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韭叶
韭叶即韭菜之叶,宽约0.1寸左右,古时常以此比定穴位。《黄帝内经灵枢·口问》:“喉痹舌卷,口中干,烦心,心痛……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叶。”这里指关冲穴。
-
面条
,“水引”是将筷子般粗的面条压成“韭叶”形状;”面条的食疗作用面条易于消化吸收,有改善贫血、增强免疫力、平衡营养吸收等功效。切面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等。因为这些菜是做卤面的固定菜,所以蒜苔和豆角上市的时候,也是人们吃面条最多的时候,平时三两天里最少要吃一顿卤面。
-
七生汤
处方:生地黄生荷叶生藕汁生韭叶生茅根各30克生姜15克功能主治:治口鼻中出血如涌泉,诸药止之不效者。用法用量:上药俱捣自然汁250毫升,磨京墨与汁同服。摘录:《万病回春》卷四《回春》卷四:方名:七生汤别名:七生饮组成:生地黄1两,生荷叶1两,生藕汁1两,生韭叶1两,生茅根1两,生姜5钱。
-
双丸
《千金翼》卷十一:组成:上麝香2两,牛黄2两,黄连2两(宣州者),丹砂1两,特生礜石1两(烧),附子1两(炮,去皮),雄黄1两,巴豆60枚(去皮心,熬),桂心1两,乌贼鱼骨1两,赤头蜈蚣1两(熬)。主治:小儿新生客忤中恶,发痫发热,乳哺不消,中风反折,口吐舌,并注忤,面青目上插,腹满,癫痫羸瘦,疰及3岁不行。
-
玉华白丹
处方:白石脂(净瓦阁起.火煅取白者),阳起石(用甘锅于大火中煅令通红.尤治久患肠风脏毒。主治:五劳七伤,夜多盗汗,肺痿虚损,久嗽上喘,霍乱转筋,六脉沉伏,唇口青黑,腹胁刺痛,大肠不固,小便滑数,梦中遗泄,肌肉瘦瘁,目暗耳鸣,胃虚食减,久疟久痢,积寒痼冷;用药禁忌:忌猪、羊血、绿豆粉,恐解药力。
-
韭根
功能主治:温中,行气,散瘀。治胸痹,食积腹胀,赤白带下,吐血,衄血,癣疮,跌打损伤。②《本草拾遗》:捣根汁多服,主胸痹骨痛不可触者。⑤《医林纂要》:大补命火,去瘀血,续筋骨,逐陈寒,疗损伤;注意:阴虚内热及疮疡、目疾患者忌服。(《千金方》)②治赤白带下:韭根捣汁,和童尿露一夜,空心温服。
-
金创迎刃散
别名:金疮迎刃散处方:白芷1两,甘草1两,水龙骨1两。制法:上为未,文武火炒赤色为度。用嫩苎叶、韭叶,取自然汁调前末,阴干,入参三七、血竭、南星、牛胆各1两,片脑3钱,野苎5钱。功能主治:伤重出血不止。用法用量:金疮迎刃散(《秘传打损扑跌药方》)。摘录:《跌损妙方》
-
老龙
概述:老龙:1.推拿穴位名;2.经外奇穴名。出《小儿推拿广意》。掐此穴治惊风、昏迷。《保赤推拿法·掐老龙穴法》:“此穴在中指背靠指甲处。相离如韭叶许。若儿急惊暴死,对拿精灵、威灵二穴,不醒,即于此穴掐之,不知疼痛,难救”。出《幼科铁镜·虎口合骨穴图》。主治气厥。一般以指掐或用毫针直刺0.1~
-
母腮
母腮为推拿穴位名。出《小儿推拿广意》。位于大指甲后一韭叶处。掐之,止吐血。
-
黄芽丸
《景岳全书》卷五十一:黄芽丸:处方:人参60克焦干姜9克制法:上药研末,炼白蜜为丸,如芡实大。治脾胃虚寒,或饮食不化,或时多胀满泄泻,吞酸呕吐。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一《上池杂说》:方名:黄芽丸组成:制谷芽4两(半生半炒。主治:胃强脾弱,能食不能消,及脾泄。用法用量:每服2钱,米饮送下,日3次。
-
井金散
《准绳·疡医》卷五:井金散:处方:土黄3钱,硇砂(生,晒干)2钱,雄黄2钱,轻粉1钱,朱砂1钱,乳香1钱,没药1钱,麝香少许,片脑少许。功能主治:六瘤,瘰。假令瘤如胡桃大,用药末少许(半钱),用唾调如稀面糊得所,摊于瘤顶上,如小钱大,唾湿纸花两重盖之,后用黄龙膏盖之,间日一度上药,次添药彻的周围,大如韭叶。
-
韭叶膏
处方:韭叶(连根洗净)。制法:上捣烂,同人家门限下及地板上细泥和匀。功能主治:虫牙痛。用法用量:擦痛处腮上,外用纸贴。一时下有细虫在于泥上,可以除绝病根。摘录:《医统》卷六十四引《经验方》
-
四川丸
功能主治:治头痛如破。用法用量:每服1丸,细嚼葱白,淡茶清下。摘录:《世医得效方》卷十《得效》卷十:别名:鹤顶丹组成:大川乌1个(生,去皮脐),川白芷1两,川细辛1两(去叶),大川芎1两。制备方法:上为末,韭叶自然汁为丸,黄丹为衣。