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S 439-2013 钩虫病的诊断
2.3钩虫病hookwormdisease:钩虫寄生于人体或幼虫在人体内移行所引起的皮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等病变,并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参见附录C)。十二指肠钩虫每条雌虫日产卵1万~附录C(资料性附录)临床表现:C.1皮肤炎症:钩虫丝状蚴侵入人体皮肤后可引起皮肤炎症反应,称钩蚴性皮炎。
-
棘颚口线虫
棘颚口线虫(GnathostomaspinigerumOwen,1836)是犬、猫的常见寄生虫,也寄生于虎、狮、豹等野生食肉动物,其幼虫偶可寄生人体,引起颚口线虫病(gnathostomiasis)。图1棘颚口线虫棘颚口线虫的生活史成虫寄生于终宿主胃壁的肿块中。预防棘颚口线虫病主要在于不食生的或半生的鱼类及鸡、鸭、蛙等转续宿主的肉。
-
卫氏并殖吸虫
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westermani(Kerbert,1878)Braun,1899]是人体并殖吸虫病主要病原,也是最早被发现的并殖吸虫,以在肺部形成囊肿为主要病变,主要症状有烂桃样血痰和咯血。人或其他终宿主因食入含有活囊蚴的溪蟹、蝲蛄而感染。皮下包块型约10%病例可出现皮下包块。
-
肺并殖吸虫病
吡喹酮(Praziquantel)和硫氯酚(硫酸二氯酚,Bitin)对治疗并殖吸虫有效,皮下包块,慢性脑型、脊髓型合并压迫症状,内科治疗无效可行手术治疗。四川并殖吸虫引起胸痛、胸腔积液较多,而咳嗽血痰较少。组织活检皮下包块尤其是游走性包块或结节组织活检,可发现童虫及嗜酸性肉芽肿,四川并殖吸虫较多见。
-
并殖吸虫病
4.脑脊髓型虫体移行或定居成囊造成的脑脊髓损害。若生饮含尾蚴的水,这样尾蚴在终宿主体内也有可能发育。(4)活体组织检查皮下结节或包块活检,可见嗜酸性肉芽肿,有嗜酸性粒细胞及夏科—雷登结晶,亦可检出成虫、蚴虫或虫卵。或发生不明原因的心包积液、头痛、癫痫等症状,均应考虑本病的可能,宜作相关检查以助诊断。
-
粪类圆线虫
粪类圆线虫(StrongyloidesstercoralisBavay,1876)为兼性寄生虫,生活史较复杂,包括自生世代和寄生世代。(2)自生世代雄虫;0.7mm,咽管呈柱状,尾端尖而分叉(图2)。雌虫多埋于肠粘膜内,并在此产卵。其他器官病变此外,丝状蚴也可移行到全身各器官,如心、肝、肾、胰、脑及泌尿生殖系统等处,并可形成肉芽肿。
-
感染性腹泻病
②细胞毒性肠毒素:可使肠上皮细胞变性,坏死,产生溃疡和脓血便。②酸中毒时细胞外液氢离子及钠离子进入细胞内,置换出钾离子随尿排出。5.低镁血症:少数慢性腹泻病合并营养不良患儿,其脱水酸中毒、低钾血症、低钙血症被纠正后或低钙血症同时出现低镁血症。
-
肺吸虫病
囊蚴脱囊后,童虫穿过肠壁引起肠壁出血。卫氏肺吸虫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胸闷、胸痛、气短等,典型痰液为果酱样或烂桃样。此外,补体结合试验、后尾蚴膜试验、纸片固相放射免疫吸附试验、免疫电泳和琼脂双向扩散、间接血凝试验、间接炭粒凝集试验都曾用于并殖吸虫病的诊断。皮下包块活检对斯氏肺吸虫病有诊断价值。
-
片形吸虫病
概述:片形吸虫病(fascioliasis)由片形吸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疾病,包括片形吸虫童虫在腹腔和肝脏实质中移行所造成的急性期损害,以及成虫寄生于胆管内所致的以胆管上皮增生、胆管及胆囊炎症等为主的慢性期损害。虫体前端有一突出的圆锥状头锥,头锥后方变宽,或形成肩部。操作步骤:抗原经包被稀释液稀释至5μg/mL~
-
似蚓蛔线虫
雌虫长约20~雄虫长约15~44 m,壳质层与蛋白质膜均较受精蛔虫卵薄,无蛔甙层,卵壳内含许多大小不等的折光性颗粒(图1)。由于蛔虫产卵量大,采用直接涂片法,查一张涂片的检出率为80%左右,查3张涂片可达95%。因此,发展经济、提高文化水平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就会使人群蛔虫的感染率大为降低。
-
释炎达
②口服能抑制抗大鼠血清所致大鼠皮肤的炎性水肿,也能抑制角叉菜胶、葡聚糖、5-羟色胺、缓激肽等各种致炎物质所致的大鼠炎性水肿;②对实验性膀胱炎的患兔,能促进美西林(氮艹卓脒青霉素)向膀胱壁移行。舍雷肽酶中毒:舍雷肽酶(释炎达、达先)是一种蛋白酶,能分解纤维蛋白和血管舒缓激肽,有消炎、消肿、祛痰的作用。
-
达先
②口服能抑制抗大鼠血清所致大鼠皮肤的炎性水肿,也能抑制角叉菜胶、葡聚糖、5-羟色胺、缓激肽等各种致炎物质所致的大鼠炎性水肿;②对实验性膀胱炎的患兔,能促进美西林(氮艹卓脒青霉素)向膀胱壁移行。舍雷肽酶中毒:舍雷肽酶(释炎达、达先)是一种蛋白酶,能分解纤维蛋白和血管舒缓激肽,有消炎、消肿、祛痰的作用。
-
中性蛋白酶
②口服能抑制抗大鼠血清所致大鼠皮肤的炎性水肿,也能抑制角叉菜胶、葡聚糖、5-羟色胺、缓激肽等各种致炎物质所致的大鼠炎性水肿;②对实验性膀胱炎的患兔,能促进美西林(氮艹卓脒青霉素)向膀胱壁移行。舍雷肽酶中毒:舍雷肽酶(释炎达、达先)是一种蛋白酶,能分解纤维蛋白和血管舒缓激肽,有消炎、消肿、祛痰的作用。
-
沙雷肽酶
②口服能抑制抗大鼠血清所致大鼠皮肤的炎性水肿,也能抑制角叉菜胶、葡聚糖、5-羟色胺、缓激肽等各种致炎物质所致的大鼠炎性水肿;②对实验性膀胱炎的患兔,能促进美西林(氮艹卓脒青霉素)向膀胱壁移行。舍雷肽酶中毒:舍雷肽酶(释炎达、达先)是一种蛋白酶,能分解纤维蛋白和血管舒缓激肽,有消炎、消肿、祛痰的作用。
-
舍雷肽酶
②口服能抑制抗大鼠血清所致大鼠皮肤的炎性水肿,也能抑制角叉菜胶、葡聚糖、5-羟色胺、缓激肽等各种致炎物质所致的大鼠炎性水肿;②对实验性膀胱炎的患兔,能促进美西林(氮艹卓脒青霉素)向膀胱壁移行。舍雷肽酶中毒:舍雷肽酶(释炎达、达先)是一种蛋白酶,能分解纤维蛋白和血管舒缓激肽,有消炎、消肿、祛痰的作用。
-
锯齿酵素
②口服能抑制抗大鼠血清所致大鼠皮肤的炎性水肿,也能抑制角叉菜胶、葡聚糖、5-羟色胺、缓激肽等各种致炎物质所致的大鼠炎性水肿;②对实验性膀胱炎的患兔,能促进美西林(氮艹卓脒青霉素)向膀胱壁移行。舍雷肽酶中毒:舍雷肽酶(释炎达、达先)是一种蛋白酶,能分解纤维蛋白和血管舒缓激肽,有消炎、消肿、祛痰的作用。
-
裂头蚴病
如裂头蚴寄生在眼球可使眼球突出,并发疼痛性角膜炎、虹膜睫状体炎、玻璃体浑浊、白内障、角膜溃疡穿孔甚至失明。人有可能成为第二中间宿主、转继宿主或终宿主。诊断检查:在流行区有吃生蛙、生蛇史及饮生水或用蛙肉、蛙皮敷疮、敷眼的病史,患处出现圆形、椭圆形游走性的皮下结节或肿块,则考虑有本病的可能。
-
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发的精神障碍
(4)类情感性精神障碍:类躁狂状态,此时要注意与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中的反应鉴别。William(1981)认为脑反应性淋巴细胞毒抗体对神经精神障碍起着重要作用,这是由于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脑屏障,使淋巴细胞毒得以进入脑内伴发。因此本病一旦确立后,应尽早治疗,目前仍主张大剂量短期给药(激素冲击疗法),间隙或小剂量维持。
-
乳糜微粒
⑥染色:将琼脂糖胶膜平铺浸泡于染色液内20~
-
蠕形住肠线虫
蠕形住肠线虫(EnterobiusvermicularisLinnaeus,1758)又称蛲虫,本虫呈世界性分布,儿童感染较为普遍,可以引起蛲虫病(enterobiasis)。虫体角皮具有横纹,头端角皮膨大,形成头翼。咽管末端膨大呈球形,称咽管球。雌虫大小约为8~雌、雄虫交配后,雄虫多很快死亡,雌虫子宫内充满虫卵,并向肠腔下段移行。
-
敦净
②口服能抑制抗大鼠血清所致大鼠皮肤的炎性水肿,也能抑制角叉菜胶、葡聚糖、5-羟色胺、缓激肽等各种致炎物质所致的大鼠炎性水肿;②对实验性膀胱炎的患兔,能促进美西林(氮艹卓脒青霉素)向膀胱壁移行。舍雷肽酶中毒:舍雷肽酶(释炎达、达先)是一种蛋白酶,能分解纤维蛋白和血管舒缓激肽,有消炎、消肿、祛痰的作用。
-
46 XY 单纯性腺发育不全综合征
此外,在本病患儿卵巢或睾丸部位缺乏相应的组织结构,代之为无功能的生殖索,同时中肾管消失而副中肾管保留,由此引起性腺的分化发育过程停顿,此在本病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一定作用。实验室染色体核型检查,染色体核型(46,XX或46,XY)、性激素和促性腺激素检测、腹腔镜检查及组织学检查,对本病具有确诊价值。
-
锯齿酶
②口服能抑制抗大鼠血清所致大鼠皮肤的炎性水肿,也能抑制角叉菜胶、葡聚糖、5-羟色胺、缓激肽等各种致炎物质所致的大鼠炎性水肿;②对实验性膀胱炎的患兔,能促进美西林(氮艹卓脒青霉素)向膀胱壁移行。舍雷肽酶中毒:舍雷肽酶(释炎达、达先)是一种蛋白酶,能分解纤维蛋白和血管舒缓激肽,有消炎、消肿、祛痰的作用。
-
广州管圆线虫
雄虫体长11~雌虫产卵随血流到肺部小血管,并在血管中孵化为第一期幼虫,然后穿过微血管进入肺泡,再移行到气管、咽喉,经吞咽进行胃肠,随粪便排出。图2广州管圆线虫生活史在我国广东、海南、云南、台湾以及香港等地已发现的中间宿主褐云玛瑙螺、皱疤坚螺、短梨巴蜗牛、同型巴蜗牛、中华圆日螺、方形环棱螺及三种蛞蝓。
-
片形吸虫
寄生人体的片形吸虫主要包括肝片形吸虫(Fasciolahepatica)和巨片形吸虫(Fasciolagigantica)(兽医将巨片形吸虫称为大片形吸虫)。虫体前端有一突出的圆锥状头锥,头锥后方变宽,或形成肩部。片形吸虫的生活史:片形吸虫的终宿主主要为牛、羊等反刍动物,人因生食水生植物、饮用生水等吞入囊蚴而感染。
-
肺血吸虫病
概述:肺血吸虫病(pulmonaryschistosomiasis)是由于血吸虫的童虫、成虫在肺内移行、发育、寄生,或其虫卵在肺组织内沉着,引起的以肺内炎症、脓肿、肉芽肿、假结核等为主要表现的病变,也是最常见的异位血吸虫病。到达肺部的童虫可穿过肺泡壁毛细血管而进入胸腔、纵隔、横膈而达腹腔,进入门脉系统。
-
肺型血吸虫病
概述:肺血吸虫病(pulmonaryschistosomiasis)是由于血吸虫的童虫、成虫在肺内移行、发育、寄生,或其虫卵在肺组织内沉着,引起的以肺内炎症、脓肿、肉芽肿、假结核等为主要表现的病变,也是最常见的异位血吸虫病。到达肺部的童虫可穿过肺泡壁毛细血管而进入胸腔、纵隔、横膈而达腹腔,进入门脉系统。
-
WS/T 566—2017 片形吸虫病诊断
肝脏肿大、肝区叩痛等体征(参见附录B的B.2.1)。感染人体的片形吸虫主要为肝片形吸虫和巨片形吸虫(兽医将巨片形吸虫称为大片形吸虫)。虫体前端有一突出的圆锥状头锥,头锥后方变宽,或形成肩部。A.3生活史:片形吸虫的终宿主主要为牛、羊等反刍动物,人因生食水生植物、饮用生水等吞入囊蚴而感染。
-
日本血吸虫
图3日本血吸虫生活史成虫产卵及卵的排出成虫寄生于终宿主的门脉、肠系膜静脉系统,虫体可逆血流移行到肠粘膜下层的小静脉末梢,合抱的雌雄成虫在此处交配产卵,每条雌虫每日产卵约300~另一方面,肉芽肿反应破坏了宿主正常组织,不断生成的虫卵肉芽肿形成相互连接的疤痕,导致干线型肝硬变及肠壁纤维化等一系列病变。
-
肝片形吸虫
图1肝片形吸虫肝片形吸虫的生活史肝片形吸虫成虫寄生在终宿主的肝胆管内,中间宿主为椎实螺类,在我国已证实的有:截口土蜗(Galbatruncatula)、小土蜗(G.pervia)、耳萝卜螺(Radixauriculata)及斯氏萝卜螺(R.swinhoei)。也有少数为无症状带虫者。在有生食牛、羊肝习惯的地方,虫体可寄生在咽部,引起咽部肝片形吸虫病。
-
羊膜移植
手术名称:羊膜移植分类:眼科/眼睑手术ICD编码:10.4401概述:近年对羊膜的生物学研究,许多学者发现羊膜具有抗原性低、促进眼表上皮化、减轻炎性反应、抑制纤维组织增生和新生血管形成等作用。它不仅有利于羊膜植片的细胞增殖、移行、贴附和生长,还有利于受体正常表型的眼表上皮细胞增殖、移行于羊膜植片之上。
-
旋毛虫病
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发热、肌痛、水肿和血嗜酸粒细胞增多等。4mm,雄虫长仅1.5mm,通常寄生于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肠壁,交配后雌虫潜入粘膜或达肠系膜淋巴结,排出幼虫。于感染后5周,幼虫在纤维间形成0.4×0.25(mm)的橄榄形包囊,3个月内发育成熟(为感染性幼虫),6个月~③ELISA敏感性高于IFA。
-
移动性幼虫疹
概述:1874年Lee发现某些寄生虫移行人体皮肤引起的线状损害,定名为匐行疹,但他不知道是什么寄生虫,直到1926年Kirby-Smith、Dove及White才证实是寄生在狗、猫体内的巴西钩虫的幼虫所引起,以后又发现某些线虫、丝虫、绦虫的幼虫也能引起这种损害。系钩虫、蝇蛆、丝虫及颌口虫的幼虫在人的皮肤移行掘进所引起的线状损害。
-
匐行疹
概述:1874年Lee发现某些寄生虫移行人体皮肤引起的线状损害,定名为匐行疹,但他不知道是什么寄生虫,直到1926年Kirby-Smith、Dove及White才证实是寄生在狗、猫体内的巴西钩虫的幼虫所引起,以后又发现某些线虫、丝虫、绦虫的幼虫也能引起这种损害。系钩虫、蝇蛆、丝虫及颌口虫的幼虫在人的皮肤移行掘进所引起的线状损害。
-
腹腔肺吸虫病
不用生溪蟹、生蜊蛄喂犬、猫,以防家畜感染。(1)痰液和粪便污染水源:并殖吸虫病病人和动物的痰液和粪便可经多种方式污染水源,如随地吐痰、随意大便、向河流排放猪圈冲刷水等使虫卵污染水源。该虫不能在人体内发育至性成熟产卵,极少进入肺脏形成囊肿,因而以游走性皮下包块与渗出性腹膜炎、胸膜炎为主要病变。
-
鼻乳头状瘤
概述:乳头状瘤(papilloma)是比较多见的鼻腔及鼻窦良性肿瘤,仅次于鼻部血管瘤,多发生于中年,男性较多,占鼻腔肿瘤的0.4%~病理特点为:表层上皮过度增生,向基质内呈乳头状增生,可表现为鳞状上皮、移行上皮及纤毛柱状上皮同时存在。本病术后易复发及恶变,据报道该肿瘤约有1%~
-
chnei derain乳头状瘤
概述:乳头状瘤(papilloma)是比较多见的鼻腔及鼻窦良性肿瘤,仅次于鼻部血管瘤,多发生于中年,男性较多,占鼻腔肿瘤的0.4%~病理特点为:表层上皮过度增生,向基质内呈乳头状增生,可表现为鳞状上皮、移行上皮及纤毛柱状上皮同时存在。本病术后易复发及恶变,据报道该肿瘤约有1%~
-
鳞状细胞乳头状瘤
概述:乳头状瘤(papilloma)是比较多见的鼻腔及鼻窦良性肿瘤,仅次于鼻部血管瘤,多发生于中年,男性较多,占鼻腔肿瘤的0.4%~病理特点为:表层上皮过度增生,向基质内呈乳头状增生,可表现为鳞状上皮、移行上皮及纤毛柱状上皮同时存在。本病术后易复发及恶变,据报道该肿瘤约有1%~
-
过渡性乳头状瘤
概述:乳头状瘤(papilloma)是比较多见的鼻腔及鼻窦良性肿瘤,仅次于鼻部血管瘤,多发生于中年,男性较多,占鼻腔肿瘤的0.4%~病理特点为:表层上皮过度增生,向基质内呈乳头状增生,可表现为鳞状上皮、移行上皮及纤毛柱状上皮同时存在。本病术后易复发及恶变,据报道该肿瘤约有1%~
-
丝虫
丝虫(filaria)是由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类寄生性线虫。据我国学者用周期型马来丝虫丝状蚴人工感染长爪沙鼠的观察,雌虫于接种后57天即发育成熟,63天在鼠腹腔液中可查见微丝蚴。人是班氏丝虫唯一的终宿主。人在睡眠时,迷走神经的兴奋度增高,使内脏毛细血管扩张,因此微丝蚴就易从肺毛细血管移行到周期血循环;
-
曼氏裂头蚴病
疾病分类:消化内科疾病概述:曼氏迭宫绦虫病和曼氏裂头蚴病是由曼氏迭宫绦虫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头节细小,呈指状。再通入节片前部中央腹面的圆形雄生殖孔。经3—11天发育成原尾蚴。当受染的蛙被蛇、鸟类或猪等非正常宿主吞食后,裂头蚴不能在其肠中发育为成虫,而是穿出肠壁,移居到腹腔、肌肉或皮下等处继续生存。
-
胆囊良性肿瘤
④所谓的乳头状瘤(腺瘤);前者多见,镜下显示呈分支状或树枝结构,带有较细的血管结缔组织蒂与胆囊壁相连,有单层立方上皮或柱状上皮覆盖,与周围正常的胆囊黏膜上皮移行较好。我国学者则认为,超过10mm者应警惕有恶变,并将该项指标定为重要的手术指征之一。该病多见于胆囊管,占肝外胆道系统GCT的37%。
-
腭口线虫病
疾病描述本病亦称内脏游走性幼虫病或称皮肤腭口虫病,是内脏游走性幼虫病的一种,大多数是由有棘颌口虫感染所引起。幼虫极少有移行到表皮内者,若潜行在表皮内即为匐行疹。病理变化:在包块内可查见颌口虫的幼虫,周围有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和异物巨细胞浸润。对浅表性的皮疹也可喷射氯乙烷。
-
胆囊隆起性病变
④所谓的乳头状瘤(腺瘤);前者多见,镜下显示呈分支状或树枝结构,带有较细的血管结缔组织蒂与胆囊壁相连,有单层立方上皮或柱状上皮覆盖,与周围正常的胆囊黏膜上皮移行较好。我国学者则认为,超过10mm者应警惕有恶变,并将该项指标定为重要的手术指征之一。该病多见于胆囊管,占肝外胆道系统GCT的37%。
-
胆囊乳头状瘤
④所谓的乳头状瘤(腺瘤);前者多见,镜下显示呈分支状或树枝结构,带有较细的血管结缔组织蒂与胆囊壁相连,有单层立方上皮或柱状上皮覆盖,与周围正常的胆囊黏膜上皮移行较好。我国学者则认为,超过10mm者应警惕有恶变,并将该项指标定为重要的手术指征之一。该病多见于胆囊管,占肝外胆道系统GCT的37%。
-
中性粒细胞趋化试验
检查名称:中性粒细胞趋化试验分类:免疫学检查/细胞免疫测定概述:中性粒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大致包括趋化、调理、吞噬和杀菌几个步骤,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附注:(1)配制琼脂糖平皿也可用Eagle培养液、RP-MI-1640培养液,但必须添加血清(AB型正常人血清或小牛血清均可),最终浓度为10%~3h,细胞移行即达高峰。
-
桑叶黄
十二指肠钩虫与美洲钩虫的杆状蚴形态相似,但两者的丝状蚴有明显差别。(2)钩蚴肺炎:钩蚴移行过肺,可致肺部点状出血及炎症反应。(2)贫血及循环系统症状:由于钩虫附着肠壁,长期吸血及咬伤处不断渗血,造成慢性失血、营养不良和肠道功能失调等改变,以致形成不同程度的缺铁性小细胞性贫血。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
钩虫病
十二指肠钩虫与美洲钩虫的杆状蚴形态相似,但两者的丝状蚴有明显差别。(2)钩蚴肺炎:钩蚴移行过肺,可致肺部点状出血及炎症反应。(2)贫血及循环系统症状:由于钩虫附着肠壁,长期吸血及咬伤处不断渗血,造成慢性失血、营养不良和肠道功能失调等改变,以致形成不同程度的缺铁性小细胞性贫血。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
钩口线虫病
十二指肠钩虫与美洲钩虫的杆状蚴形态相似,但两者的丝状蚴有明显差别。(2)钩蚴肺炎:钩蚴移行过肺,可致肺部点状出血及炎症反应。(2)贫血及循环系统症状:由于钩虫附着肠壁,长期吸血及咬伤处不断渗血,造成慢性失血、营养不良和肠道功能失调等改变,以致形成不同程度的缺铁性小细胞性贫血。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
黄肿病
十二指肠钩虫与美洲钩虫的杆状蚴形态相似,但两者的丝状蚴有明显差别。(2)钩蚴肺炎:钩蚴移行过肺,可致肺部点状出血及炎症反应。(2)贫血及循环系统症状:由于钩虫附着肠壁,长期吸血及咬伤处不断渗血,造成慢性失血、营养不良和肠道功能失调等改变,以致形成不同程度的缺铁性小细胞性贫血。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