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乱气
乱气病证名。①气机紊乱。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互相干扰。《灵枢·阴阳清浊》:“清浊相干,命曰乱气。”②气血逆乱。《素问·四时刺逆从论》:“逆四时而生乱气。”
-
滑涩汤
处方:红花1两(胚子者)。功能主治:产后血积未绝,闷乱气闭欲绝。用法用量:酒2钟,煎至1钟,乌梅汤2匙并服。口噤,灌之。摘录:《医统》卷八十五
-
十二禁
十二禁指针刺前的一些禁忌,又称十二禁刺。《黄帝内经灵枢·终始》:“凡刺之禁:新内(音纳,行房)勿刺,新刺勿内;已醉勿刺,已刺勿醉;即禁房事、禁醉滔、禁大怒、禁过劳、禁过饱、禁饥饿、禁大渴、禁大惊、禁大恐等,以及远路乘车而来,或步行而来的,都应经过休息,在情绪安定、气血和调的情况下进行针刺。
-
经络之气
经络之气即经气。不仅是经脉的运动功能和经脉中的营养物质,而且是整体生命功能的表现。《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真气者,经气也。”经气指运行于经脉中的气,亦称脉气,属人体的正气范畴。又针刺中候气、得气、调气及失气,均关系到经气。《黄帝内经灵枢·终始》:“其脉乱气散,逆其营卫,经气不次,因而刺之…
-
经气
经气又称“经络之气”、“脉气”,即运行于经络中的气,是先、后天精气的结合物而运行、输布全身。不但指经脉的运行功能和经脉中的营养物质,而且是整体生命功能的表现。《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真气者,经气也。”经气属人体的正气范畴。又针刺中候气、得气、调气及失气,均关系到经气。
-
同精导气
同精导气为针刺术语。《聚英·东垣针法》:“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心主之输神门、大陵,同精导气,以复其本位。”用徐入徐出之法,引导营卫之气往来贯注,复其常态,谓之同精导气。《黄帝内经灵枢·五乱》:“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
-
失气
《类经》张介宾注:“不知所禁,妄为刺之,则阴阳错乱,真气消亡,是谓失气也。”《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伤寒阳明腑实也见矢气,腹满。《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潮热…
-
清浊
清浊①指清气和浊气。《灵枢·阴阳清浊》:“愿闻人气之清浊…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清浊相干,命曰乱气。”②相气十法之一。诊察病人面部颜色的清亮与浊暗,以了解疾病的阴阳属性。《望诊遵经》:“清者病在阳,浊者病在阴,自清而浊,阳病人阴;
-
辟除
辟除犹言祛除。《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然必从其经气,辟除其邪,除其邪则乱气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