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
气收
气收为病机。为《内经》九种气机逆乱病机之一。多因感受外寒或里寒过盛所致。《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故寒在皮毛腠理,则毛窍收缩,卫阳闭束,出现恶寒、无汗等症。
-
巴膏
次入象皮、穿山甲、人头发煠化;《疡科捷径》卷上方之巴膏:处方:硇砂6两,穿甲26两,儿茶3两,桃枝21两,柳枝21两,山栀5斤,血余12两,乳香10两,槐枝21两,杏枝21两,血竭3两,桑枝21两。《类证治裁》卷八方之巴膏:别名:白膏处方:巴豆肉12两,蓖麻子12两(去壳)。制法:上药用香油3斤,浸3日,再将虾蟆5个浸1宿。
-
气病
气病为病证名。虚由精气内夺,实由邪气偏盛。虚证可见气耗、气消、气脱等;实证可见气结、气郁、气乱、气逆等。气病与情志过极关系密切,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并与寒热偏胜有关,如聚热则腠理开而气泄,聚寒则经络凝涩而气收。劳损可致元气虚衰,积聚可使气机壅阻。古有七气、九气等名。
-
风伤卫疟
此言先后者,言多少也,言热多寒少之疟,是以不曰恶寒,而曰恶风、自汗、烦躁、伸欠也。治法如疟在太阳有汗,桂枝石膏汤;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寒则气收
寒为九气之一。寒则气收为病机,指寒性收缩,使阳气不得宣泄的病理变化。寒在皮毛腠理,则毛窍收缩,卫阳闭束,出现恶寒、无汗等病。《素问·举痛论》:“寒则气收”,又“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