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柱
身柱穴主要用于胸肺、外感及心神疾患等:如咳嗽,气喘,肺炎,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百日咳,感冒,身热头痛,癫,狂,痫症,小儿抽搦,惊厥,神经衰弱,癔病,胸脊强痛,脊背强痛,胸中热,瘛疭,中风不语,腰脊强痛,疔疮发背,身热,疔疮,癔病,喘息,小儿风痫等。布有第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三肋间动脉后支。
-
智利毛
智利毛穴主治病证:身柱穴主要用于胸肺、外感及心神疾患等:如咳嗽,气喘,肺炎,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百日咳,感冒,身热头痛,癫,狂,痫症,小儿抽搦,惊厥,神经衰弱,癔病,胸脊强痛,脊背强痛,胸中热,瘛疭,中风不语,腰脊强痛,疔疮发背,身热,疔疮,癔病,喘息,小儿风痫等。癫疾,怒欲杀人,身柱主之。
-
知利气
知利气穴主治病证:身柱穴主要用于胸肺、外感及心神疾患等:如咳嗽,气喘,肺炎,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百日咳,感冒,身热头痛,癫,狂,痫症,小儿抽搦,惊厥,神经衰弱,癔病,胸脊强痛,脊背强痛,胸中热,瘛疭,中风不语,腰脊强痛,疔疮发背,身热,疔疮,癔病,喘息,小儿风痫等。癫疾,怒欲杀人,身柱主之。
-
知利介
知利介穴主治病证:身柱穴主要用于胸肺、外感及心神疾患等:如咳嗽,气喘,肺炎,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百日咳,感冒,身热头痛,癫,狂,痫症,小儿抽搦,惊厥,神经衰弱,癔病,胸脊强痛,脊背强痛,胸中热,瘛疭,中风不语,腰脊强痛,疔疮发背,身热,疔疮,癔病,喘息,小儿风痫等。癫疾,怒欲杀人,身柱主之。
-
三椎
概述:三椎:1.穴名;参见“身柱”:身柱为经穴名(ShēnzhùGV12)。如咳嗽气喘、肺炎、支气管炎及哮喘、肺结核、百日咳、感冒、身热头痛、癫、狂、痫症、小儿抽搦、惊厥、神经衰弱、癔病及胸脊强痛。本穴配大椎、肺俞治慢性支气管炎;配关元、足三里(灸)治佝偻病。《黄帝内经素问·刺热篇》:“三椎下间主胸中热。”
-
尘气
尘气为经穴别名。出《经穴汇解》。身柱为经穴名(ShēnzhùGV12)。伏卧取穴。有宣肺泻热、清心宁神作用。如咳嗽气喘、肺炎、支气管炎及哮喘、肺结核、百日咳、感冒、身热头痛、癫、狂、痫症、小儿抽搦、惊厥、神经衰弱、癔病及胸脊强痛。本穴配大椎、肺俞治慢性支气管炎;配关元、足三里(灸)治佝偻病。
-
哮喘穴位贴敷法
药物组成及配制法:生川乌36g,生草乌36g,当归12g,马钱子48g,野百合36g,肉桂48g,赤芍48g,仙鹤草48g,老鹤草48g,鲜桑枝30g,鲜枣枝30g,鲜桃枝30g,鲜槐枝30g,鲜柳枝30g。用时在饼中心加丁桂散0.3g,贴于百劳、肺俞、膏肓穴,每次各2穴,约2小时皮肤红而无水泡者除去,或用直流感应电疗机点送离子透入约20~
-
背正中线
背正中线经穴定位线。又称后正中线,为督脉经行路线。分布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阳、筋缩、中枢、脊中、悬枢、命门、阳关、腰俞、长强各穴。
-
万捶青云膏
《医学正传》卷六引《录验》:方名:万捶青云膏组成:白松香1斤(去木屑),蓖麻子300粒(去壳),杏仁300粒(去壳),铜青3两,乳香1两5钱,没药1两5钱,轻粉2钱。功效:散痈肿,拨毒追脓,止疟疾。腹中痞块;制备方法:上共作一处,用铁槌木砧于日中捣成膏,如燥,少加香油杵之,或用石臼木杵捣亦可,用瓷器盛。
-
肩背
肩背为经外奇穴名。出《芒针疗法》。位于侧颈部,锁骨上窝中央上约2寸,斜方肌上缘中部。主治肩背神经痛、肩胛风湿症、项背部肌肉疼痛及痉挛等。一般用芒针,针尖向下透过斜方肌,直达陶道穴或身柱穴。
-
预灸
预灸指人于无病之时预先于具有保健作用的穴位处施灸,防病于未然。预:预先;灸:施灸。今称保健灸。《医门摘要》:身柱,“和俗谓之尘气”,“预灸则不生诸病”。
-
接经法
接经法(channelcontinuationmethod)为配穴法之一。多用于四肢痿痹等病,如破伤风,取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身柱、大椎等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心痛与背相接,善恐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先刺京骨、昆仑,不已刺合骨。
-
寒者热之
寒者热之为治则。《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证有表寒、里寒之别,因而在治法上亦有所侧重。治表寒证,宜用辛温解表的汗法,以发散风寒;治里寒证则用温中祛寒、回阳救逆等温法,以祛寒温里。针灸常用风门、身柱、关元、足三里等,常用灸法。
-
一经连用配穴法
一经连用配穴法即接经法(channelcontinuationmethod),为配穴法之一。指在同一条经脉上选用相近的几个穴位配合应用,相互连接以加强作用。一经连用配穴法多用于四肢痿痹等病,如破伤风,取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身柱、大椎等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