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三阳经
概述:手三阳经是指十二正经中行于上肢外侧的三条阳经,即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其分布是:手阳明在桡侧,手太阳在尺侧,手少阳在两者之间。与手太阴肺经相为表里。与手少阴心经相为表里。它的分支,从膻中分出,上出缺盆,经项旁,连系耳后,上行出于耳尖上方的角孙,再弯曲向下,经面颊到目下;
-
通经接气
概述:通经接气为刺法用语。参见接气通经:接气通经是指古代根据各经脉的不同长度,按呼吸次数规定运用针刺手法所需要的时间。《金针赋》:“通经接气之法,已有定息寸数:手足三阳,上九而下十四,过经四寸;手三阴经长3尺5寸,须运针六呼吸;以使经气流通,上下相接。其法有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等。
-
天灶火丹
天灶火丹病名。丹毒之一种。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病从髀间起。多见于小儿未满百日。若热流下令阴头赤肿。《疮疡经验全书》卷六称为天灶丹,指因手三阳经风热所致之小儿丹毒。治宜内服轻解散,外用柳灰散涂之。
-
经筋
经筋是指附属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的功能。其中,手三阳经筋都结于额角(角),足三阳经筋都经缺盆上结于颧骨部(頄)和目周围,手三阴经筋并入胸中再结于胸膈部(贲),足三阴经筋都结于阴器。治疗上,寒证可采用“燔针劫刺”局部俞穴;热证以泄阳邪为主。
-
接气通经
接气通经是指古代根据各经脉的不同长度,按呼吸次数规定运用针刺手法所需要的时间。其法依照《黄帝内经灵枢·脉度》所记载的经脉长度,结合《黄帝内经灵枢·五十营》:“呼吸定息,气行六寸”的说法,定出各经的呼吸次数。《金针赋》:“通经接气之法,已有定息寸数:手足三阳,上九而下十四,过经四寸;
-
肩痛
肩痛为症状名。指肩关节及其周围的肌肉筋骨疼痛。见《针灸甲乙经》卷十。因外感风湿、肺受风热、强力负重,跌仆损伤等因,伤及手三阳所致。方用羌活胜湿汤加减。方用防风汤、羌活散等。可结合伤科、推拿、针灸治疗。参见肩背痛、肩前痛、肩后痛、肩不举等条。本症可见于风湿性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肩胛肌劳损等疾患。
-
过门
后《针灸聚英》作“通门”、《针灸大成》作“过门”、《腧穴折衷》作“通关”,皆误。三阳:指手三阳经;伏掌取穴。如暴瘖、齿痛、耳聋、嗜卧,以及肘臂疼痛、急性挫闪腰痛等。为针麻常用要穴。配支沟、通谷、廉泉治失语症;现代研究:针刺正常人或病人三阳络,可使胸部同侧切口旁部位皮肤的耐痛阈与两点辨别阈显著提高;
-
经络与周围神经系统相关说
经络与周围神经系统相关说是经络实质假说之一。手三阳经分布于上肢背面,接近颈部脊神经及颈上交感神经节,又经颈内动脉(颈动脉丛)及脑神经与头部各器官相连,故主治头部疾患;针刺穴位时,有的刺到肌肉和肌腱的感受器或血管感受器,这是反射活动的感受器部分,传入神经有躯体神经和植物性神经。
-
产后口噤
概述:产后口噤为病证名。病因病机:《妇人良方大全》卷二十一:“产后口噤,由血气虚,而风邪乘于手三阳经也。盖手三阳之筋,循结于颌,得风冷则筋急,故致口噤。”治疗:治以大补气血为先,虽有他症以末治之。如恶寒发热,乃属气血虚甚之极,方用十全大补汤加减;若不应,可用参附汤。
-
天灶丹
天灶丹为病名,出自《疮疡经验全书》卷七。小儿丹毒之一,系手三阳经风热所致。丹毒又名丹熛、天火、火丹。抱头火丹服普济消毒饮,流火可服龙胆泻肝汤加味,重证服蓝叶散加黄芩、元参,或漏芦汤,或消丹饮加味;外治可用复方黄连膏,或四色散敷贴,或以赤小豆一升磨筛细,或以榆树根白皮作末,以鸡子白和如泥,涂之;
-
神经反射说
神经反射说是经络实质假说之一。在这种学说指导下,有人根据《灵枢·本脏篇》和《难经》的记载,认为古人对经络的描述可能是指动、静脉以及神经而言。另外的一些实验表明,针刺或电针对乙醚、水合氯醛麻醉的动物,具有解除抑制使之提前苏醒的作用,但若刺激部位的神经阻滞麻醉时,针刺则不显示这种效应。
-
手疽
概述:手疽为病名。又名手背发、手背毒、手疣、手背疔,俗名蜘蛛背。宜服活命饮加黄芩、黄连、山栀、桔梗、升麻;又名手腕痈、手屈发、手牛押屈、龟毒、鼓槌风、手腕疽。出《证治准绳·疡医》卷三。患处高肿红赤作痛,腕部活动受限,易脓,易溃为顺,宜内服荆防败毒散,外敷洪宝膏,溃后提脓去腐,按溃疡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