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安大夫
成安大夫为宋代医官职称。隶属翰林医官院,始置于政和年间,官阶从六品,系以原军器库使之官职改称者。始置于政和初(公元1111年)。参见翰林医官院:翰林医官院为宋代掌管医药事务的机构。主要管理宫廷统治阶级医药诸事,并对民间疾病医疗问题进行管理。人员最多时在职者979人,额外者117人。共计达1096人之多。
-
方丞
方丞为东汉时医官职称。为太医监之下属官职,计2名,其职责掌管医方。为太医令之下属官职。方丞一般设一人,其职责是掌管药方及医疗。另有药丞,负责管理药品。东汉时设置药丞、方丞,这是我国医学史上医、药分工管理的开端。
-
成全郎
成全郎为宋代医官名。隶属翰林医官院,其位在大夫之下,官阶从七品,系以原军器库副使改任本职。始置于政和初(公元1111年)。此职金、元时期因袭。金代成全郎正八品下,元代成全郎正七品。并设有许多名目的大夫、郎和冠以翰林的不同职称,以分别其职位的高下。共计达1096人之多。
-
成全大夫
成全大夫为宋代医官职称。隶属翰林医官院,始置于政和年间,官阶正七品,系以原军器库使之官职改任者。参见翰林医官院:翰林医官院为宋代掌管医药事务的机构。主要管理宫廷统治阶级医药诸事,并对民间疾病医疗问题进行管理。并设有许多名目的大夫、郎和冠以翰林的不同职称,以分别其职位的高下。共计达1096人之多。
-
成和大夫
成和大夫为宋代医官职称。隶属翰林医官院,始置于政和年间,官阶从六品,系以原军器库使之官职改任者。参见翰林医官院:翰林医官院为宋代掌管医药事务的机构。主要管理宫廷统治阶级医药诸事,并对民间疾病医疗问题进行管理。人员最多时在职者979人,额外者117人。共计达1096人之多。
-
司医
司医为隋唐时期医官名。置尚药局中,掌管分疗众疾的医事,共设4名,官阶正八品下。其助手为佐,10人,官阶正九品下。隋代太医署及尚药局中均设有司医,是这些机构中最低级的官员。唐代在尚药局中设司医四人,官阶正八品下。宋代也在尚药局中设司医,其职在局丞之上。也属于尚药局中的低级官员,掌管局中具体的医疗事务。
-
太医院知印
太医院知印为元代医官名。其职始设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为低级官员,共设二人。是太医院中掌管印章的低级官员。
-
都响
都响北宋官吏。任修议郎,博学,兼通医学,曾掌管太医院事务,为人诊治,多奇中。
-
典药
典药古代医官名。典药一职唐代始置。唐太医署、尚药局、药藏局中均设有此职,其职责为主管药品,凡新进药物皆分类登记立案,以备调用。属掌管具体事务的低级官员。
-
太医院院判
太医院院判为元、明、清三代官名。明、清两代,院判的职位仅次于院使。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始设院判一职。共二人,官阶正五品。明、清时期,院判职在院使之下,两代均设二人,正六品。院判的职责是协助院使掌管医疗事务。
-
太医局教授
太医局教授为宋代太医局名。掌管医学教育,由翰林医官以下的中级医官或选择优等学生及技术较好的医生充任。九科之下,每科均设有教授1名。此职最早设于北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选翰林医官以下与上等学生及在外良医为之。”
-
惠民药局副使
惠民药局副使明代医官名。明代惠民药局的长官是大使,副使是大使的助手,协助大使全面掌管惠民药局的工作。
-
尚药局书吏
尚药局书吏唐代医官职称名。唐代在尚药局中设有书吏四人,官阶为从六品上,职在直长之下侍御医之上。其主要职责是掌管尚药局中文献资料等。
-
太医院同知
太医院同知为元代医官名。始设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共设二人,官阶正三品。位在院使之下佥院、同佥、院判之上。其主要职责是协助太医院院使掌管医事。
-
太医院判官
太医院判官为金代医官名。系太医院中级官员,协助太医院提点、院使、副使等共同掌管医药方面的事宜及太医院行政事务。官阶从八品。位在提点院使、副使之下。
-
太医院佥院
太医院佥院为元代医官名。此职设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为中级官员,官阶从三品。一般设二人,位在院使、同知之下同佥、院判之上。主要职责是协助院使掌管医事。
-
太医院副使
太医院副使为金代医官名。其职位仅次于太医院提点和太医院使的官职。官阶为从六品。协助提点和院使掌管医药行政事务。
-
太医署丞
太医署丞为隋、唐时期医官名。其职位仅在太医署令之下,协助太医署令掌管太医署工作,共2人,官阶从八品下。其主要职责是协助太医署令掌管太医署之工作。隋唐前后的太医署丞均称为太医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