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脚气
《中医药学名词》(2010):干脚气是指以腿脚肌肉枯萎、挛急为主要表现的脚气病。干脚气的病因:因素体阴虚内热,湿热、风毒之邪从热化,伤及营血,筋脉失养所致。干脚气的症状:症见足胫无力,麻木酸痛,挛急,脚不肿而日见枯瘦,饮食减少,小便热赤,舌红,脉弦数等。可用加味苍柏散或生干地黄丸等方。
-
脚气病
脚气病的分类:脚气有干脚气、湿脚气之分。此外,还有风毒脚气、瘴毒脚气、脚气冲心、脚气入腹、脚气迫肺等多种类型。现代医学中的维生素B1缺乏症、营养不良性浮肿,下肢多发性神经炎等多属本病范畴,可参照本条施治。临床表现:1、婴儿脚气病发病常很突然,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者称脑型;有时昏迷惊厥可突然发生。
-
湿脚气
此外,还有风毒脚气、瘴毒脚气、脚气冲心、脚气入腹、脚气迫肺等多种类型。《医学正传·脚气》:“故为治者,宜通用苍术、白术之类以治其湿,知母、黄柏、条芩之类以去其热,当归、芍药、生地黄之类以调其血,木瓜、槟榔之类以行其气,羌活、独活以利关节而散风湿,兼用木通、防己、川牛膝之类引药下行及消肿去湿。”
-
脚气冲心
脚气冲心的分型治疗:湿脚气而见攻心者,由于湿毒上攻,多伤阳,急宜温阳散寒,逐湿泄毒,用吴茱萸汤合《备急千金要方》半夏汤加减。此外,还有风毒脚气、瘴毒脚气、脚气冲心、脚气入腹、脚气迫肺等多种类型。干脚气取足三里、悬钟、飞扬、三阴交、血海、太溪等穴为主。脾胃虚弱加脾俞、胃俞。虚脱者灸关元、气海。
-
脚气
此外,还有风毒脚气、瘴毒脚气、脚气冲心、脚气入腹、脚气迫肺等多种类型。《医学正传·脚气》:“故为治者,宜通用苍术、白术之类以治其湿,知母、黄柏、条芩之类以去其热,当归、芍药、生地黄之类以调其血,木瓜、槟榔之类以行其气,羌活、独活以利关节而散风湿,兼用木通、防己、川牛膝之类引药下行及消肿去湿。”
-
硼砂煎丸
《普济方》卷二四五:方名:硼砂煎丸组成:硼砂半两(研如粉,入后皂荚汁中,同煎至1升,下酒5升,再煎至1升,下童子小便3升,不住手搅至2升,住火),皂荚10挺(将5挺以水5升,浸1宿,去皮,每梃为三截,用生姜5两研自然汁涂,炙至姜汁尽为度,去子捣;男子忽脚膝风痛,行履不得,口干舌涩,空心、日午用豆淋酒送下;
-
硇砂煎丸
男子干脚气发动,脚膝烦疼,腰脚酸,心躁闷干渴,见粥药皆呕逆,及汗出气喘,此是干脚气冲心,人多不辨,乃为伤寒候,若见此疾,先取牵牛子1两生用,陈橘皮1钱同为末,取黑豆2合炒半熟,以童子小便8合浸后,滤去豆,入生姜自然汁2合搅匀,分为3盏,调牵牛、橘皮末1钱匕,当日进3服,共60丸立瘥;欲尽,又添酒1升再熬;
-
杉木汤
《救三死方》引郑洵美方(见《证类本草》卷十四引《本草图经》):别名:杉节汤、杉木节汤、杉木饮、杉木节饮组成:杉木节1大升,橘叶(切)1大升(无叶,可以皮代之),大腹槟榔(合子碎之)7枚,童便3大升。主治:干脚气,霍乱,喘闷欲绝。脚气痞绝,胁有块大如石,欲死不知人。荣阳郑洵美传杉木汤,服半食顷,大下。
-
补泻丸
《疡科选粹》卷四:补泻丸:处方:黄耆1两,木通5钱,甘草5钱,黑丑5钱,斑蝥7个(去翅,炒黑,去斑蝥)。功能主治:肾脏风,指缝白者。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盐汤送下。制备方法:除槟榔、附子不见火,同为细末,次将大麻仁研如泥,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用药禁忌:忌鱼、面、生果,热物。
-
杉木节汤
《普济方》卷二四二:组成:杉木节1两(锉),茴香子3分(微炒),瞿麦3钱,赤茯苓1两,木香半两,槟榔2两,木通2分(锉),紫苏茎叶1两,猪苓3分(去黑皮)。主治:干脚气,大小肠气滞,心腹烦闷,脚膝疼痛,不欲饮食。用法用量: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2片,葱白2-7茎,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不拘时候。
-
凉血清燥汤
处方:熟地、阿胶、白芍、川柏(炒)、当归、丹皮、茵陈、鹿衔草、元武版、女贞子。功能主治:干脚气。摘录:《医门补要》卷中
-
生干地黄丸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六方之生干地黄丸:组成:生干地黄1两,防风1两(去芦头),薯蓣1两,茯神1两,山茱萸1两,桂心1两,天雄1两(炮裂,去皮脐),远志1两(去心),柏子仁1两,川椒1两(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细辛1两,枳实1两(麸炒微黄),甘菊花1两,甘草3分(炙微赤,锉)。
-
疏风胜湿汤
《医学传灯》卷下:方名:疏风胜湿汤组成:紫苏、干葛、柴胡、川芎、陈皮、半夏、前胡、苡仁、木瓜、续断、枳壳、香附、黄芩。主治:脚气风湿,脉浮弦细,微微带数,风伤气分,未入于荣所以色白不红,或干脚气,不红不肿,但骨肉痠痛之轻者。用法用量: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