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焦病
《诸病源候论·三焦病候》:“三焦气盛为有余,则胀气满于皮肤内,轻轻然而不牢,或小便涩,或大便难,是为三焦之实也,则宜泻之。三焦气不足,则寒气客之,病遗尿,或泄利,或胸满,或食不消,是三焦之气虚也,则宜补之。”中焦有热,则身重目黄,有寒则善胀而食不消;下焦有热,则大便难,有寒则少腹痛而小便数。
-
病理模型
动物病理模型是研究生命科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因为它可以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实验性观察,从而得出比较客观而明确的结论。制造的中医病理模型目前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外感温热病理模型,包括卫气营血病机、三焦病机及伤寒六经病机;
-
六气诀
六气诀气功功法名。这种功法在古代气功典籍《服气经》中就有记载,该书后虽失传,但其记载为《养性延命录》所收录:“纳气有一,吐气有六。其后,隋·智(岂页)《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和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胡愔《黄庭内景五脏补泻图》等书及宋元明清的许多气功文献对此功法均有载述。
-
徒都子补气丸
主治:三焦病久,欲成水,腹胀不消,小水不利。用法用量:每服10丸,空心以米饮送下;觉通利,即减3-5丸;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手少阳三焦经病
手少阳三焦经病为手少阳三焦经所发生的病候。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脱眦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大络在太阳、少阳之间,亦见于脉,取委阳。”本经主要病候为:耳聋,耳鸣,咽部肿,喉痹,目外眦痛,颊痛,耳后及经脉所过部痛,小腹硬满,气胀,小便不利,遗尿。
-
木香枳壳散
《圣济总录》卷五十四:组成:木香2两,枳壳2两(去瓤,麸炒),白芷2两,蓬莪术2两(锉,炒),白术2两,甘草2两(炙,锉),桂(去粗皮)2两,益智子3两(炒),青橘皮(汤浸,去白,焙)3两,陈曲4两(炒),京三棱(炮,锉)4两。主治:三焦病胀满,水道不利。制备方法:上为散。
-
合治内腑
如胃病取足三里,大肠病取上巨虚,小肠病取下巨虚,膀胱病取委中,三焦病取委阳,胆病取阳陵泉等。十二经各有一个合穴,即尺泽(肺)、曲池(大肠)、足三里(胃)、阴陵泉(脾)、少海(心)、小海(小肠)、委中(膀胱)、阴谷(肾)、曲泽(心包)、天井(三焦)、阳陵泉(胆)、曲泉(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