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补平泻
概述:平补平泻(evenreinforcing-reducingmethoduniformreinforcing-reducingmethod)为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的针刺补泻操作方法。即对阴阳不平的病症,只要采用上提下插的补泻法达到经气调和即可,无需大补大泻。先泻后补的针刺手法·平补平泻:平补平泻指先泻后补的针刺手法(补泻方法)。类似古代的导气法、平针法。
-
过梁针法
过梁针法亦称深刺奇穴法。用毫针深刺或强刺激经外奇穴以治疗癫痫等精神疾患的针刺方法。令患者坐于靠椅上,用约束带将患者的腰部及上下肢固定。针刺奇穴要深,以不穿透对侧皮肤为度。施术者用右手拇、食指持针柄,向右捻转为补,向左捻转为泻。左右捻转或浅刺不捻转为平补平泻。
-
徐入徐出
徐入徐出为针刺手法。慢慢地进针(入)和出针,以导引经气。《黄帝内经灵枢·五乱》:“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这种手法,即平补平泻。
-
巯郁理气
巯郁理气为理气法之一。义同宽胸、宽中、解郁、开郁等。是一种治疗因情志抑郁而引起气滞的方法。症见胸膈满闷、两胁及小腹胀痛等。针灸常选用膻中、气海、内关、期门、太冲等穴,针用平补平泻。
-
同病异治
同病异治为治则。治宜疏肝和胃、理气止痛,可选中脘、足三里、内关、太冲、期门等穴,针用平补平泻。有属脾胃虚寒者,治宣补脾键胃、温中散寒,可选脾俞、章门、胃俞、中脘、足三里等穴,针补宜灸。
-
理气
理气是指采用具有行气解郁、降气调中、补中益气作用的穴位,并配合一定手法,治疗气滞、气逆、气虚的方法。针灸常取用气海、膻中、太渊、内庭、太冲等穴。针用泻法或平补平泻。即调理气机,调整脏腑功能,用于治疗气病的方法。气虚宜补,气滞宜疏,气逆宜降,故又分补中益气、疏郁理气、和胃理气、降逆下气等。
-
缓方
方剂学·缓方:缓方为方剂学七方之一,指方剂之和缓者。有气味薄之缓方,盖药气味薄则长于补上治上,比至其下,药力已衰,故补上治上,制之以缓…”如补法中的四君子汤。主要表现为用具有补益强壮性质的穴位,增强自身免疫能力,扶正祛邪,或用穴较多,互相制约,单独直达的力量较小,或用穴适中。
-
调和肝胃
调和肝胃为和法之一。症见胁肋胀痛、胃脘胀闷疼痛、饮食减少、嗳气吞酸、呕吐或吐出酸水。针灸常选用中脘、足三里、内关、期门、太冲等穴。平补平泻。治疗肝气犯胃、肝胃不和的方法。常用柴胡、白芍、枳壳、甘草、吴茱萸、黄连、半夏、香附、煅瓦楞子等药。
-
调和法
调和法针刺手法之一。指针刺中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补泻方法。即平补平泻。参见该条②
-
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为病名。多由于甲族链球菌感染后,而致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②发热多汗疲乏,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常累及大关节,局部红、热、肿、痛、活动障碍,炎症消退后不留后患。如膝关节取膝眼、阳陵泉、足三里、委中;肩关节取肩髎、肩髃、肩内陵等。急性期针刺以泻法为主,慢性则多采用平补平泻或补法。
-
导气法
概述:导气法:1.针刺手法名;《黄帝内经灵枢·五乱》:“徐入徐出,谓之导气。”指进针后,徐缓入针,得气后再徐缓出针的方法。指能使针刺感应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一类针刺方法,亦称引气法、通气法和导气法。本法历代文献中有分散记载,主要是提插行气,呼吸行气,捻转行气,按压行气,针向行气,接经行气等法。
-
疏肝解郁
疏肝解郁为治法,和法之一。又称疏肝理气、疏肝。指用具有舒肝理气、行滞解郁作用的方药治疗肝郁气滞证的治法。肝气郁结表现为两胁胀痛或窜痛,胸闷不舒,或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泻、周身窜痛,舌苔薄,脉弦。用柴胡疏肝散、七气汤。针灸常选用期门、太冲、阳陵泉、丘墟、肝俞等穴为主,针用平补平泻。
-
疏肝理气
疏肝理气即疏肝。疏肝为和法之一。也称疏肝解郁、疏肝理气。是疏散郁结之肝气的方法。肝气郁结,临床表现为两胁胀痛或窜痛、胸闷不舒、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泻、舌苔薄、脉弦等。针灸常选用期门、太冲、阳陵泉、丘墟、肝俞等穴为主,针用平补平泻。
-
疏肝
疏肝为和法之一。也称疏肝解郁、疏肝理气。肝气郁结,临床表现为两胁胀痛或窜痛、胸闷不舒、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泻、舌苔薄、脉弦等。针灸常选用期门、太冲、阳陵泉、丘墟、肝俞等穴为主,针用平补平泻。方如柴胡疏肝散、七气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