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汗法
发汗法为治法。汗法为解表法的古称。是一种通过开泄腠理、调和营卫、发汗祛邪,以解除表邪的治疗方法。具有退热、透疹、消水肿、去风湿等作用。适用于外感表证及具有表证的痈肿、麻疹、水肿早期(上半身较显著)等。如发汗太过能损伤津液,甚则大汗不止,导致虚脱。汗止身温方可出针。如汗不止,针阴市,补合谷。”
-
津血同源
津血同源是指津液与血液都是水谷精微所化生,同属人体的阴液,二者有相互滋生,相互转化,同出一源,相互影响的关系。严重伤律病人,常导致津枯血燥,或气血两虚,出现口干、唇焦、舌干、心悸、怔忡、脉微细等症。临床所见大汗、大吐或大泻等津液耗伤者,往往相继表现心悸气短、肢冷脉细等心血亏虚证候。
-
汗法
概述:汗法:1.治疗八法之一;《厘正按摩要术》卷二:“汗法:周于蕃曰:凡小儿寒热互作,鼻流清涕或昏迷不醒,一切急慢惊风等症,须用葱姜煎汤,以左手托病者头后,用右手大指面蘸汤,摩洗两鼻孔三十六次,谓之洗井灶,以通脏腑之气,随用两大指蘸汤,摩洗鼻两边二十四次,后又蘸汤,由鼻梁山根推至印堂颅门三十六次;
-
发汗禁例
发汗禁例指使用发汗法的禁忌证。2.阴虚内热,午后发热较重,脉细数无力;5.脚气病肿胀;7.湿温、暑证身热自汗;8.少阳病往来寒热,胸胁痞胀,口苦咽干目眩等证;9.失血、淋证、疮疡;1.太阳病,尺脉迟或微,属里虚者禁汗。7.厥阴病热厥者不可汗。8.咽喉干燥、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汗家等津液亏虚,阴阳不足者禁汗。
-
发汗
《厘正按摩要术》卷二:“汗法:周于蕃曰:凡小儿寒热互作,鼻流清涕或昏迷不醒,一切急慢惊风等症,须用葱姜煎汤,以左手托病者头后,用右手大指面蘸汤,摩洗两鼻孔三十六次,谓之洗井灶,以通脏腑之气,随用两大指蘸汤,摩洗鼻两边二十四次,后又蘸汤,由鼻梁山根推至印堂颅门三十六次;
-
开鬼门
开鬼门为治法。出《素问·汤液醪醴论》。汗法又称发汗法,为治疗八法之一。是通过开泄腠理、调和营卫、发汗祛邪,以解除表邪的治法。主要适用于外感表证及具有表证的痈肿、麻疹、水肿早期(上半身肿较显著)等。汗法分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两大类。如果体质虚弱而确有需要发汗解表时,宜配合益气、滋阴等药同用。
-
三法
出王好古《三法五治论》。是通过开泄腠理、调和营卫、发汗祛邪,以解除表邪的治法。汗法分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两大类。如果体质虚弱而确有需要发汗解表时,宜配合益气、滋阴等药同用。下法:下法为八法之一,是运用有泻下、攻逐、润下的药物以通导大便、消除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的治法。又称泻下、攻下、通里、通下。
-
有汗
有汗为症状名。即有汗出,包括多种出汗表现。《黄帝内经灵枢·五癃津液别》:“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心为汗。”是通过开泄腠理、调和营卫、发汗祛邪,以解除表邪的治法。汗法分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两大类。如果体质虚弱而确有需要发汗解表时,宜配合益气、滋阴等药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