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医署
太医署为古代医疗和医学教育的机构。由太医署令、丞等负责管理。学习课程在共同学完《脉诀》、《本草》、《明堂》、《黄帝内经素问》等基础后,即分科学习各自的专业;金、元、明、清则改为太医院,而且已成为纯属医疗保健的机构。医学教育分为:医、针、按摩、咒禁,其中医又分为体疗、疮肿、少小、耳目口齿、角法。
-
马旭
马旭(1914-),男,汉族,河北省密云县(今划入北京市)人,医学教育家,研究员。1935年考入北平大学医学院。作为医学教育家,他认为医学科学的发展,必须与理科的新成就结合,早在60年代初,他就在北京医学院积极倡导创办生物化学、生物物理、放射医学等专科教学,为北京医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培养了专科人才。
-
太医局
太医局为宋代医事机构,属太常寺,源于唐太医署,下分九科专管培养学生。其中大方脉120人,风科80人,小方脉20人,眼科20人,疮肿兼折疡20人,产科10人,口齿兼咽喉科10人,针灸科10人,金镞兼书禁科10人,共有学生300人。考核学习成绩时,分墨义、脉义、大义、论方、假令、运气等六项内容进行。
-
王德炳
王德炳(1937-),男,汉族,中共党员。长期以来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和医学教育领导工作,对北京医科大学发展和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做出贡献。专长内科血液病,发表论文50余篇,对白血病的基因诊断及治疗、巨核细胞造血调节研究做出了贡献。中国医药信息学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道德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
-
上手医
上手医古代医生的一种职称。指医学理论与技术较高的医生。始见于晋代。其时医学教育已露端倪,在政府组织下,将医学理论及医疗技术较高的上手医们的子弟组织起来,令助教部教之。这是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开端。
-
唐步坚
唐步坚,男,1945年7月出生,广西医科大学肿瘤学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共党员,江苏盐城人。曾主持和参加国家级、省部级和厅局级科研课题20多项,其中主持并完成的《电化学治疗宫颈癌》和《腹腔镜结合肿瘤标志物测定在卵巢癌诊断中的应用》、《电化学治疗宫颈癌临床推广应用》先后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
-
太医院管勾
太医院管勾为金代医官名。以医术高明的医生充任,不论资历。此职之设与医学教育有关。金代太医院兼有医学教育的功能,当时医学分十科,某一科的医学生达到十人时,则设管勾一人,负责教学工作。选精医术者充任。地方医学此时也有管勾的设置,管勾的官阶一般为从九品。
-
胡传揆
1927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胡传揆1932年在美国纽约罗氏医学研究院留学期间,进行了梅螺旋体中国菌种的分离与外国梅毒菌种对比研究,博得了国际学者的好评。60年代初,他开始对危害人们健康的头癣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北京郊区和江西省建立了治疗试点,由于10年动乱被迫终止。
-
彭瑞骢
彭瑞骢(1923-),男,汉族,中共党员。公共卫生学家,医学教育家。曾任北京中和医院、唐山开滦医院内科医师。作为医学教育家,始终倡导理论思维,在国内率先组织了有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讨论,对临床思维、医学哲学的研究,以及我国医学辩证法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