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烧存性
烧存性中药炮制方法之一。是把药烧至外部焦黑,里面焦黄为度,使药物表面部分炭化,里层部分还能尝出原有的气味,即存性。
-
天丝瓜
内服:煎汤,9~基部膨大,被柔毛;以上两种植物的根(丝瓜根)、茎(丝瓜藤)、茎中汁(天萝水)、叶(丝瓜叶)、花(丝瓜花)、瓜蒂(丝瓜蒂)、果皮(丝瓜皮)、老瓜内的纤维(丝瓜络)及种子(丝瓜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治热病身热烦渴,痰喘咳嗽,肠风痔漏,崩带,血淋,疔疮,乳汁不通,痈肿。(36)卵肿偏坠。
-
纯阳瓜
内服:煎汤,9~基部膨大,被柔毛;以上两种植物的根(丝瓜根)、茎(丝瓜藤)、茎中汁(天萝水)、叶(丝瓜叶)、花(丝瓜花)、瓜蒂(丝瓜蒂)、果皮(丝瓜皮)、老瓜内的纤维(丝瓜络)及种子(丝瓜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治热病身热烦渴,痰喘咳嗽,肠风痔漏,崩带,血淋,疔疮,乳汁不通,痈肿。(36)卵肿偏坠。
-
布瓜
内服:煎汤,9~基部膨大,被柔毛;以上两种植物的根(丝瓜根)、茎(丝瓜藤)、茎中汁(天萝水)、叶(丝瓜叶)、花(丝瓜花)、瓜蒂(丝瓜蒂)、果皮(丝瓜皮)、老瓜内的纤维(丝瓜络)及种子(丝瓜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治热病身热烦渴,痰喘咳嗽,肠风痔漏,崩带,血淋,疔疮,乳汁不通,痈肿。(36)卵肿偏坠。
-
天罗
内服:煎汤,9~基部膨大,被柔毛;以上两种植物的根(丝瓜根)、茎(丝瓜藤)、茎中汁(天萝水)、叶(丝瓜叶)、花(丝瓜花)、瓜蒂(丝瓜蒂)、果皮(丝瓜皮)、老瓜内的纤维(丝瓜络)及种子(丝瓜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治热病身热烦渴,痰喘咳嗽,肠风痔漏,崩带,血淋,疔疮,乳汁不通,痈肿。(36)卵肿偏坠。
-
丝瓜
内服:煎汤,9~基部膨大,被柔毛;以上两种植物的根(丝瓜根)、茎(丝瓜藤)、茎中汁(天萝水)、叶(丝瓜叶)、花(丝瓜花)、瓜蒂(丝瓜蒂)、果皮(丝瓜皮)、老瓜内的纤维(丝瓜络)及种子(丝瓜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治热病身热烦渴,痰喘咳嗽,肠风痔漏,崩带,血淋,疔疮,乳汁不通,痈肿。(36)卵肿偏坠。
-
蜜瓜
内服:煎汤,9~基部膨大,被柔毛;以上两种植物的根(丝瓜根)、茎(丝瓜藤)、茎中汁(天萝水)、叶(丝瓜叶)、花(丝瓜花)、瓜蒂(丝瓜蒂)、果皮(丝瓜皮)、老瓜内的纤维(丝瓜络)及种子(丝瓜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治热病身热烦渴,痰喘咳嗽,肠风痔漏,崩带,血淋,疔疮,乳汁不通,痈肿。(36)卵肿偏坠。
-
砌瓜
内服:煎汤,9~基部膨大,被柔毛;以上两种植物的根(丝瓜根)、茎(丝瓜藤)、茎中汁(天萝水)、叶(丝瓜叶)、花(丝瓜花)、瓜蒂(丝瓜蒂)、果皮(丝瓜皮)、老瓜内的纤维(丝瓜络)及种子(丝瓜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治热病身热烦渴,痰喘咳嗽,肠风痔漏,崩带,血淋,疔疮,乳汁不通,痈肿。(36)卵肿偏坠。
-
天络丝
内服:煎汤,9~基部膨大,被柔毛;以上两种植物的根(丝瓜根)、茎(丝瓜藤)、茎中汁(天萝水)、叶(丝瓜叶)、花(丝瓜花)、瓜蒂(丝瓜蒂)、果皮(丝瓜皮)、老瓜内的纤维(丝瓜络)及种子(丝瓜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治热病身热烦渴,痰喘咳嗽,肠风痔漏,崩带,血淋,疔疮,乳汁不通,痈肿。(36)卵肿偏坠。
-
坭瓜
内服:煎汤,9~基部膨大,被柔毛;以上两种植物的根(丝瓜根)、茎(丝瓜藤)、茎中汁(天萝水)、叶(丝瓜叶)、花(丝瓜花)、瓜蒂(丝瓜蒂)、果皮(丝瓜皮)、老瓜内的纤维(丝瓜络)及种子(丝瓜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治热病身热烦渴,痰喘咳嗽,肠风痔漏,崩带,血淋,疔疮,乳汁不通,痈肿。(36)卵肿偏坠。
-
倒阳菜
内服:煎汤,9~基部膨大,被柔毛;以上两种植物的根(丝瓜根)、茎(丝瓜藤)、茎中汁(天萝水)、叶(丝瓜叶)、花(丝瓜花)、瓜蒂(丝瓜蒂)、果皮(丝瓜皮)、老瓜内的纤维(丝瓜络)及种子(丝瓜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治热病身热烦渴,痰喘咳嗽,肠风痔漏,崩带,血淋,疔疮,乳汁不通,痈肿。(36)卵肿偏坠。
-
絮瓜
内服:煎汤,9~基部膨大,被柔毛;以上两种植物的根(丝瓜根)、茎(丝瓜藤)、茎中汁(天萝水)、叶(丝瓜叶)、花(丝瓜花)、瓜蒂(丝瓜蒂)、果皮(丝瓜皮)、老瓜内的纤维(丝瓜络)及种子(丝瓜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治热病身热烦渴,痰喘咳嗽,肠风痔漏,崩带,血淋,疔疮,乳汁不通,痈肿。(36)卵肿偏坠。
-
缣瓜
内服:煎汤,9~基部膨大,被柔毛;以上两种植物的根(丝瓜根)、茎(丝瓜藤)、茎中汁(天萝水)、叶(丝瓜叶)、花(丝瓜花)、瓜蒂(丝瓜蒂)、果皮(丝瓜皮)、老瓜内的纤维(丝瓜络)及种子(丝瓜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治热病身热烦渴,痰喘咳嗽,肠风痔漏,崩带,血淋,疔疮,乳汁不通,痈肿。(36)卵肿偏坠。
-
蛮瓜
内服:煎汤,9~基部膨大,被柔毛;以上两种植物的根(丝瓜根)、茎(丝瓜藤)、茎中汁(天萝水)、叶(丝瓜叶)、花(丝瓜花)、瓜蒂(丝瓜蒂)、果皮(丝瓜皮)、老瓜内的纤维(丝瓜络)及种子(丝瓜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治热病身热烦渴,痰喘咳嗽,肠风痔漏,崩带,血淋,疔疮,乳汁不通,痈肿。(36)卵肿偏坠。
-
绵瓜
内服:煎汤,9~基部膨大,被柔毛;以上两种植物的根(丝瓜根)、茎(丝瓜藤)、茎中汁(天萝水)、叶(丝瓜叶)、花(丝瓜花)、瓜蒂(丝瓜蒂)、果皮(丝瓜皮)、老瓜内的纤维(丝瓜络)及种子(丝瓜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治热病身热烦渴,痰喘咳嗽,肠风痔漏,崩带,血淋,疔疮,乳汁不通,痈肿。(36)卵肿偏坠。
-
洗锅罗瓜
内服:煎汤,9~基部膨大,被柔毛;以上两种植物的根(丝瓜根)、茎(丝瓜藤)、茎中汁(天萝水)、叶(丝瓜叶)、花(丝瓜花)、瓜蒂(丝瓜蒂)、果皮(丝瓜皮)、老瓜内的纤维(丝瓜络)及种子(丝瓜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治热病身热烦渴,痰喘咳嗽,肠风痔漏,崩带,血淋,疔疮,乳汁不通,痈肿。(36)卵肿偏坠。
-
纺线
内服:煎汤,9~基部膨大,被柔毛;以上两种植物的根(丝瓜根)、茎(丝瓜藤)、茎中汁(天萝水)、叶(丝瓜叶)、花(丝瓜花)、瓜蒂(丝瓜蒂)、果皮(丝瓜皮)、老瓜内的纤维(丝瓜络)及种子(丝瓜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治热病身热烦渴,痰喘咳嗽,肠风痔漏,崩带,血淋,疔疮,乳汁不通,痈肿。(36)卵肿偏坠。
-
天罗布瓜
内服:煎汤,9~基部膨大,被柔毛;以上两种植物的根(丝瓜根)、茎(丝瓜藤)、茎中汁(天萝水)、叶(丝瓜叶)、花(丝瓜花)、瓜蒂(丝瓜蒂)、果皮(丝瓜皮)、老瓜内的纤维(丝瓜络)及种子(丝瓜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治热病身热烦渴,痰喘咳嗽,肠风痔漏,崩带,血淋,疔疮,乳汁不通,痈肿。(36)卵肿偏坠。
-
鱼螆
内服:煎汤,9~基部膨大,被柔毛;以上两种植物的根(丝瓜根)、茎(丝瓜藤)、茎中汁(天萝水)、叶(丝瓜叶)、花(丝瓜花)、瓜蒂(丝瓜蒂)、果皮(丝瓜皮)、老瓜内的纤维(丝瓜络)及种子(丝瓜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治热病身热烦渴,痰喘咳嗽,肠风痔漏,崩带,血淋,疔疮,乳汁不通,痈肿。(36)卵肿偏坠。
-
虞刺
内服:煎汤,9~基部膨大,被柔毛;以上两种植物的根(丝瓜根)、茎(丝瓜藤)、茎中汁(天萝水)、叶(丝瓜叶)、花(丝瓜花)、瓜蒂(丝瓜蒂)、果皮(丝瓜皮)、老瓜内的纤维(丝瓜络)及种子(丝瓜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治热病身热烦渴,痰喘咳嗽,肠风痔漏,崩带,血淋,疔疮,乳汁不通,痈肿。(36)卵肿偏坠。
-
黑神散
摘录:《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卷七《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黑神散:处方:赤芍、桂心、归尾、干姜、蒲黄、白芷、香附、益母草、黑豆、生地、陈皮、红花、朴消、鹿角屑、童便。用法用量:每服2钱,糯米煎汤下;功能主治:产后败血致诸疾。败血冲心,喉中气急发喘;制备方法:上各为细末,以黄牛胫骨末7分,定器末3分拌令匀。
-
陈壶卢瓢
《*辞典》:陈壶卢瓢:出处:《纲目》拼音名:Ch nH L Pi o别名:旧壶卢瓢(《海上方》),破瓢(《孙天仁集效方》),败瓢(《纲目》),败瓠(《食物本草会纂》)。性味:苦,平。①《纲目》:消胀杀虫,治痔漏下血,崩中,带下赤白。或烧存性研末。每服二钱,热水调服,三服,有汗为度,即上,甚者五服止。
-
刀豆壳
概述:刀豆壳为中药名,出自清代汪双池所著的《医林纂要·药性》。贮藏干燥通风处,防虫蛀。"功能主治:和中下气,散瘀活血。1.治胃寒反胃,呃逆,久泻久痢,腰痛,经闭,腹胁胀痛,内服:煎汤,9~2.治喉痹,喉癣,烧存性研末吹之。(《种福堂公选良方》)④治腰痛:刀豆壳烧存性研末,好酒调服,外以皂角烧烟熏之。
-
乌犀膏
《传家秘宝》卷中:方名:乌犀膏组成:威灵仙10斤(拣紫色条子用),真天麻(取细末)2两,生犀(取末)1两,黑附子(须是拣存生正者,去皮脐,取末)2两,龙脑(生者,另研)1两。主治:急惊,风热涎积,一切惊积。主治:小儿伤风寒邪,诸痫惊风,手足瘈疭,渐成慢惊风,痰涎壅滞,眼目上视,冒冷,浑身壮热。
-
丝绵
出处:《纲目》拼音名:SīMi n别名:绵(《本草拾遗》),蚕绵(《医林纂要》)。②《纲目》:绵灰主吐血,衄血,下血,崩中,赤白带下,疳疮,脐疮,聤耳。外用:烧存性研末撒或调敷。(《圣济总录》绵胶散)③治吐血、咯血:新绵一两(烧灰),黄明胶(炙令燥)、黄柏(去粗皮,蜜炙,为末)各一两.上三味细研。
-
麻秸
出处:《纲目》拼音名:M Jiē别名:脂麻秸(《摘元方》),芝麻荄(《中国医学大辞典》),油麻稿(福建《民间实用草药》)。功能主治:治哮喘,浮肿,聤耳出脓。附方:①治小儿盐哮:脂麻秸,瓦内烧存性,出火毒,研末。(福建《民间实用草药》)③治聤耳出脓:白麻秸,刮取一合,花胭脂一枚。为末,绵裹塞耳中。
-
蟾蜍
蟾蜍和青蛙属两栖纲,无尾目,蟾蜍属蟾蜍科,青蛙属蛙科。主要药理作用有呼吸兴奋,强心,抗炎,利尿,抗心肌缺血,抗休克,抗肿瘤,祛痰,镇咳,平喘,促进造血,抗血栓,抗凝等。"②《别录》:"疗阴蚀,疽疠,恶疮,猘犬伤疮。④治疗恶性肿瘤将活蟾蜍晒干后烤酥研细末,过筛,和面粉糊做成黄豆粒大的小丸。
-
荔枝
可止呃逆,止腹泻,是顽固性呃逆及五更泻者的食疗佳品,同时有补脑健身,开胃益脾,有促进食欲之功效。夏秋收集,晒干。核:理气,散结,止痛。小叶2或3对,少4对,小叶柄长7-8mm,叶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6-15cm,宽2-4cm,先端骤尖或尾状短渐尖,全缘,无毛,薄革质或革质。6.《纲目》:治瘰疬,疔肿,发小儿痘疮。
-
蚕茧
105g丝纤蛋白所含氨基酸如次(物质后数字,是克分子数):甘氨酸578,丙氨酸381,缬氨酸29,亮氨酸7,异亮氨酸9,丝氨酸157,苏氨酸12,酪氨酸67,苯丙氨酸8,脯氨酸5,色氨酸2,赖氨酸4,组氨酸2,精氨酸6,天门冬氨酸17,谷氨酸13,共计1297个克分子。主肠风便血;(《圣惠方》茧黄散)②治消渴:煮蚕茧汤,每服一盏。
-
茄蒂
《*辞典》:茄蒂:出处:《履巉岩本草》拼音名:Qi D 来源:为茄科植物茄的宿萼。功能主治:治肠风下血,痈疽肿毒,口疮,牙痛。③《岭南采药录》:治发背及痈毒初起,用十四至廿一个,水、酒煎服。(《仁存堂经验方》)③治对口疮:鲜茄蒂、鲜何首乌等分煮饮。(《本草经疏》)④治癜风:用茄蒂蘸硫、附末掺之。
-
人牙散
《疡医大全》卷十八:组成:人牙2两,麝香5分,羌活(酒洗)6钱。《张氏医通》卷十五:组成:人牙(烧存性)。主治:痘疮寒闭,毒邪干肾而黑陷,手足青。用法用量:上为极细末入麝香1分,或加红曲2分,上用鸡冠血调成膏,好酒半盏,人乳半盏,入葱白1撮,煎汤送下。阴气内盛,必里寒而濡泄,急以四君子汤加芎、归服之。
-
甘蔗皮
《中医大辞典》·甘蔗皮:甘蔗皮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纲目》。来源:禾本科植物甘蔗SaccharumsinensisRoxb.的茎皮。秃疮、坐板疮,烧存性香油调敷。功能主治:治小儿口疳,秃疮,坐板疮。(《简便单方》)②治鬎疬初起:紫甘蔗皮烧存性,香油调搽。(《周益生家宝方》)摘录:《*辞典》
-
露蜂房
药理作用:露蜂房的醇、醚及丙酮浸出物皆有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尤以丙酮浸出物为最强。治惊痫,风痹,瘾疹瘙痒,乳痈,疔毒,瘰疬,痔漏,风火牙痛,头癣,蜂螫肿疼。⑥《本草述》:治积痰久嗽,风惊颤掉,神昏错乱。(《简要济众方》)④治诸恶疽、附骨痈,根在脏腑,历节肿出,疔肿恶脉诸毒:露蜂房、乱发、蛇皮。
-
莨菪
拼音名:L nɡD nɡ别名:天仙子、横唐、行唐性味:(子)苦、寒、无毒。一天内分三次饮完。和莨菪三钱(炒),大草乌头、甘草各半两,五灵脂一两,共研为末。用干枣十个,去核,填入莨菪子,扎定,烧存性。安服有微热。又方:把莨菪子装入瓶内,热汤淋药得气,吸入口中,药冷即换。9、风毒咽肿或瘰疬咽肿,吞水不下。
-
杨梅根
④《福建中草药》:理气散瘀,通关开窍。(《闽南民间草药》)②治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功能性胃痛:杨梅树根皮(去粗皮)、青木香(马兜铃根)各等量。(《贵州草药》)⑥治外伤出血:杨梅根皮研细末,敷伤处。水煎,熏洗伤处。(《杨氏家藏方》立愈散)⑩治走马牙疳:鲜杨梅根第二重皮,捣极烂,调食盐少许,敷患处。
-
人齿散
方出《圣济总录》卷一六九,名见《卫生总微》卷八:别名:退陷散、人牙散、麝香人齿散组成:人牙5枚。附注:退陷散(《医方类聚》卷二六四引《直诀》)人牙散(《本草纲目》卷五十二引《闻人规痘疹论》)、麝香人齿散(《活幼心书》卷下)。主治:疮痘初出光壮,忽然黑陷,心烦性躁,气喘妄语,或见鬼神。
-
枫香树叶
《*辞典》:枫香树叶:出处:《纲目》拼音名:FēnɡXiānɡSh Y 来源:为金缕梅科植物枫香的叶片。功能主治:治急性胃肠炎,痢疾,产后风,小儿脐风,痈肿发背。②《岭南采药录》:取叶,连细枝煎水洗浴,治产后风、风瘫、风肿等症。③《广西中药志》:幼叶治痢疾。治疗87例,1天治愈者80例,2天治愈者5例,3天治愈者2例。
-
断板龟
拼音名:Du nBǎnGuī别名:摄龟、黄缘闭壳龟、克蛇龟来源:龟鳖目龟科黄缘闭壳龟Cyclemysflavomarginata(Gray),以龟壳及龟板入药。生境分布: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功能主治:主治骨结核,肺结核,淋巴结结核。备注:克蛇龟烧存性制成的丸药叫“断板龟丸”,用于骨结核有效。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佛指甲
《*辞典》:佛指甲: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F ZhīJiɑ别名:瓦松(《滇南本草》),瓦花、滇瓦花、石花、石根、九头狮子草、岩如意(《云南中草药》)。花期夏末。治咽喉肿痛,鼻衄,风热头昏,风湿关节痛,鼻疳,湿疹,疮毒。①《滇南本草》:治咽喉肿痛,消乳蛾,行经络风寒湿痹,筋骨疼痛,洗疮湿热毒。
-
鹅毛
功能主治:治痈肿疮毒,疥癣,瘰疬,噎膈,惊痫。(《纲目拾遗》)④治男妇溜脓肥疮,脓窠疮,蜡梨头,遍身风癞,瘾疹,疥癣,瘙痒异常,麻木不仁,诸风手足酸痛,皮肤破烂,阴囊痒极,并妇人阴疮湿痒:苦参一斤(为末),鹅毛(香抽炒存性)六两。
-
虾蟆肝
原形态:动物形态详虾蟆条。功能主治:治蛇咬伤、白屑疮、疔疮。附方:①治蛇螫人,牙折入肉中,痛不可堪:以虾蟆肝敷上。(《补缺肘后方》)②治小儿白屑疮:虾蟆肝十个,烧存性研末,加梅片三分,和麻油拌匀,敷患处。(福州台江区(险方汇集》)③治疔疮:虾蟆肝贴疔上。(福州台江区《验方汇集》)摘录:《*辞典》
-
蚌肉
《*辞典》:蚌肉:出处:《食疗本草》拼音名:B nɡR u别名:河歪(《本草再新》),河蛤蜊(《吉林中草药》)。因此鳃板或系蚌的储钙处所。③《日华子本草》:明目,止消渴,除烦解热毒,补妇人虚劳、下血,并痔瘘、血崩、带下。⑤《随息居饮食谱》:清热滋阴,养肝凉血,熄风解酒,明目定狂。烧存性,研细。
-
羖羊角
《*辞典》:羖羊角:出处:《本经》拼音名:GǔY nɡJiǎo来源:为牛科动物雄性山羊或雄性绵羊的角。性味:咸,凉。治小儿惊痫,风热头痛,烦闷,吐血,青盲,肿毒。不计时候,以糯米粥饮,调下二钱。《本经》咸温,《别录》苦微寒,甄权大寒,察其功用、应是苦寒居多,非苦寒则不能主青盲、惊悸、杀疥虫及风头痛、吐血也。
-
狗头骨
⑤《医学入门》:补虚壮阳,治头风眩,主崩中带下,血痢,烧灰,酒下。(《圣惠方》紫笋茶散)②治久痢、劳痢:狗头骨(烧灰为末)、干姜、莨菪(焦炒见烟)。(《千金方》)④治妇人赤白带下久不止:狗头烧灰细研,每于空心及晚食前,以暖酒调下一钱。(《仁斋直指方》)⑨治鼻中息肉:狗头灰方寸匕,苦丁香半钱。
-
芭蕉花
《*辞典》:芭蕉花:出处:《日华子本草》拼音名:BāJiāoHuā来源:为芭蕉科植物芭蕉的花蕾或花。功能主治:化痰软坚,平肝,和瘀,通经。②《滇南本草》:暖胃,散痰,软坚。治寒痰停胃,呕吐恶心,吞酸吐酸。③《分类草药性》:治头眩昏,气痛,散血。附方:①治心痹痛:芭蕉花烧存性,研,盐汤点服二钱。煮猪心食。
-
茄根
性味:甘辛,寒。功能主治:治久痢便血,脚气,齿痛,冻疮。④《纲目》:散血消肿,治血淋,下血,血痢,阴挺,齿匿,口蕈。㈡陈茄根烧灰敷之,先以露蜂房煎汤漱过。(《鲍氏小儿方》)④治女阴挺出:茄根烧存性,为末,油调在纸上,卷筒安入内,一日一上。本药的祛痰作用较好,平喘作用较差,对肺部罗音消失不够满意。
-
柳花
《*辞典》:柳花:出处:《本经》拼音名:LiǔHuā别名:杨花(《摘元方》),柳椹(《岣嵝神书》),柳蕊(《纲目拾遗》)。功能主治:祛风,利湿,止血,散瘀。②《滇南本草图说》:治吐血,咯血,咳血,唾血,下血,血淋,一切血症。外用:研末或烧存性撒。(《赤水玄珠》)②治走马牙疳:杨花烧存性,入麝香少许搽。
-
乌梅散
主治:小儿腹疼,及初生婴孩脐下冷痛、疝气。《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九方之乌梅散:方名:乌梅散组成:乌梅肉1两(微炒),龙骨1两,干姜1两(炮裂,锉),赤石脂3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当归1两(锉,微炒),黄连1两(去须,微炒),人参1两(去芦头),白术1两,阿胶1两(捣碎,炒令黄燥),艾叶1两(微炒)。
-
菱壳
《*辞典》:菱壳: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L nɡK 别名:菱皮(《滇南本草》),乌菱壳(《纲目》),风菱角(《医宗汇编》)。功能主治:治泄泻,脱肛,痔疮,疔肿,黄水疮,天泡疮。(《张氏必验方》)②治头面黄水疮:来年老菱壳,烧存性,麻油调敷。(《医宗汇编》)③治无名肿毒及天泡疮:老菱壳烧灰,香油调敷。
-
芦叶
《*辞典》:芦叶:出处:《唐本草》拼音名:L Y 别名:芦箬(《本经逢原》)。21.35%,戊聚糖15.21~50.79%,灰分11.33~功能主治:治上吐下泻,吐血,衄血,肺痈,发背。①《纲目》:治霍乱呕逆,痈疽。③《玉楸药解》:清肺止呕。或烧存性研末。(《圣惠方》)②发背溃烂:陈芦叶为末,以葱、椒汤洗净,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