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楝子
原名楝实。川楝子具有疏肝泄热,行气止痛,驱虫、杀虫的功能。清代除沿用酒蒸、面裹煨、麸炒的方法外,又增加了火煅(《外科大成》)、火烧存性(《外科证治全生集》)、盐水泡(《医宗金鉴》)等炮制方法。27μm,壁厚薄不一,厚者形成石细胞,胞腔内充满淡黄色、黄棕色或红棕色物,并含细小草酸钙方晶,直径约5μm。
-
天台乌药散
青皮疏肝理气,木香行气止痛,小茴香暖肝散寒,良姜散寒止痛,4药皆辛温芳香之品,合用以加强乌药的行气疏肝作用,共为臣药。0.75%水煎剂呈兴奋作用,而1%~木香提取液对兔离体肠平滑肌兴奋、肌张力增高、蠕动增强,但去内酯挥发油、二氢木香内酯和总内酯7种内酯成分对犬离体小肠运动均有抑制作用。良姜温脏?
-
一贯煎
概述:一贯煎同名方剂约有两首,其中记载于《柳州医话》为常用方,其组成为北沙参9g、麦冬9g、当归身9g、生地黄30g、枸杞子12g、川楝子5g,具有滋阴疏肝之功效。本方配伍特点,是在大队滋养肝肾阴血药中,少佐一味川楝子以疏肝理气,使滋阴养血而不遏滞气机,疏肝理气又不耗伤阴血。麦冬有抗缺氧和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
-
金铃子
原名楝实。川楝子具有疏肝泄热,行气止痛,驱虫、杀虫的功能。清代除沿用酒蒸、面裹煨、麸炒的方法外,又增加了火煅(《外科大成》)、火烧存性(《外科证治全生集》)、盐水泡(《医宗金鉴》)等炮制方法。27μm,壁厚薄不一,厚者形成石细胞,胞腔内充满淡黄色、黄棕色或红棕色物,并含细小草酸钙方晶,直径约5μm。
-
楝实
原名楝实。川楝子具有疏肝泄热,行气止痛,驱虫、杀虫的功能。清代除沿用酒蒸、面裹煨、麸炒的方法外,又增加了火煅(《外科大成》)、火烧存性(《外科证治全生集》)、盐水泡(《医宗金鉴》)等炮制方法。27μm,壁厚薄不一,厚者形成石细胞,胞腔内充满淡黄色、黄棕色或红棕色物,并含细小草酸钙方晶,直径约5μm。
-
盐炙川楝子
概述:盐川楝子为川楝子的炮制品。宋代对其炮制方法有较大发展,增加了火炮(《博济方》)、酒浸(《苏沈良方》)、童便浸后煮烂、面裹煨(《小儿卫生总微方论》)、茴香炒、陈皮炒(《类编朱氏集验医方》)、醋煮(《女科百问》)等法。如治肝郁化热,心腹胁肋诸痛和肝肾阴亏而又肝气横逆所致之胸脘胁肋疼痛,吞酸吐苦。
-
盐川楝子
概述:盐川楝子为川楝子的炮制品。宋代对其炮制方法有较大发展,增加了火炮(《博济方》)、酒浸(《苏沈良方》)、童便浸后煮烂、面裹煨(《小儿卫生总微方论》)、茴香炒、陈皮炒(《类编朱氏集验医方》)、醋煮(《女科百问》)等法。如治肝郁化热,心腹胁肋诸痛和肝肾阴亏而又肝气横逆所致之胸脘胁肋疼痛,吞酸吐苦。
-
炒川楝子
对炮制目的亦有记述,如“清火生用,治疝煨用,气痛酒蒸用”(《得配本草》)。焦川楝子的炮制方法为:取净川楝子,切片或砸成小块,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黄色或焦褐色,取出晾凉,筛去灰屑。归肝、小肠、膀胱经。如治肝郁化热,心腹胁肋诸痛和肝肾阴亏而又肝气横逆所致之胸脘胁肋疼痛,吞酸吐苦。
-
焦川楝子
对炮制目的亦有记述,如“清火生用,治疝煨用,气痛酒蒸用”(《得配本草》)。焦川楝子的炮制方法为:取净川楝子,切片或砸成小块,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黄色或焦褐色,取出晾凉,筛去灰屑。归肝、小肠、膀胱经。如治肝郁化热,心腹胁肋诸痛和肝肾阴亏而又肝气横逆所致之胸脘胁肋疼痛,吞酸吐苦。
-
金铃子散
概述:金铃子散同名方剂约有六首,其中《太平圣惠方》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金铃子30g、玄胡索30g,具有行气疏肝泄热,活血止痛之功效。9g,酒调下,或水煎服。3.《方剂学》:本方所治诸痛,乃由肝郁气滞,气郁化火所致。治肝气不舒,气郁化火,致患心腹胁肋诸痛,或发或止,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
黄耆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黄耆丸:处方:黄耆杜蒺藜川楝子茴香(炒)川乌(炮,去皮、脐)赤小豆地龙(去土,炒)防风(去芦、叉)各30克乌药60克制法: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食前以温酒送下,加至30丸。四肢羸瘦,心神虚烦,筋脉拘挛疼痛,少得睡卧。功效:补虚益气,润泽肌肤。
-
舒肝丸
舒肝丸药典标准:品名:舒肝丸ShuganWan处方:川楝子150g、醋延胡索100g、白芍(酒炒)120g、片姜黄100g、木香80g、沉香100g、豆蔻仁60g、砂仁80g、姜厚朴60g、陈皮80g、枳壳(炒)100g、茯苓100g、朱砂27g制法:以上十三味,朱砂水飞成极细粉,其余川楝子等十二味粉碎成细粉,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
-
木香楝子散
概述:木香楝子散为方剂名,出自《证治准绳·类方》卷六引《易简方》方。川楝子30个(巴豆20枚同炒黄赤色,去巴豆不用),萆薢半两,石菖蒲1两(炒),青木香1两(炒),荔枝核20枚(炒)。主治:主治小肠疝气,膀胱偏坠,久药不效者。附注:木香神效散(《医钞类编》卷十四)。
-
金铃散
《杨氏家藏方》卷十九:金铃散:处方:金铃子1两(取肉微炒),马蔺花(炒黄)半两,茴香(炒黄)半两,莳萝半两。主小儿惊疝及五般疝气,阴肿。摘录:《幼幼新书》卷三十一引《惠眼观证》《鸡峰》卷二十:金铃散:处方:金铃40个,茴香、京三棱、荗、枳壳、橘皮、百部1分,木香半分。主治:膀胱小肠气,外肾肿痛。
-
黑锡丹
《镐京直指》:方名:黑锡丹组成:熟地6钱,青盐4分,附子1钱5分,萸肉3钱,磁石4钱(煅),桂心8分(冲),沉香8分(冲),硫黄1钱(制),怀牛膝3钱,小茴香1钱,胡桃肉4枚(盐水炒),黑铅1两。真元虚惫,阳气不固,阴气逆冲,三焦不和,冷气刺痛,饮食无味,腰背沉重,膀胱久冷,夜多小便;
-
安虫散
驱虫止痛。摘录:《小儿药证直诀》卷下《田氏保婴集》方之安虫散:别名:鹤虱散处方:胡粉2钱(炒黄),鹤虱2钱(炒黄),川楝子2钱(去皮核),槟榔2钱,白矾(枯)2钱半。摘录:《田氏保婴集》《扁鹊心书·神方》方之安虫散:处方:干漆(炒至烟尽)5钱,鹤虱(炒,净)1两,雷丸(切,炒)1两。
-
阑尾消炎丸
另取大黄对照药材0.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散瘀消肿。方出《北京市中成药规范》(第二册),名见《中药制剂汇编》:方名:阑尾消炎丸组成:金银花100斤,大青叶100斤,败酱草100斤,蒲公英100斤,鸡血藤100斤,川楝子20斤,大黄30斤,木香30斤,冬瓜子30斤,桃仁20斤,赤芍40斤,黄芩30斤。
-
健胃片
健胃片药典标准:品名:健胃片JianweiPian处方:炒山楂16g、六神曲(炒)16g、炒麦芽16g、焦槟榔32g、醋鸡内金16g、苍术(制)79g、草豆蔻47g、陈皮47g、生姜16g、柴胡47g、白芍79g、川楝子47g、醋延胡索32g、甘草浸膏9g制法:以上十四味,醋鸡内金、白芍、醋延胡索、甘草浸膏粉碎成细粉,过筛;草酸钙簇晶直径18~
-
茴香橘核丸
概述:茴香橘核丸为中成药,主要成分为小茴香(盐炒)、八角茴香、橘核(盐炒)、荔枝核、补骨脂(盐炒)、肉桂、川楝子、延胡索(醋制)、莪术(醋制)、木香、香附(醋制)、青皮(醋炒)、昆布、槟榔、乳香(制)、桃仁、穿山甲(制,用代用品)。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D)测定。
-
济坤丸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JikunWan标准编号:WS3-B-0118-89处方:香附(醋制)40g熟地黄40g莲子40g当归30g泽兰30g地黄20g茯苓20g天冬20g麦冬20g延胡索(醋制)20g红花20g白芍20g龙胆20g厚朴(姜制)20g青皮(醋制)15g丹参10g牡丹皮10g蝉蜕10g桔梗10g枳壳(麸炒)10g稻芽(炒)10g关木通10g益智(盐制)10g乌药8g陈皮8g木香8g白术(麸炒?
-
丁香楝实丸
《医学发明》卷五:丁香楝实丸:处方:当归(去芦,锉碎)附子(炮制,去皮、脐,锉)川楝子(锉碎)茴香(炒)各30克上四味锉碎,以好酒2升同煮,酒尽为度。烙干作细末,每称药末30克,再入下项药:丁香木香各6克全蝎13个玄胡30克制法:上四味,同为细末,入在前项当归等药末内拌和,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妇乐颗粒
概述:妇乐颗粒为中成药,主要成分为忍冬藤、大血藤、延胡索(制)、大黄(制)、甘草、大青叶、蒲公英、牡丹皮、赤芍、川楝子。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供试品溶液10μl、对照药材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理论板数按大黄素峰计算应不低于8000。
-
茴香散
《杨氏家藏方》卷十:茴香散:处方:京三棱(炮,切)蓬莪术(炮,切)金铃子(去核,麸炒赤)各30克茴香(炒)青橘皮(去白)甘草(炙)各15克木香当归(洗,焙)30克制法:上药为细末。主治:膀胱气痛。用法用量:每服2钱,热酒调下。金铃子肉气味苦微寒,入手、足厥阴;用法用量:每服2钱,空心温酒、盐汤任下,日3次。
-
安肾丸
壮阳益肾。每服30丸,空腹时用温酒或盐汤送下;摘录:《集验方洪氏集验方》卷三《严氏济生方》卷五方之安肾丸:处方:肉苁蓉(酒浸,焙)、石斛(去根)、桃仁(麸炒)、破故纸(炒)、白术、干山药(锉,炒)、白蒺藜(炒去刺)、川乌(炮,去皮脐)、川萆薢、川巴戟(去心)各等分。主治肾虚牙齿豁落,隐痛。
-
舒肝片
舒肝片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ShuganPian标准编号:WS3-B-2047-95处方:砂仁140g豆蔻100g延胡索(醋制)180g陈皮140g茯苓200g川楝子300g沉香180g木香140g白芍280g片姜黄200g枳壳180g厚朴100g制法:以上十二味,砂仁、豆蔻、延胡索分别粉碎成细粉,过筛;4.不适用于脾胃阴虚,主要表现为口干、舌红少津、大便干。
-
苦楝子膏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苦楝子膏:处方:苦楝子60克制法:将苦楝子剥去皮,入锅内炒黄(勿炒焦),研末,用熟猪油调成糊,备用。功能主治:杀虫灭菌。摘录:《中医皮肤病学简编》《中医外科学讲义》:方名:苦楝子膏组成:川楝子40%,猪油(板油)60%。用药禁忌:涂药后不要用绷带或戴帽子,以免影响新肌肉组织的生长。
-
子痈
概述:子痈(testicularabscess;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3、单方验方:清热泻火汤(余孟学验方)处方:龙胆草20克,茯苓20克,荔枝核20克,橘核20克,川楝子20克,昆布20克,海藻20克,生牡蛎20克(先煎),海浮石20克(先煎),柴胡15克,黄芩15克,白术15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桅子10克,沉香2克(研未冲服)。
-
麝香大戟圆
处方:葫芦巴(炒)四两,大戟(去皮.炒黄)半两,麝香(别研)一钱,茴香(舶上者)、川楝子,各六两;不见火)、诃子(炮.炮制:上为末,独留川楝子,以好酒一、二升,葱白七枚,长三、四寸,煮川楝子软,去核取肉,和药捣杵,圆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阴俉肿胀,或小肠气痛。潮发疼痛,炒姜热酒下十五圆。
-
乙肝宁颗粒
概述:乙肝宁颗粒(yiganninggranules)的主要成分是黄芪、白花蛇舌草、绵茵陈、金钱草、党参、蒲公英、制何首乌、牡丹皮、丹参、茯苓、白芍、白术、川楝子。理论板数按黄芪甲苷峰计算应不低于2000。(2)取[鉴别](1)项下的备用上清液4ml,用氢氧化钠试液调节pH值至10,加氯化钠使饱和,离心,分取上清液备用。
-
肥肌丸
《卫生总微》卷十二:肥肌丸:处方:川楝子(去核,取肉)2两,川芎2两,橘皮(拣净)4两,龙胆(去芦)2两,巴豆14个(去皮,同橘皮、龙胆炒至焦,去巴豆不用)。《普济方》卷三七九引《仁存方》:方名:肥肌丸组成:苦参1两,龙胆草1钱。主治:小儿疳瘦羸,手足枯细,腹大筋青,食不生肌。每服30丸,米饮送下。
-
茱萸内消丸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用温酒或盐汤送下。主治:膀胱小肠疝气,木肾偏坠。功效:补虚消疝,温养肾经。主治:肾与膀胱经虚,为邪气所搏,结成寒疝,伏留不去,脐腹(疒丂)刺,小肠气痛,奔豚痃癖,疼不可忍,阴核偏大,肤囊痈肿,结硬牵急,重大滋长,瘙痒疼痛,时出黄水,疮疡,腿沉重,足胫肿满,行步艰难。
-
香棱丸
《重订严氏济生方》:香棱丸:别名:仙方香棱丸(《卫生宝鉴》卷十四)、香壳丸(《玉机微义》卷二十)。《杏苑》卷四:方名:香棱丸组成:香附8两,三棱(醋浸)4两,蓬术(醋浸)4两,陈橘皮4两,青皮4两,良姜4两,干姜(各炒微黄)4两,唐球(晒干)4两。主治:五积六聚,二焦痞塞,痃癖诸积。用法用量:米饮送下。
-
尿塞通片
概述:尿塞通片为中成药,主要成分为丹参、泽兰、王不留行、败酱草、赤芍、红花、泽泻、黄柏、白芷、小茴香。20μl、对照药材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1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鉴别:(1)取本品5片,除去糖衣,研细,加乙醚15ml,振摇提取5分钟,滤过;
-
橘核丸
各药合用,可直达厥阴肝经,共奏行气血,祛寒湿,止疼痛,软坚散结之功各家论述:1.《医方集解》:此足厥阴药也。《医学心悟》卷三方之橘核丸:方名:橘核丸组成:橘核2两(盐酒炒),小茴香1两,川楝子(煨,去肉)1两,桃仁(去皮尖及双仁者,炒)1两,香附(醋炒)1两,山楂子(炒)1两,广木香5钱,红花5钱。
-
胡芦巴丸
《景岳全书》卷五十八引《百一选方》:胡芦巴丸:处方:胡芦巴(炒)500克大巴戟(炒)川乌(炮,去皮)各180克川楝子(炒)560克茴香600克吴茱萸(汤浸七次,炒)300克制法:上药研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主治:大人、小儿小肠气、盘肠气,偏坠阴肿,小肠有形如卵,上下痛不可忍,或绞结绕脐,呕吐闷乱。
-
健胃消炎颗粒
健胃消炎颗粒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JianweiXiaoyanKeli处方:党参茯苓白术(麸炒)白芍丹参赤芍白及大黄木香川楝子乌梅青黛制法:以上十二味,大黄、青黛粉碎成细粉;检查:应符合颗粒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ⅠC)。功能与主治:健脾和胃,理气活血。用于脾胃不和所致的上腹疼痛、痞满纳差以及慢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
-
川楝丸
《证治准绳·幼科》集二方之川楝丸:处方:木香、槟榔、三棱、莪术(炮)、青皮、陈皮、川楝子肉、芫花(醋浸,炒)各五钱,肉桂、牵牛子各三钱,巴豆(不去油)一钱。用法用量:每药末30克,用延胡15克,全蝎18个,丁香18粒,别为末,与前末和匀,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温酒送下,痛甚者,当归煎汤送下。
-
排石汤
《古今名方》:排石汤:处方:柴胡黄芩郁金枳壳姜黄青皮大黄(后下)白芍各15克山楂10克川楝子12克金钱草30克功能主治:清热利湿,通淋排石,治肝胆管结石,总胆管结石,胆囊结石,胆道术后残余结石,胆道泥沙样结石等。用法用量:水煎服。湿热黄疸重,加茵陈、栀子、龙胆草。主治:下焦湿热,泌尿系结石。
-
秘制舒肝丸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MizhiShuganWan标准编号WS3-B-1208-92处方川楝子45g延胡索(醋炙)30g木香24g陈皮24g厚朴(姜炙)18g砂仁24g豆蔻18g枳壳(麸炒)30g沉香30g茯苓30g白芍36g片姜黄30g朱砂10.5g制法以上十三味,朱砂水飞或粉碎成极细粉;果皮纤维束的细胞中含草酸钙方晶或少数草酸钙簇晶,形成晶纤维,含晶细胞壁厚薄不一。
-
三子散
鉴别:(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果皮纤维束旁的细胞中含草酸钙方晶或少数簇晶,形成晶纤维,含晶细胞壁厚薄不一,木化(川楝子)。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医学正印》卷上之三子散:方名:三子散组成:真苏子(微焙)1两,白芥子(微焙)1两,韭菜子(微焙)1两。
-
复方大柴胡汤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复方大柴胡汤:处方:柴胡黄芩川楝子延胡索白芍药生大黄(后下)各9克枳壳木香生甘草各6克蒲公英15克功能主治:疏肝理气,清热解毒,通里攻下。治溃疡病急性穿孔第二期,从气血郁闭证转化为里实热证者。主治:溃疡病穿孔缓解后腹腔感染,腹部有压痛,肠鸣,便燥,身热,脉数,舌苔黄。
-
阴户内发热如烙
阴户内发热如烙为病证名。朱振声《妇女病续集》:“当有经水,阴户内发燥而干醵,由肝火偏炽,下吸肾液,肝肾之阴两亏也,用生地、女贞、阿胶并以生芝麻油涂阴户内;发热而潮湿者,肝火旺而夹湿也,用黄连、黄柏、川楝子,并以川楝子煎洗。”
-
回令丸
别名:回令丸、萸连丸、古萸连丸、四金丸。功能主治:《医学入门》方之回令丸功能清泻肝火,降逆止呕。主治肝火犯胃,胁肋胀痛,呕吐吞酸,嘈杂嗳气,口苦咽干,舌红,脉弦数;川楝子泻内蕴之湿热,小茴香温外束之寒邪,炼蜜以丸之,盐水以下之,使寒邪外散,则湿热自化而经气清和,小腹疼痛无不退,胎孕有不安者乎?
-
胃益胶囊
性状:本品为胶囊剂,内容物为棕褐色粉末;胃益胶囊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胃益胶囊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健脾消食。用于肝胃气滞,脘胁胀痛,食欲不振,嗳气呃逆。3.不适用于脾胃阴虚,主要表现为口干,舌红少津,大便干。
-
复方田七胃痛片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FufangTianqiWeitongPian标准编号:WS3-B-3904-98处方:三七延胡索(醋制)香附(醋制)吴茱萸(醋制)瓦楞子(煅)白矾(煅)甘草白芍白及川楝子氧化镁碳酸氢钠颠茄流浸膏制法:以上十三味,三七、延胡索、瓦楞子、香附、吴茱萸、白矾粉碎成细粉,余下的粗粉备用,与氧化镁、碳酸氢钠混匀;4片,一日3次;
-
复方田七胃痛胶囊
复方田七胃痛胶囊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FufangTianqiWeitongJiaonang标准编号:WS3-Bb-0054-95处方:三七延胡索香附吴茱萸瓦楞子枯矾甘草白芍白及川楝子氧化镁碳酸氢钠颠茄流浸膏性状:本品为胶囊剂,内容物为浅灰色的粉色;鉴别:(1)取本品内容物,置显微镜下观察:糊化淀粉粒团块淡黄色或近无色,加碘试液后呈蓝紫色。
-
黄仙饼子
处方:川楝子3两(去核,锉作块子,1两用斑猫49个,面半升,同炒焦;斑猫、硇砂、巴豆、麸、面并不用,只留川楝子),黑附子1只(6-7钱重者,炮,去皮脐),木香半两(不用火),破故纸1两(炒),雄黄1分(用醋煮10沸,别研),桂半两(去粗皮,取有味者,不见火),舶上茴香半两(炒)。如作丸子,如梧桐子大。
-
十香暖脐膏
十香暖脐膏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ShixiangNuanqiGao标准编号:WS3-B-0472-91处方:八角茴香120g小茴香(盐炙)120g乌药120g香附120g当归120g白芷120g母丁香30g肉桂30g沉香30g乳香(醋炙)30g没药(醋炙)30g木香30g制法:以上十二味,除母丁香、沉香、没药、肉桂、乳香、木香分别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
-
金铃子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金铃子丸:处方:金铃子(去核,炒)120克益智仁葫芦巴(炒)石菖蒲破故纸(炒)茴香(炒)巴戟(去心)各60克木香白茯苓(去皮)陈皮(去白)各30克制法:上药为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用法用量:每服50丸,盐汤、温酒任下。主治:肾气发动,牵引疼痛,脐腹弦急,攻冲不定。
-
阑尾一号消炎片
处方:金银花125g,大青叶125g,败酱草125g,蒲公英125g,川楝子25g,生大黄37.5g,木香37.5g,冬瓜仁37.5g,桃仁25g,赤芍50g,黄芩37.5g,滑石粉15g,红藤125g。煎煮二次,每次沸后2小时,合并煎煮液,过滤,浓缩至400毫升,与药粉混合均匀,过16目筛,制成颗粒,60℃以下烘干,加入滑石粉混合均匀,压片,每片0.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