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仰靠位
仰靠位(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针刺时患者体位的选择是否适当,对于正确取穴和针刺施术都有很大的影响,而且还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侧伏坐位适用于侧头、颈侧部的腧穴,如头维、太阳、风池、颊车,听官等穴。俯伏坐位适用于头顶、后头、项、肩、背部的腧穴,如风池、风府、肩井、天宗、背俞等穴。
-
坐位
坐位为针灸体位之一。又分仰靠位(针灸颜面及颈部)、侧倚位(针灸一侧的面部及颞部)、托颐位(针灸头顶部)、伏案位(针灸头项后部及上肢部)和箕坐位(针灸下肢前面及内、外侧)等多种。
-
伏案位
伏案位为针灸体位。又分仰靠位(针灸颜面及颈前部)、侧倚位(针灸一侧颜面及颞部)、托颐位(针灸头额部)、伏案位(针灸项背及后头部)、屈肘仰掌位(针灸上肢屈侧)、屈肘俯掌位(针灸上肢伸侧)、屈肘拱手位(针灸上肢桡侧)、箕坐位(针灸下肢前面及内外侧)等。
-
托颐位
托颐位为针灸体位。参见坐位:坐位为指在不同坐势下取穴或施术。又分仰靠位(针灸颜面及颈前部)、侧倚位(针灸一侧颜面及颞部)、托颐位(针灸头额部)、伏案位(针灸项背及后头部)、屈肘仰掌位(针灸上肢屈侧)、屈肘俯掌位(针灸上肢伸侧)、屈肘拱手位(针灸上肢桡侧)、箕坐位(针灸下肢前面及内外侧)等。
-
上廉泉
概述:上廉泉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手册》。在廉泉穴上1寸,或于前正中线颌下1寸,当舌骨与下颌缘之间凹陷处取穴;下颌舌骨肌由三叉神经的肌支支配。主治病症:主治流涎、急慢性咽炎、口腔炎症、语言不清、音哑、舌强、舌下神经麻痹等。1、各种口腔炎,口腔溃疡。刺灸法:斜刺0.5-1寸,局部酸胀。
-
球后
概述:球后为经外奇穴名(qiúhòuEX-HN7)。球后穴主治病证:治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青光眼,目翳,早期白内障,近视,玻璃体混浊,内斜视,目赤肿痛,麦粒肿等。配风池、曲池、合谷、太冲,治青光眼。注意:因腧穴邻近眼球,深层为颅腔,故针刺时应注意避开眼球,不宜针刺过深,不宜提插捻转。
-
侧倚位
侧倚位为针灸体位名。参见坐位:坐位为针灸体位之一。又分仰靠位(针灸颜面及颈部)、侧倚位(针灸一侧的面部及颞部)、托颐位(针灸头顶部)、伏案位(针灸头项后部及上肢部)和箕坐位(针灸下肢前面及内、外侧)等多种。
-
体位
体位指针灸取穴和施术时患者身体应处的位置。体位分坐位、卧位和立位三种,其中以坐位、卧位为常用,立位容易引起晕针。又分仰靠位(针灸颜面及颈部)、侧倚位(针灸一侧的面部及颞部)、托颐位(针灸头顶部)、伏案位(针灸头项后部及上肢部)和箕坐位(针灸下肢前面及内、外侧)等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