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枳壳散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温酒调下,1日3次。主治:心下蓄积,痞闷,或作痛,多噫败卵气。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1日3-4次。《圣惠》卷十四:方名:枳壳散组成:枳壳3分(麸炒微黄,去瓤),人参3分(去芦头),栀子仁半两,黄耆3分(锉),白术3分,甘草1分(炙微赤,锉)。
-
滑胎枳壳散
《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滑胎枳壳散:处方:枳壳(去瓤.入月,日进三服。常服养胎益气,安和子脏。用法用量:瘦胎枳壳散(《医方大成》卷九引《简易方》)、宽肠枳壳散(《婴童百问》卷七)、瘦胎枳甘散(《医学入门》卷八)、枳壳宽肠散(《赤水玄珠》卷二十六)、枳壳散(《准绳·类方》卷三)。
-
苏感丸
处方:苏合香丸四分感应丸六分制法:研和,别丸。功能主治:行气通便。治肠胃气滞,大便不通,腹痛而呕。用法用量:用紫苏、橘皮煎汤下,或枳壳散下,或用姜汁泡汤下。主治:脏腑有积下利。主治:气秘不大便。制备方法:研和为丸。主治:小儿积滞,气积腹痛啼叫,利如蟹涎,因触忤其气,荣卫不和,淹涎日久得之。
-
枳壳饮子
摘录:《博济方》卷四《博济》卷四:方名:枳壳饮子别名:枳壳散组成:枳壳2两(去皮,麸炒),半夏1两(汤洗7遍,以生姜汁浸3宿,麸炒令黄),红芍药1两,柴胡(去芦)1两半,黄芩1两半。主治:妇人手足烦热,夜卧多汗,肌肉黄瘁,经候不匀,四肢烦倦,心腹满闷,状似劳气。候五心烦热及身体壮热、潮热退方住服。
-
瘦胎饮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二:方名:瘦胎饮别名:瘦胎散组成:益母草1钱,白芍1钱,香附1钱,枳壳1钱,砂仁1钱,甘草1钱,当归1钱5分,益智仁1钱5分。主治:5-6月胎气不和,肚腹膨胀,腰腹疼痛,不思饮食,劳倦殊甚。《张氏医通》卷十五:方名:瘦胎饮别名:枳壳散组成:黄芩1两(酒炒),白术1两,枳壳(炒)7钱半。
-
气郁胁痛
气郁胁痛为病证名。指七情过度,肝气郁结所致的胁痛。《杂病源流犀烛·肝病源流》:“一曰气郁,由大怒气逆,或谋虑不决,皆令肝火动甚,以致胠胁肋痛,宜沉香降气散、枳壳煮散、枳壳散、桂枝汤、小龙荟丸。”参见肝气胁痛:肝气胁痛为病证名。治宜疏肝理气为主,如严氏推气散、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加减。
-
风(疒咅)XX
风(疒咅)XX病证名。因感风邪所致隐疹。《诸病源候论·风(疒咅)XX候》:“人阳气外虚则多汗,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疒咅)XX,状如麻豆,甚者渐大,搔之成疮。”治宜枳壳散、荆芥散等方。
-
枳壳熨方
别名:枳壳散(《圣济总录》卷一四二)。处方:枳壳120克诃子皮60克功能主治:治肠痔肿核,疼痛不可忍。用法用量:上二味,捣碎,于铫子内炒令热,以帛裹热熨之,冷即再炒熨之。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四一
-
保气散
《妇人大全良方》卷十六处方香附子120克山药60克缩砂仁30克木香120克粉草37.5克益智紫苏叶各15克制法上为细末。《妇人良方》卷十六别名保气饮处方香附子4两,山药2两,缩砂仁1两,木香4钱,粉草1两1分,益智仁半两,紫苏叶半两。主居处失宜,偶然顿仆,胎动胎痛,漏胎下血。制法上锉散。兼服芎归汤、枳壳散。
-
收痔丸
《直指》卷二十三:组成:透明阿胶半两(炒酥),黄连半两(净),贯众半两,盈尺皂角2钱半(去弦核,醋炙焦),猬皮2钱半(炙焦),蜂房2钱半(炒焦),蛇皮2钱半(略炒),皂角刺2钱半(略炒),穿山甲2钱半(插入热火灰中令焦),猪后蹄垂甲2钱半(烧,以上各存性),当归2钱半,川芎2钱半,槐花2钱半。主治:诸痔。
-
青蛙丸
《直指》卷二十三:方名:青蛙丸组成:青色蛙1个(长脚者,烧存性)。用法用量:每服15丸,先空心吃饭2匙,次以胡桃肉切细煎汤,调枳壳散送下。若产妇发痔,里急作痛,用黑豆100粒,陈米1合,夹煎汤送下,亦先吃饭2匙。制备方法:上为末,雪糕为丸,如梧桐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