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补脾益气
补脾益气为治法。又称补中益气。指用具有补气健脾作用的方药,治疗脾气虚证的治法。补脾益气是补气的基本方法。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营卫之源,健脾即能加强其化源,达到补气目的。常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针灸常选脾俞、胃俞、中脘、气海、足三里、章门等穴。针用补法。
-
开胃
参见醒脾、消食导滞、补脾益气:醒脾为治法,指用芳香健脾药健运脾气以治疗脾为湿困,运化无力的病证。适用于食积停滞、胸脘痞满、腹胀时痛、嗳腐吞酸、恶食,或大便泄泻,苔厚腻而黄,脉滑,用保和丸。是补气的基本方法。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营卫之源,健脾即能加强其化源,达到补气目的。常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
-
培土生金
培土生金又称补脾益肺。是一种以五行相生理论,用具有补脾益气作用的穴位来补益肺气的方法。临床多用于咳嗽日久、痰多清稀,兼见食欲减退、大便溏、四肢无力、舌淡脉弱等肺虚脾弱的证候。针灸常选肺俞、太渊、脾俞、太白、足三里等穴,针用补法。
-
六君子丸
概述:六君子丸的主要成分为党参、茯苓、白术(麸炒)、甘草(蜜炙)、半夏(制)、陈皮、生姜、大枣。具有补脾益气,燥湿化痰的功效。(3)取[鉴别](2)项下的10%乙醇洗脱液,蒸干,残渣加10%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橙皮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40μg的溶液,即得。
-
补中益气
补中益气为治法。又称补脾益气。指用具有补气健脾和胃作用的方药,治疗脾胃气虚证的治法。补中益气是补气的基本方法。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营卫之源,健脾即能加强其化源,达到补气目的。常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针灸常选脾俞、胃俞、中脘、气海、足三里、章门等穴。针用补法。
-
眼睑下垂
眼睑下垂为病证名(病症名),又名睑废、上胞下垂、上睑下垂。内治一般以补脾益气,祛风通络为主,可选用补中益气汤或人参养荣汤加僵蚕、全蝎、赤芍、牛膝之类,并宜配合针灸、按摩等疗法。脾虚气弱者加足三里、三阴交、脾俞;梅花针:沿患侧头部足太阳、足少阳经脉循行路线及眼区眼 匝肌部位进行叩刺。
-
甘
甘(sweet)为五味之一。《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甘味药多入脾经,有补脾益气作用,如人参、黄芪等,同时,甘味药物尚有和中缓急作用,如甘草等,故《内经》有“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之说。
-
益气生血
益气生血为治法。指用具有补脾益气作用的方药以促进生血,治疗气血两虚病证的治法。
-
胞虚如球
又名脾虚如球(《证治准绳·杂病》)、悬球(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胞虚如球的病因病机:胞虚如球多由脾虚夹湿或气血不足,虚火壅于气分所致。胞虚如球的症状:胞虚如球症见胞睑浮肿,虚起如球,无赤痛,喜按。治疗胞虚如球宜以补脾益气为主,辅以祛邪。可选用神效黄芪汤或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
-
麻雀陈皮姜枣汤
概述:麻雀陈皮姜枣汤以麻雀、陈皮、红枣、生姜为主要原料,具有补脾益气,温中止呕的功效,适用于呃声低弱、面色苍白、手足不温、食少困倦、腰膝无力等脾肾阳虚型呃逆者。原料:麻雀3只,陈皮6克,红枣10枚,生姜10克。做法:麻雀去毛及内脏,切块,陈皮、生姜切丝,同大枣共入锅中炖熟。出处:《医疗保健汤茶谱》
-
鲢鱼葱汤
概述:鲢鱼葱汤以葱白、白鲢鱼、白酒为主要原料,具有补脾益气的功效,适用于头痛眩晕、乏力者。原料:葱白6根,白鲢鱼1条(约500克),白酒60毫升。做法:鱼去鳞、内脏,切块。先煎鱼头,再放白酒、葱、鱼块,加水300毫升,共煮熟。出处:《医疗保健汤茶谱》
-
芝麻羹
概述:芝麻羹以芝麻、葱头、糯米为主要原料,具有益胃养血,润肠通便的功效,适用于津枯便秘、大便难行、老年习惯性便秘者。芝麻性平味甘,入肝、肾经,具有补肝肾、润五脏的作用。本羹取芝麻汁配葱白之辛香行气,再加粳米之补脾益气,合而为羹,润肠而补虚,补而不滞,最适合老年性便秘者常食。出处:《医疗保健汤茶谱》
-
气虚痿
气虚痿为病证名。痿证之一。见《证治汇补·痿躄章》。多由劳倦内伤、饮食失调或久病脾胃气虚,不能充养肌体所致。治以补脾益气为主。有虚热者,用补气和中汤。《医宗必读·痿》:“气虚,四君子汤合二妙散。”《张氏医通·痿痹门》:“肥白人脉沉缓或滑,恶心,胸膈不利,属气虚有痰,六君子加苍术、黄柏、竹沥、姜汁。”
-
逆流挽舟
逆流挽舟治疗学术语。对外感挟湿、外邪陷里而成痢疾的治法。因其入脾气素虚,外邪陷里,使脾困湿盛,湿浊蕴结而成下痢。治当补脾益气,解表化浊,使陷里之邪,仍从外解,俾阳气开发,湿浊内化,则表气疏通,下痢亦止。痢疾兼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等表证,用人参败毒散。
-
安胎和伤汤
处方生地9g,白芍9g,白术9g,当归9g,枳壳6g,朱砂6g,茯神9g,续断9g,木香3g,甘草3g。功能主治镇静安胎,和伤止痛。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论述本方用茯神、朱砂镇静安神;白术、甘草补脾益气,以生气血;续断补肝肾,且可增强安胎之效;木香、枳壳理气止痛。故本方有镇静安胎、和伤止痛之作用。
-
八珍酒
《万病回春》处方全当归26g炒白芍18g生地黄15g云茯苓20g炙甘草20g五加皮25g肥红枣36g胡桃肉36g白术26g川芎10g人参15g白酒1500ml炮制1.将所有的药用水洗净后研成粗末;此酒可以起到气血双补的功效,用以治疗因气血亏损而引起的面黄肌瘦,心悸怔忡,精神萎靡,脾虚食欲不振,气短懒言,劳累倦怠,头晕目眩等症。
-
肺瘤1号方
处方:党参9克,黄芪9克,白术9克,茯苓15克,猪苓15克,生苡仁5克,陈皮9克,白花蛇舌草30克,鱼腥草30克,铁树叶30克。功能主治:补脾益气化痰湿,佐以抗癌。主脾虚气弱。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摘录:高令山方
-
归芍地黄汤
概述:归芍地黄汤为方剂名,出自《症因脉治》卷二方。治血虚咳嗽,盗汗自汗,骨蒸潮热,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脉细数或弦数。方解:方中生地、当归滋阴养血,人参、甘草补脾益气,白芍、枸杞补肝敛阴,地骨皮、丹皮、知母清热除蒸。方二:组成:当归、白芍药、生地黄、牡丹皮、茯苓、山药、山茱萸、泽泻。
-
刘寄奴酒
处方:刘寄奴10g甘草10g白酒100ml炮制:1.将刘寄奴与甘草捣碎;2.放入锅中,加水200ml,煎至100ml;功能主治:破血通经,散瘀止痛。主治血滞经闭,产后瘀阻腹痛,折跌损伤,以及创伤出血等症。用法用量:1次温服。注意:孕妇忌饮用此酒。甘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调和药性,使刘寄奴破血之力缓而持久。
-
癫症
癫症有如下四证:①痰气郁结:苔薄腻,脉细弦或弦滑。证见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喜怒无常。治以理气解郁,化痰开窍。治以养心安神,补脾益气。可选用归脾汤或酸枣仁汤加减。③脾肾阳虚:舌质淡白,脉沉细。治以温阳兴奋,培补脾肾。可选用附子理中汤或金匮肾气丸加减。治以解郁化瘀,调气活血。
-
鹿肉
中医认为鹿肉具有补脾中、益气力、强五脏的作用,还可补虚劳羸瘦、壮阳益精、养血益容。中国传统医学认为,鹿肉属于纯阳之物,补益肾气之功为所有肉类之首,故对于新婚夫妇和肾气日衰的老人,吃鹿肉是很好的补益食品,对那此经常手脚冰凉的人也有很好的温煦作用。性味甘,温。"③《饮膳正要》:"味甘,温,无毒。
-
黑鱼
小鱼以水生昆虫和小虾及其他小鱼为食。3.鳢鱼有祛风治疳、补脾益气、利水消肿之效,因此三北地区常有产妇、风湿病患者、小儿疳病者觅乌鳢鱼食之,作为一种辅助食疗法。黑鱼的生命力很强,在淡水鱼类中居首位。疗五痔,治湿痹,面目浮肿,能够“补心养阴,澄清肾水,行水渗湿,解毒去热”;
-
高风雀目·脾气虚证
定义:高风雀目·脾气虚证(high-windsparroweyewithspleenqideficiencypattern)是指脾虚气弱,以夜盲,视野缩小,面乏华泽,肢体乏力,纳食不馨,口淡无味,视物疲劳,不能久视,或有便溏泄泻,舌质淡,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为常见症的高风雀目证候。因气虚血滞,脉道不利,故选加丹参、三七、川芎活血通络。
-
胎虚不安
见《叶氏女科证治》卷二。指孕妇素体虚弱,孕后气血益虚而出现胎虚不安证候,宜补脾益气,养血安胎,以胎元饮为主方治之。若症见急躁易怒,头痛眩晕耳鸣,腰膝酸软者,为肝肾阴虚,治以左归饮或固阴煎;若症见腹胀,肠鸣泄泻,倦怠畏寒,带下清稀,肢冷等症,为脾肾阳虚,宜温阳健脾,养血安胎,方用秘元煎或菟丝煎;
-
气虚不摄
概述:气虚不摄是指气虚固摄无力,致使体内的各种液态物质易于丢失的病理变化。脏气虚统摄失职·气虚不摄:气虚不摄泛指脏气虚统摄失职,可见自汗、遗精、泄泻、遗尿、崩漏、便血等症。治宜固涩,并补其脏气。气虚不能摄血而见各种出血症状·气虚不摄:气为血帅,气虚不摄指气虚不能摄血而见各种出血症状。
-
新定拯阳理劳汤
别名:拯阳汤(《证治汇补》卷二)、救阳理痨汤(《冯氏绵囊)卷一)。表热自汗,心烦,遍身作痛;脾阳不振,食少倦怠,少气懒言,大便溏泄,或完谷不化,肠鸣腹痛,舌淡苔白,脉虚弱。如烦热口干,加生地黄,气浮心乱,加丹参,枣仁;挟湿加茯苓、苍术;脉沉迟,加熟附子;泄泻,加升麻,柴胡;冬月加干姜。
-
枳实参朴汤
处方:白术20克,人参6克(先煎),茯苓12克,枳实10克,陈皮10克,半夏曲10克,川厚朴10克,莱菔子10克,槟榔10克,砂仁5克,黄连5克,干姜5克,炒麦芽15克,炙甘草3克。功能主治:补脾益气,理气消导。主脾虚气陷。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
圆翳内障·脾胃气虚证
定义:圆翳内障·脾胃气虚证(roundnebularcataractwithspleen-stomachqideficiencypattern)是指脾胃亏虚,以视物模糊,视力缓降,晶珠混浊,伴面色萎黄,少气懒言,肢体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为常见症的圆翳内障证候。若用于脾虚湿停,大便溏泻者,可去当归,加茯苓、扁豆、苡仁之类健脾渗湿。黄而明莹者,名如金内障;
-
脾虚如球
脾虚如球病证名。目之上下眼胞肿胀如球状者。出《证治准绳·杂病》。亦名胞虚如球、悬球。因脾虚挟湿或气血不足,虚火壅于气分所致。证见胞睑浮肿,虚起如球,无赤痛,喜按。《张氏医通》卷八:“谓目脾浮肿如球也。治宜以补脾益气为主,辅以祛邪之药。可选用神效黄芪汤或补中益气汤加减。
-
补脾益肺
补脾益肺为治法,又称培土生金(土,指脾;指用具有补气健脾养肺作用的方药,治疗脾肺两虚证的治法。借五行相生的理论用补脾益气的方药补益肺气的方法。临床多用于咳嗽日久,痰多清稀,兼见食欲减退、大便溏、四肢无力,舌淡脉弱等肺虚脾弱的证候。针灸常选肺俞、太渊、脾俞、太白、足三里等穴,针用补法。
-
芡实茯苓粥
处方:芡实15克茯苓10克大米适量制法:将芡实、茯苓捣碎,加水适量,煎至软烂时再加入淘净的大米,继续煮烂成粥。功能主治:补脾益气。适用于小便不利、尿液混浊、阳痿、早泄。用法用量:1日分顿食用,连吃数日。摘录:《摘元方》
-
三棱化瘿丸
《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方名:三棱化瘿丸组成:三棱6g,莪术6g,归尾9g,丹参12g,青皮6g,穿山甲6g(醋炙),生牡蛎12g,昆布9g,海浮石9g。功效:行气活血,软坚消瘿。颈部粗肿日久,赤络显露,按之硬痛,呼吸不畅,声音嘶哑,呛咳气急,或吞咽障碍,舌质暗红,脉象沉涩。
-
益气止血方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方名:益气止血方组成:党参、白术、黄精、三七粉。功效:补脾益气,兼以止血。主治:脾虚崩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