寸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附件炎穴号位置针刺方法主治34太白与公孙穴连线的中点横刺1.0~
-
运用区
运用区为头针刺激区名。从顶骨结节向下引一垂直线,同时引与垂线夹角为40度的前后两线,三条线的长度均为3厘米。主治失用症。
-
足运感区
足运感区为头针刺激区名。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左右旁开各1厘米向后引平行于正中线的3厘米长的直线即为该区。主治对侧下肢疼痛、麻木、瘫痪、急性腰扭伤、皮质性多尿、夜尿、子宫脱垂等。
-
顶旁一线
顶旁一线为头针刺激区名。位于顶中线外侧,两线相距1.5寸,属足太阳膀胱经,自通天穴起沿经线往后针2寸。主治腰腿痛症,如瘫痪、麻木、疼痛等。
-
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是巴甫洛夫学派生理学专门术语。第2信号系统的活动,是和人类的语言机能密切联系的神经活动,是在婴儿个体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是在第1信号系统或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通过第2信号系统的活动,产生对现实的概括化,出现了抽象思维,并形成概念、进行推理,不断扩大认识能力。
-
前后正中线
前后正中线为头针刺激区的定位线。从眉心至枕外粗隆下缘中点的头部正中连线。
-
眉枕线
眉枕线为头针刺激区的定位线。从眉中点上缘至枕外粗隆尖端的头侧面的水平连线。
-
晕听区
晕听区为头针刺激区名。位于从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上。主治同侧头晕、耳鸣、内耳性眩晕、皮层性听力障碍、幻听等。一般沿皮刺0.5~1.5寸。
-
感觉区
感觉区为头针刺激区之一。相当于大脑皮质中央后回在头皮上的投影部位。位即运动区向后移1.5厘米的平行线即为该区。将感觉区分成五等份,上1/5是下肢、头、躯干感觉区,主治对侧腰腿痛、麻木、感觉异常,及头项疼痛、耳鸣等;下2/5是头面感觉区。主治对侧面部麻木、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牙痛、颞下颌关节炎等。
-
舞蹈震颤控制区
舞蹈震颤控制区为头针刺激区名。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综合征(一侧病变针对侧,两侧病变针双侧)。上点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向后移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与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上下两点之间的连线即为运动区。中2/5是上肢运动区,主治对侧上肢瘫痪;下2/5是面部运动区,主治对侧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发音障碍等。
-
额旁一线
额旁一线为头针刺激区名。位于额中线外侧,直对内眦,属足太阳膀胱经。自眉冲向下1寸。主治冠心病心绞痛、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失眠等。沿皮刺。
-
额旁二线
额旁二线为头针刺激区名。位于额旁一线外侧,自头临泣穴沿经向下1寸段。属足少阳胆经。主治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肝胆疾病等。沿皮刺。
-
额旁三线
额旁三线为头针刺激区名。位于额旁二线的外侧,自头维穴内侧0.75寸向下1寸段。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子宫脱垂、尿频尿急等。沿皮刺。
-
顶旁二线
顶旁二线为头针刺激区名。位于顶旁一线外侧,距督脉2.25寸。自正营穴起沿经线往后刺2寸。主治肩臂、手病症,如瘫痪、麻木、疼痛等。
-
背三针法
背三针法是以针刺背部督脉经穴为主要刺激区的治病方法。是在古代巨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方法。第一针从长强进针到命门,第二针从命门进针到至阳,第三针从至阳进针到大椎。8寸长的毫针,进针后将针体稍放平,以与皮肤呈15度夹角为宜,针体沿督脉线向前快速穿刺,不可偏离。针尖行至上穴时,抽插行针3~
-
飞针刺入
飞针刺入为头皮针进针方法之一。指用一手拇指、食指尖部捏住针体距针尖2厘米的部位,沿刺激区的方向,针尖对准进针点,手指尖距头皮5~10厘米,手腕背屈使针尖距进针点5~10厘米,然后手腕突然往腹侧屈曲,使针尖冲进头皮下或肌层的进针法。
-
头穴伏脏
头穴伏脏是蓝田头针刺激区之一。伏脏位置是在从额正中线,沿发际向两侧至左右额角,分为上、中、下三焦,长为6.5厘米。上焦长3厘米,中焦占伏脏1.5厘米,下焦占2厘米。伏脏是全身感觉神经的集中反映区,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内脏疾患。特别对全身皮肤的痛、触、冷、热、酸、困、麻、痒等感觉之疗效尤为显著。
-
头穴伏象
头穴伏象是蓝田头针刺激区之一。冠矢点为伏象颈、胸椎之交界处,人字缝尖相当于尾骨尖处;冠矢点前为颈、头部,冠状缝为左右上肢,矢状缝为躯干,人字缝为左右下肢伏象支配着全身的运动神经,针刺伏象可治疗全身疾病,特别对运动系统、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疾病疗效显著。
-
头针
头针为针灸治疗方法之一。是指在头部特定的刺激区进行针刺以治疗各种疾病的一种方法。
-
头针与耳针
《头针与耳针》为书名。该书从祖国医学到现代医学,由基础理论到临床治疗,对头针与耳针的作用机制做了剖析和探讨。在头针疗法中分别介绍了14个刺激区和14条标准线两种头针刺激区域的定位,并且介绍了临床较常用的刺激方法;耳针疗法中采用“耳穴国际标准化方案”,对常用的80余个耳穴进行了功能探讨。
-
血管舒缩区
血管舒缩区为头针刺激区名。位于舞蹈震颤控制区平行前移1.5厘米处。主治原发性高血压及皮层性浮肿。一般沿皮刺0.5~1.5寸。
-
平衡区
平衡区为头针刺激区名。相当于小脑半球在头皮上的投影部位。在枕外粗隆顶端旁开3.5厘米处,向后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长4厘米的直线。主治小脑性平衡障碍。
-
生殖区
生殖区为头针刺激区名。从额角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长2厘米的直线。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白带多;配足运感区治疗子宫脱垂等。
-
视区
视区为头针刺激区名。位于头后部,在后正中线的后点旁开1厘米处的枕外粗隆水平线上,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长直线。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等。一般沿皮刺0.5~1.5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