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极
六极之一。多因脏气不足,正虚邪袭所致。治宜益气。偏实者,症见喘急胸满,易怒,心腹胀满,口燥咽干,发热,唾血等。宜用麻黄散、前胡汤等方。1.指气极、血极、筋极、肌极、骨极、精极六种病证(见《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3.指气极、肺极、脏极、筋极、骨极、肉极六种病证(见《奇效良方·痨瘵门》)。
-
气绝
三阴气俱绝者,则目眩转目瞑,目瞑者,为失志,失志者则志先死,死即目瞑也。气应于手太阴,太阴气绝,则皮毛焦,气先死矣。”六极之一。多因脏气不足,正虚邪袭所致。《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气极,令人内虚,五脏不足,邪气多,正气少,不欲言。”《备急千金要方·心脏》:“扁鹊云:脉绝不治三日死,何以知之?
-
六极
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指六种虚损重症。1.六极指气极、血极、筋极、肌极、骨极、精极六种病证(见《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六曰精极,令人少气噏噏然内虚,五脏气不足,发毛落,悲伤喜忘。”3.六极指气极、肺极、脏极、筋极、骨极、肉极六种病证(见《奇效良方·痨瘵门》)。
-
肺伤
肺伤病证名。《脉经》卷六:“肺伤者,其人劳倦则咳唾血,其脉细紧浮数,皆吐血。此为躁扰嗔怒得之,肺伤气壅所致。”《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形寒寒饮伤肺,肺伤,少气,咳嗽,鼻鸣。”参见气极、七伤条。
-
大厥
大厥为病证名,厥证之一。《类经·疾病类》:“血气并走于上则上实下虚,下虚则阴脱,阴脱则根本离绝而下厥上竭,是为大厥,所以暴死。《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有以六经形证立名的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等,可供参考。历代文献又有寒厥、热厥、蚘厥、尸厥、薄厥、煎厥、痰厥、食厥、气厥、血厥等名称。
-
加味紫菀汤
处方:紫菀(炒)1钱,阿胶(蛤粉炒成珠)1钱,知母1钱,贝母1钱,桔梗5分,生甘草5分,人参5分,茯苓5分,五味子12粒,牛蒡子5分,金银花5分。功能主治:肺痿,久而气极,劳热自汗,皮毛枯悴,气息奄奄,咳嗽稠痰,喉间腥臭,且或吐血,痿而变痈,肺气虚极而邪火愈盛。阿胶补润肺金,固气理血,散热滋阴;
-
竹叶饮子
《圣惠》卷二十六:组成:竹叶50片,麦门冬半两(去心),小麦半合,生地黄半两,地骨皮半两,黄耆1两(锉),麻黄半两(去根节),甘草2分(炙微赤,锉),石膏1两(捣碎)。主治:气极。《外台》卷二十一引《近效方》:组成:竹叶1握,干葛3两,地骨白皮5两,荠苨5两,甘草3两(炙)。
-
大前胡汤
《外台》卷一引《古今录验》:大前胡汤:处方:前胡半斤,半夏半升(洗),生姜5两,枳实8片(炙),芍药4两,黄芩3两,干枣12枚(擘)。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气极伤热而用前胡、麻黄开发于外,半夏、枳实消豁于内,芍药、黄芩清解于中,生姜、大枣兼和中外也。
-
三建丸
《魏氏家藏方》卷七:方名:三建丸组成:天雄1两,附子1两,川乌头2只(以上并炮,去皮脐),阳起石(别研)半两,钟乳粉半两。《鸡峰》卷十三:方名:三建丸组成:硫黄1两,礜石1两,乌头1两,干姜1两,吴茱萸1两,人参1两,当归1两,蜀椒1两,细辛1两,皂角1两,桂附子1两(一方加天雄、赤石脂)。
-
久聋
其脏真不亏者,病在经络,鸣声虽暴、尚属实证,治用疏风、散热、开郁、宣窍、化痰以宣开蒙闭,调治稍易,疗程较短。这时不能一味补虚固本,要注意标本同治,针对不同病机,兼解风、痰、火、郁等实邪,才能达到通窍开闭的目的,比如肾虚之聋,水不涵木,病兼肝火上盛的要注意滋阴清降;
-
夜合花
《*辞典》:夜合花:出处:《植物名实图考》拼音名:Y H Huā别名:夜香木兰(《广州植物志》)。5月采摘,晒干。花瓣6片,倒卵形,卷缩,外列3片较大,长约2厘米,宽约1.2厘米,外表面基部显颗粒状突起,内表颈光滑,质厚,坚脆。化学成份:茎含氧化黄心树宁碱、柳叶木兰碱、木兰花碱、千金藤碱、西红柿枝叶碱和夜合花碱。
-
樟木子
拼音名:ZhānɡMùZǐ别名:樟扣、樟子、樟木蔻、樟树果来源:药材基源:为樟科植物樟的成熟果实。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栽培或野生于河旁,或生于较为湿润的平地。性状:性状鉴别果实呈圆球形,直径约5-8mm,棕黑色至紫黑色,表面皱缩不平,或有光泽,基部有时有宿存的花被管,果皮呈肉质而薄,内含大而黑色的种子1粒。
-
麦冬竹叶汤
《圣济总录》卷九十二:方名:麦冬竹叶汤别名:麦门冬竹叶汤组成:麦门冬(去心)3两,小麦1合,麻黄(去根节)1两半,甘草(锉)1两,石膏(碎)3分。主治:气极伤热,气喘唾血,气短不欲食,口燥咽干。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
钟乳散
气极虚寒,阴畏阳气,昼差暮甚,气短息塞。《圣惠》卷三十八:方名:钟乳散组成:炼成钟乳3两,人参2两(去芦头),熟干地黄1两,黄耆2两(锉),甘草1两(炙微赤,锉),杜仲1两(去粗皮,炙令黄,锉),白茯苓1两,薯蓣2两,麦门冬3两(去心,焙),石斛2两(去根,锉),肉苁蓉1两(酒浸1宿,刮去皱皮,炙令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