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脾实
《圣济总录》卷四十四:“脾脏盛实则生热,热气熏蒸则令人舌本肿胀,语言蹇涩,腹胁坚硬,四肢不举,身体沉重,面目焦黄,不得安卧,而唇干口燥也。”《本草经疏》:“脾实,即湿热邪胜六证:蛊胀,由于脾家湿热积滞或内伤瘀血停积而成;易饥,属脾家郁火;口唇生疮,口糜,中消,属脾家实火;参见脾病、脾实热条。
-
脾脏的超声诊断技术
操作名称:脾脏的超声诊断技术适应证:1.超声基本上可明确提示的病变包括下列五种。(2)脾动脉栓塞。6.体位根据病变位置不同选择仰卧位或侧卧位等。脾外伤、脾肿大、脾囊肿、脾肿瘤等多采用二维灰阶声像图,对良、恶性肿瘤一般仅可作提示性的诊断。(1)左肋间斜切,声束朝向脾门,切面经脾脏长轴时测量脾脏长径及厚径。
-
泻南补北法
泻南补北法为配穴法之一。它是根据五行生克关系,提出对肝实肺虚而脾土无恙的病症,要用泻心火,补肾水的方法来治疗。这种治法是对“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补充,说明五脏之间相互影响是多方面的,因而治疗方法不能局限于补母泻子。心实肾虚,要泻脾补肝;脾实肝虚,要泻肺补心;肾实脾虚,要泻肝补肺等。
-
少食而肥
少食而肥为病证名,指食纳虽少但体肥胖的病证。《脾胃论》:“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实而邪气盛也。”
-
泻脾大黄散
《圣惠》卷五:方名:泻脾大黄散别名:泻脾大黄汤组成:川大黄1两(锉,微炒),赤茯苓3分,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甘草1分(炙微赤,锉),黄芩2分,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麦门冬1两(去心),半夏半两(汤浸7遍,去滑),前胡半两(去芦头)。主治:脾实,胸中满闷,腹胁壅胀,身热烦疼,咽喉不利。
-
射干煎
脾实,咽干口燥,舌本肿强,腹胁满胀,大便涩难。大青解心下热毒,泻肝胆实火,正所以祛心胃之邪热;《外台》卷十引《深师方》:方名:射干煎组成:射干8两,紫菀半两,胶饴5两,细辛半两,干姜5两(末),生竹沥1升,芫花根半两,桑根白皮8两,款冬花8两,附子半两(炮),甘草半两(炙),白蜜1升半。主治:咳嗽上气。
-
脾脏实质病变的超声诊断技术
操作名称:脾脏实质病变的超声诊断技术适应证:脾脏实质病变的超声诊断技术适用于:1.脾肿大。(3)转移性肿瘤呈脾内一个或多个圆形局灶性病变,常具清晰包膜,周边可有低回声晕圈,内部回声随不同癌肿而呈多样表现,但回声分布常不均匀。声像图表现脾实性肿块,体积较大,内部为不规则高回声,亦可有细弱回声。
-
大便难
2.经外奇穴名。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又大便难、大便不通、大便秘涩,便秘。胃为水谷之海,水谷之精化为营卫,其糟粕行之于大肠以出也。脉沉为阴,阴实者,病苦闭,大便不利,腹满四肢重,身热,若胃胀,右手关上脉阴实者,脾实也。跗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大便难而脚痛,此虚寒从上向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