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刺
《黄帝内经灵枢·官针》:“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后世徐凤据此提出天、人、地三才的分层刺法,并结合提插的紧慢手法创立烧山火、透天凉等复式补泻手法。齐刺·三刺:三刺即齐刺,为十二刺之一,其法当病处直下一针,左右两旁各下一针,是治疗痹症,寒邪稽留范围较小而又较深的针刺方法。
-
十二刺
即:偶刺(前后配刺)、报刺(刺而再刺)、恢刺(多向刺)、齐刺(三针同刺)、扬刺(五针同刺)、直针刺(沿皮刺)、输刺(提插深刺)、短刺(近骨刺)、浮刺(肌肉斜刺)、傍针刺(正刺傍刺两针同用)、阴刺(左右配刺)、赞刺(散针出血)。指治疗筋肉挛急痹痛一类病症的针刺方法。
-
齐刺
为十二刺之一。又称三刺、集合刺。《黄帝内经灵枢·官针》:“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日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这种刺法与恢刺相反,恢刺为一穴多刺或多向刺;操作方法:直刺一针,傍入二针。当病处直下一针,左右两旁各下一针,三针齐下。
-
集合刺
集合刺即齐刺。齐刺为古刺法名,为十二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日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指直刺一针,傍入二针,以治疗寒气稽留部位较小而较深的痹症。
-
裂头蚴
迭宫属的裂头蚴形态:曼氏裂头蚴长0.5cm~当大鱼吞食含有裂头蚴的小鱼或鱼卵后,裂头蚴可侵入大鱼的肌肉组织内继续生存,直到终宿主食入带裂头蚴的鱼时,裂头蚴方能在其肠内经5周~5周发育孵出六钩蚴,被剑水蚤吞食后发育成原尾蚴,原尾蚴被蛙类吞食可发育成裂头蚴,人吞食含有裂头蚴的第二中间宿主可引起曼氏裂头蚴病。
-
阔节裂头蚴
概述:阔节裂头蚴(plerocercoidlarvaeofDibothriocephaluslatus或phyllobothriumlatum)为裂头属的裂头蚴,是寄生在鱼体内阔节裂头绦虫的第三期幼虫。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后,在15~当大鱼吞食含有裂头蚴的小鱼或鱼卵后,裂头蚴可侵入大鱼的肌肉组织内继续生存,直到终宿主食入带裂头蚴的鱼时,裂头蚴方能在其肠内经5周~
-
衰
衰㈠(shuāi,音摔)衰老;《灵枢·本脏》:“有独尽天寿而无邪僻之病,百年不衰,虽犯风雨卒寒大暑,犹有弗能害也。”《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灵枢·寿夭刚柔》:“病九日者三刺而已。多少远近,以此衰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
-
痏
瘢痕·痏:痏原指瘢痕,针灸学中指针刺后所留的针眼。《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已发针,疾按其痏,无令其出血。”《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论》:“厥阴之脉,令人腰痛…王冰注:“三刺其处,腰痛乃除。”疮疡·痏:痏指疮疡。《章太炎医论集》:“《本经》言其主治恶疮火疡,则肠中疮痏自除矣。”
-
鲎
洗净晒干。4.口唇、四肢麻木,无力、头晕、瞳孔缩小、四肢轻瘫、共济失调,严重者呼吸困难、烦躁、心动过缓、昏迷。5.心电图检查示房室传导阻滞。治疗:鲎中毒的治疗要点为:参见河豚中毒的相关内容:清除毒物,重点在于维持呼吸,可选用半胱胺酸、大量莨菪碱药、糖皮质激素抗毒治疗,促进毒物排泄,积极对症治疗。
-
三芒草属
中文名三芒草属拼音名sanmangcaoshu拉丁名Aristida中国植物志10(1):112描述AristidaL.三芒草属,禾本科,约15O种,分布于温带和热带地区,我国有5种,其中常见的有三芒草A.adscensionisL.和黄草毛A.cumingianaTrin.etRupr.2种,产南北各省区。小穗含1小花,排成疏散的圆锥花序;外稃狭而硬,包住短小的内稃,顶端具3芒。
-
黄刺皮
《*辞典》:黄刺皮:出处:《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拼音名:Hu nɡC P 别名:黄三刺皮来源:为小檗科植物直穗小檗的茎皮。花黄色,径约5~生境分布:生山地灌丛中。性味:苦,寒。治热痢便血,湿热黄疸,下肢肿痛,潮热盗汗,风火目痛,口糜,舌疮,乳腺炎及痈疮初起。②治湿热黄疸:黄刺皮三钱,焦山栀三钱,大黄二钱。
-
皂荚根皮
化学成份:同属植物山皂荚的树皮、根含少量生物碱三刺皂荚碱,即3-(3-甲基-2-丁烯基)腺嘌呤。性味:《纲目》:辛,温,无毒。功能主治:①《纲目》:根皮:治风热疚气,杀虫。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或研末,1~(《普济方》木乳散)②治产后肠脱不收:皂角树皮半斤,皂角核一合,川楝树皮半斤,石莲子(炒,去心)一合。
-
皂荚叶
《*辞典》:皂荚叶:出处:《纲目》拼音名:Z oJi Y 来源:为豆科植物皂荚的叶片。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皂荚条。化学成份:同属植物山皂荚的叶含少量生物碱三刺皂荚碱,即3-(3-甲基-2-丁烯基)腺嘌呤。功能主治:洗风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